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經常會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實現普通圖像和事件的對齊?在產品層面,DAVIS240和346能夠同時輸出event和frame,CeleX5的不同模式也能輸出兩種數據但并不是同時,除此之外似乎并無他法。
實則不然,在論文中看到過采用分光鏡(Beam Splitter,準確翻譯應為“分束鏡”,但我認為這里稱作“分光”更合適,因此下文統稱“分光鏡”)的方案。但是這些論文只是一句“我們用分光鏡啦”,但并沒有說很多細節即背后可能遇到的問題。作者前后經過小半年時間進行了搭建,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也踩了一些坑,在此分享。
分光鏡基本原理
分光鏡基本原理如下圖:一束光線射入后,可以分成兩束,這玩意在光學實驗中用得很多。分出的兩束光可以是偏振的、能量不同的,也可以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相機使用,會有哪些問題?本人咨詢過廠商和做光學的同學,他們表示想象不出來相機拍攝會有什么問題,而搞相機鏡頭的人也不清楚這玩意怎么和鏡頭搭配。于是只能自己硬著頭皮踩坑。
參考方案
最初,我是看到了這篇論文[1]的圖片關注到的分光鏡,通過圖片上面的名牌參數,搜到了產品并研究原理。可以看出,下圖中分光鏡后方有兩個相機分別是事件相機和普通相機。也就是說,這種方案是,首先把場景光分出兩部分,然后分別由鏡頭接收。我們這里稱作“方案1”。
后來,又看到了這篇論文[2]的方案2如下圖,用了兩個分光鏡,因此可以由3個相機進行接收。但問題是,圖中還出現了一個Relay Lens,而且分光鏡和相機之間并沒有連接鏡頭(上圖中方案1可以明顯看到鏡頭的光圈、對焦環等)。
那么,這個Relay Lens是什么?于是我又問了一些搞光學的同學,同學們表示:“你到底在搞什么?”。后面找到了下面這幅圖解釋中繼鏡原理。(由于我不搞光學,解釋原理可能不準確,但認為不影響理解;如有原理性錯誤,請批評指正)。物鏡對焦后,光心到焦平面的距離是很短的,但有時我們實際的感光芯片很遠,因此需要一步“中繼”。比如,一些內窺鏡就是在經過鏡頭后再過中繼鏡傳到了末端。
因此了解原理后再看平臺搭建圖。方案2在經過中繼鏡聚焦后再經過的分光鏡,因此需要中繼鏡到所有相機感光芯片的距離一致,否則會對不上焦。也就是說,下圖中紅綠黃三個箭頭的長度必須是一樣的!
方案選擇與實際制作
那么這兩種方案應該選哪一種呢?對比之下,我選了方案1。原因有2:
中繼鏡這玩意,我找了半天沒有找到合適的廠商提供(不清楚這玩意到底什么領域用的多),怕有坑;
2. 自己沒有精密的光學器件,怕不好控制中繼鏡到后面3個相機距離相等。
但方案1還是有缺陷的,那就是鏡頭的視角FoV不能太大,因為分光鏡尺寸限制,FoV太大會無法完全被分光鏡覆蓋。例如,采用2.5立方厘米的分束立方,12mm鏡頭,拍視頻如下,可以發現存在一個嚴重的對焦問題:對焦中心區域時,分束立方側面反光但是失焦的產生彌散圓,會對區域的成像造成影響。如果是經過2次分光,FoV會更小(因此方案2采用了前端加中繼鏡,那樣的FoV是中繼鏡或其前方物鏡的FoV)。
(12mm鏡頭拍攝經過分光鏡后的圖像)
上面提到了分束立方,如左下圖,上面兩篇論文用的都是這玩意;還有一種東西叫“分光平面”,右下圖。
(圖:分光立方和分光平面)
二者都可以進行分光,但有一些區別。
分束立方,只有一個分光面(45°對角線處),因此成像質量較好,但每個側面會出現鏡像反射(上面解釋的),同時價格較高;體積一般在2-2.5立方厘米左右,限制了鏡頭的FoV不能太大(實測18mm焦距鏡頭懟到分束立方后面才基本ok);
分光平面,在光入射和出射都會發生一次反射有可能會造成虛影(但一般一側鍍膜降低這種影響),價格低且尺寸更大(淘寶能輕易買到5平方厘米的),而且不會發生立方的側面發光問題。
買回來以后,具體的安裝固定,可以參考上面兩篇論文,采用做光學的整套設備,但這種成本太高。也可以采用[3]這篇論文的方法,直接3D打印固定,如下圖:
在安裝時,有些注意事項或提醒:
自測采用3D打印件安裝分光鏡和相機,精度也ok;
分光鏡除入射和出射方向外,其他面盡量全部遮擋不透光,避免其他光線干擾;
分光平面盡量保證45°安裝,后續相機對準;
經過一步簡單的光學校準消除細微誤差:放一個棋盤格,計算兩個相機拍攝圖像的單應性矩陣,然后對齊;
分光立方、分光平面都有偏振/非偏振等多種型號,選擇非偏振;
淘寶上最便宜的分光平面精度就夠(小幾百),不需要買很貴的。
審核編輯 :李倩
-
成像
+關注
關注
2文章
232瀏覽量
30475 -
圖像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83瀏覽量
40449 -
相機
+關注
關注
4文章
1350瀏覽量
53582
原文標題:事件和普通圖像如何精準對齊?試下分光鏡吧!
文章出處:【微信號:3D視覺工坊,微信公眾號:3D視覺工坊】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