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從制造端來聊聊——芯片是如何誕生的。
01從沙子到單晶硅棒
從一把可以隨手揚起的沙子,到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芯片,需要經歷成百上千道加工程序。其中第一步,就是先把沙子變成單晶硅。
沙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芯片所需的硅元素就蘊含其中。
但要真正地制造芯片,對硅原料的純度要求就非常高了——平均100W個硅原子中最多只能有1個雜質原子。
所以就需要對沙子進行反復多次提純,然后在高溫下通過區熔或直拉工藝,在爐膛中整形或提拉,然后得到硅單晶體棒(單晶硅棒),純度要求達到99.9999%。
02從單晶硅棒到晶圓
得到單晶硅棒后,進行橫向切割就能得到許多圓柱形的單晶硅片。這個硅片,就是我們常說的晶圓(Wafer)。
晶圓直徑越大,制造難度越大,能夠切割出來的芯片也越多。目前主流的晶圓直徑是12英寸(大概30cm)。
切片之后還需要經過研磨、拋光、清洗工序,讓晶圓片的表面比鏡面還要潔凈平整,以便于后續刻制電路。
到這一步,我們只是為建造芯片打好了“地基”,離芯片本身還差得很遠,接下來才是匯集最先進技術的加工步驟。
03從晶圓到芯片
集成電路,顧名思義就是把設計好的電路以堆疊的形式集成在一起,就像建造城市一樣。
這也就是為什么業內常說造芯片就像蓋房子。
如何把設計好的電路版圖實現在晶圓片上?這其中涉及的步驟就比較多了。
1.光刻
光刻是芯片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工藝程序,也是決定了芯片集成度的核心工序。
在進行光刻之前,需要在晶圓上涂抹液態光刻膠,這一步也叫勻膠。這樣做可以讓光刻膠變得薄且平。
光刻膠層透過掩模被曝光在紫外線之下,變得可溶,掩模上印著預先設計好得電路圖案,紫外線透過它照在光刻膠層上,就會形成每一層電路圖形。這個原理和老式膠片曝光類似。
也就是說,要通過勻膠、前烘、曝光、顯影、堅膜等一系列步驟,把晶圓表面薄膜的特定部分去除,留下帶有微圖形結構的薄膜。這樣一來,設計好的電路圖形就能從光刻板上轉移到晶圓表面的光刻膠上。
這就要求光刻設備要具備非常高的圖形分辨率和靈敏度,并且保證缺陷度低。
一般情況下,在半導體器件制造整個過程中會進行很多次光刻流程,生產復雜一些的集成電路可能需要進行多達50步光刻。
2.刻蝕
刻蝕和光刻的聯系非常緊密。
刻蝕就是通過化學反應或物理作用,把晶圓上沒有被光刻膠覆蓋的部分去除掉,只留下一個一個的凹槽(也就是所需要的電路結構)。
刻蝕技術主要分為干法刻蝕與濕法刻蝕。干法刻蝕主要利用反應氣體與等離子體進行刻蝕;濕法刻蝕主要利用化學試劑與被刻蝕材料發生化學反應進行刻蝕。
3.摻雜
擴散和離子注入都是主要的摻雜工藝。
這一步就是可控數量的所需雜質摻入到晶圓的特定區域里,改變半導體的電學性能,使導電的性能增大增強,最后形成N區或P區。
在刻蝕和離子注入完成后,光刻膠的使命就完成了,將光刻膠清除后就可以得到設計好的電路圖案。到此為止,晶體管基本就已完成。
接下來還會進行磨平、形成電極、晶圓測試等步驟。之后,就要對晶圓進行切割,形成一顆一顆的die。
04把芯片封裝起來
其實我們平時常見的芯片,都是通過封裝之后的得到的芯片產品。
封裝就是把芯片的焊區和封裝的外引腳互連,然后再使用絕緣材料外殼把芯片打包起來。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防止芯片受損,起到保護芯片性能、便于運輸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互連,把芯片組件/電路模塊連接起來。
接下來就是芯片測試環節,通常包括老化測試、成品檢測和可靠性測試,通過測試會將不良品剔除掉,留下沒有缺陷的芯片產品。
至此,我們日常所必需的芯片就誕生了。
審核編輯 :李倩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5文章
50714瀏覽量
423158 -
晶圓
+關注
關注
52文章
4890瀏覽量
127933 -
光刻
+關注
關注
8文章
320瀏覽量
30158
原文標題:IC科普 | 一顆芯片是如何誕生的?
文章出處:【微信號:bdtdsj,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