什么是摩爾定律
圖1于1965 年4月19日由 Gordon Moore 在他的論文“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to integrated circuits”(計算機歷史博物館)中發表。
圖 1 由 Gordon Moore 先生首次發表的“摩爾定律” 資料
該圖的縱軸是每個集成功能(半導體芯片)的組件(晶體管)數量。此外,由于它被寫成Log2,這表明晶體管的數量將呈指數增長。
不過,這個數字只寫了1959年到1975年,不能讀成“集成水平在兩年內翻倍”。
之后,1968年與羅伯特·諾伊斯一起創立英特爾的戈登·摩爾在1975年修正了摩爾定律,稱“晶體管集成度每兩年翻一番”。截至目前,晶體管的集成度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換句話說,半個多世紀以來,摩爾先生 1965 年的預測一直是半導體行業的指南針。
而摩爾定律的延續背后還有另外一條定律。
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
1974年,也就是摩爾先生修正摩爾定律的前一年,IBM(美國)的登納德寫了一篇論文,指出“按照一定的規律小型化會提高晶體管的速度,降低功耗,提高集成度”。宣布(圖 2)。這被稱為登納德的“比例定律”。
圖2 Dennard 的比例定律 來源:“具有非常小物理尺寸的離子注入MOSFET的設計”,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SC-9 (5)
例如,如果我們將圖3中的K=2代入,那么晶體管的電路延遲將減半(換言之,速度將增加一倍),功耗將是1/4,集成度將是4倍。此外,每個晶體管的成本也降低了四分之一。
換句話說,如果按照登納德的“比例定律”將晶體管小型化,提速、功耗、高集成度、成本降低都可以一下子實現,不需要任何電路上的巧思。
簡而言之,摩爾定律是增加晶體管數量的羅盤,登納德的“比例定律”是小型化時性能更高的定律,是汽車的兩個輪子,隨之而來的是“晶體管集成度在兩年內翻了一番,晶體管尺寸在同樣的兩年內縮小了70%”,這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圖 3)。
圖3 延續50多年的摩爾定律(背后有登納德比例定律)
摩爾定律的本質是什么?
讓我們重溫一下摩爾定律的本質。2023年2月20日,筆者參加了日本晶體管研究的領軍人物、東京大學高木真一教授舉辦的“半導體器件入門”(科學技術主辦)研討會。想重新學習一下晶體管的基礎知識,研究一下晶體管的技術動態。
聽了高木教授的講座,讓我明白了摩爾定律本質的新含義。這是因為高木教授對摩爾定律的本質進行了如下解釋(圖4)。
圖 4 摩爾定律的本質
第一,晶體管的小型化提高了半導體的附加值。這是因為小型化使得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高性能的半導體成為可能。
第二,這種小型化和高集成度的半導體可以擴大市場并獲得巨大的利潤。
第三,利潤將用于下一步的小型化研發和資金投入。
也就是說,摩爾定律的本質就是讓這個循環一直循環下去。而通過不斷循環這個循環,摩爾定律一直延續了50多年。
下面,我們表明半導體制造商的成功取決于他們保持上述循環運轉的能力。
Rapidus和臺積電之間的巨大差異
筆者一直對日本新公司Rapidus持負面看法,Rapidus在2022年10月宣布2027年前量產2nm邏輯半導體,做不到的根本。
如果思考一下Rapidus是否能實現圖4中的循環,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認為 Rapidus 不起作用。Rapidus已宣布到2027年將投資2萬億日元用于開發,3萬億日元用于量產,總計5萬億日元。這筆資金可能會暫時由政府補貼支付。
這對應于圖 4 中的第三點,但不可能在第一點之后進行到第二點。換句話說,即使制造出2nm的邏輯半導體(雖然筆者認為很困難),也不可能用該技術實現“第三點,市場擴張和巨大利潤”。這是因為沒有無晶圓廠公司將生產外包給 Lapidus。如此一來,就無法獲得“巨額利潤”,也無法投入到2nm之后的下一個1.4nm。
另一方面,走在微型化前沿的臺積電,成功循環了摩爾定律的循環。
作為這一點的證據,如圖 5 所示,他們已經成功地量產了最先進的半導體,并增加了銷售額。尤其是在7nm之后,它成為了唯一的贏家,幾乎壟斷了最先進的半導體。因此,7nm及以下的銷售額比以前更高。
圖5 臺積電按技術節點的季度銷售額 來源:作者根據臺積電歷史運營數據制作的
這樣一來,可以說摩爾定律現在被臺積電繼承了。臺積電于2022年12月29日開始量產3納米。計劃在2024-2025年左右開始量產2nm。筆者將關注摩爾定律在未來會持續多久。
審核編輯:劉清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698瀏覽量
138326 -
半導體器件
+關注
關注
12文章
754瀏覽量
32066
原文標題:摩爾定律的本質是什么?
文章出處:【微信號:ICViews,微信公眾號:半導體產業縱橫】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