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陳小龍團隊又一次公布他們在SiC方面的研發新成果:
4月18日,中科院物理所在期刊上發表了關于采用液相法生長3C-SiC襯底的技術文獻。
文獻提到,該團隊是通過在4H-SiC襯底上生長3C-SiC單晶,技術成果超出了以往理論預期,通過這項技術,他們能夠持續穩定地生長高質量和大尺寸的3C-SiC晶體——直徑為2~4英寸,厚度為4.0~10毫米。
該團隊認為,該技術拓寬了異質晶體生長的機制,并為3C-SiC晶體的大規模生產提供了可行的途徑,未來3C-SiC功率器件性能有望比目前主流的4H-SiC更好。
液相法生長3C-SiC4英寸、10mm
該團隊開發了一個生長3C-SiC的液相TSSG長晶設備,其生長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在高溫石墨坩堝區域中溶解C粉;然后在對流作用下,將C粉從高溫區輸送到低溫區;最后在低溫籽晶上進行3C-SiC結晶。
該技術的相關數據匯總如下:晶圓尺寸為2-4英寸、晶體厚度為4-10mm。
這種3C-SiC晶體的液相TSSG生長模型示意圖如下:
質量方面,經過測量,所生長的3C-SiC晶體(111)面半峰全寬(FWHM)為28.8至32.4弧秒,平均為30.0弧秒,整體晶圓非常均勻。
從3C-SiC的切片上看,典型的三角形凹坑大小約為5微米,可能來自螺紋位錯(TSDs)和螺紋邊緣位錯(TEDs)的密度分別約為4.3×104/cm2和13.9×104/cm2,并且沒有觀察到在3C-SiC中常見的雙定位邊界(DPBs)。
3C-SiC“閃光點”有哪些?
其實,業界很早就進行3C-SiC的研發,在1987年左右,日本電工實驗室開發出第一款基于硅襯底的3C-SiC橫向MOSFET。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下面展開講),3C-SiC“沉寂”了,發展速度遠不如4H-SiC。但是最近幾年,3C-SiC塊材和硅基3C-SiC取得了巨大進展,業界的關注度又重新回來了。
我們先來看看3C-SiC的優勢。
目前,SiC材料已知的晶體結構有250多種,主要類型有六方體(2H-SiC、4H-SiC、6H-SiC)和立方體3C-SiC等。
實際上,如果從材料特性來看,相比4H-SiC晶型材料,3C-SiC在禁帶寬度、擊穿場強等各方面都處于劣勢,這也是為什么主流的商用器件都是在4H-SiC上制造的原因之一。但是,3C-SiC被認為是“明日之星”,前景備受看好,這又是為什么?
首先是電子遷移率。
據報道,硅基3C-SiC MOSFET的n溝道遷移率范圍為100-370cm2/V·s。而橫向4H-SiC MOSFET通常為20-40cm2/V·s,溝槽器件為6-90 cm2/V·s。京都大學通過氮氣鈍化在A面上創建SiC MOSFET,將溝道遷移率提升到131cm2/V·s,但也低于硅基3C-SiC器件。
其次是可靠性。
目前,SiC MOSFET核心技術瓶頸集中在柵氧層界面質量差,不僅溝道遷移率低,而且會影響閾值電壓穩定性,柵極氧化物在高溫下還存在失效的弱點。而3C-SiC和絕緣氧化物柵之間的界面陷阱濃度低得多,有助于制造可靠和長壽命的器件。
3C-SiC勢壘高度為3.7 eV,該值遠大于硅和4H-SiC,因此在柵極驅動電路漏電流相同時,3C-SiC MOSFET內的電場比4H-SiC高兩到三倍。因此,3C-SiC 溝槽功率 MOSFET 的降額要求遠沒有4H-SiC產品嚴格。
第三是加工。
4H-SiC和GaN的加工與傳統硅完全不同,更具挑戰性。相比之下,低能禁帶寬度的3C-SiC更接近硅,這在加工成器件時具有許多好處。3C-SiC難點在哪?液相法生長有何意義?
前面提到,全球研究人員對3C-SiC進行了幾十年的努力,但產業化仍然是一個挑戰。我們來看看3C-SiC的難點。
首先,3C-SiC晶體生長較難。
目前,六方碳化硅(4H、6H)晶體的生長技術已經成熟,高質量的襯底已經完全商業化,但是體塊3C-SiC單晶的生長依然滯后。
一是生長方法不太合適,傳統PVT法是生長4H-SiC和6H-SiC晶體的成熟技術,但不適用于生長3C-SiC晶體,因為在它需要更高的Si/C比率,即使采用改良式密閉空間PVT方法,晶體厚度也非常有限,并不適用于大規模生產。
二是在實際生產中,3C-SiC并不穩定,在高于1900-2000℃高溫下會轉變為六方SiC多晶。正是如此,相較之下,4H-SiC更具商業可行性,相較于6H-SiC,4H-SiC還具有較高的臨界電場強度和高電子遷移速率,成為了制作功率器件的首選。
其次,硅基3C-SiC薄膜問題多多。
體塊3C-SiC晶體生長路不通,為此,大部分的研發都轉向了在硅襯底上進行3C-SiC薄膜沉積,然后再加工成器件。但這種方式存在幾個問題需要克服。
一是會存在巨大的晶格失配(約19%)和熱膨脹失配(約8%),從而導致缺陷密度過高,大大惡化了器件的性能。試驗結果表明,在硅襯底上生長的3C-SiC缺陷密度達到103-104cm-2。
盡管α-SiC在晶格參數、熱膨脹系數和化學相容性方面和3C-SiC匹配性非常好,是非常理想的制備3C-SiC的襯底。然而α-SiC/3C-SiC存在雙定位晶界(Double positioning boundaries,DPBs)結構缺陷的問題,它與雜質相互作用會導致肖特基接觸不良行為。因此,制備3C-SiC晶體的首要問題是減少α-SiC的DPBs。
二是硅基3C-SiC難以實現選擇性摻雜。高雜質摻雜對于 3C-SiC 功率器件中的低歐姆接觸和薄層電阻是必要的。在1800 °C以下,SiC摻雜擴散率通常較低,所以才需要離子注入,注入后采用高溫退火 (PIA) 來修復晶格損傷并將摻雜劑激活。SiC PIA需要極高的溫度,n型SiC通常高于1400 °C,p型需要更高的溫度 (>1600 °C)。而硅基3C-SiC的激活退火溫度通常被限制在 1412 °C(硅熔點)。
三是硅基3C-SiC器件加工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實現優質整流接觸。硅基3C-SiC的肖特基勢壘高度(SBH) 實驗值通常低于1eV,遠低于肖特基-莫特理論值。
所以,相比硅基3C-SiC,體塊3C-SiC晶體更具潛在優點,主要包括離子注入和金屬化等加工,而且單晶襯底還能夠通過調整外延層厚度來實現更多器件耐壓操作。
為此,據陳小龍團隊的文獻介紹,他們改變思路,轉而采用TSSG液相法來生長3C-SiC單晶,這主要是基于2個方面的考慮:
首先,與PVT法相比,TSSG方法可以更容易地調整SiC和熔體之間的界面能量(通過改變它們的化學成分)。
其次,該團隊在2021年就已經通過TSSG成功獲得大于4英寸的4H-SiC晶體(1700~1800℃)。而他們這次的研發工作,證明了TSSG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成功生長了直徑4英寸、厚度4-10毫米的大尺寸3C-SiC晶體。
那么,假設未來液相法實現了3C-SiC單晶的大規模制造,會有哪些商業意義?
首先,碳化硅器件的制造成本能夠得到大幅降低,采用液相法理論上,晶體缺陷更少,根據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小龍此前的觀點,液相法生長碳化硅的“最重要的一個好處就是晶體良率比較高,相當于變相地降低了每一片的成本”。
與此同時,3C-SiC的加工難度與硅類似,可以減少加工成本。
其次,成本更低的3C-SiC,未來將對600V-1200V電壓段的功率器件市場產生巨大影響。
審核編輯 :李倩
-
功率器件
+關注
關注
41文章
1758瀏覽量
90416 -
SiC
+關注
關注
29文章
2804瀏覽量
62607 -
碳化硅
+關注
關注
25文章
2748瀏覽量
49019
原文標題:液相法、3C-SiC!中科院又取得新成果
文章出處:【微信號:SiC_GaN,微信公眾號:行家說三代半】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