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孩子的天性,我們會想到什么?
首先是好奇心。
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作為動力,人類不可能產生那些給社會帶來巨大價值的發明創造。對于個人來說,帶著對萬物的好奇,了解大千世界的豐富多彩,以后無論遇到怎樣的人生境遇,都有能力活得興致勃勃、有滋有味。
我聽過一句話,知識之島越大,好奇的海洋線越長。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偏遠山區的小朋友,可能沒什么機會去博物館、海洋公園,他們只能從書本上、電視里獲得有限的、單一維度的知識,去想象一個個動物的樣貌形態、一片片大陸的自然風光。
有限的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是無法回答面對孩子們腦袋里千奇百怪的問題的:人為什么會從海里走到岸上?魚怎么進化成人的?娃娃魚是人嗎?
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回應、求知欲無法被滿足,眼里探索世界的光芒就會逐漸黯淡下去。
如何將知識的島嶼,和孩子們的好奇心,連接在一起?數字技術可能就是那座彩虹橋。
5 月 14 日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舉辦的“科學傳播在數字時代的探索與思考”沙龍活動中,我們看到了數字化時代,科學傳播應該有的樣子。
百度百科與中科院古脊椎所合作,基于生物演化框架和邏輯,追溯生命起源與聯系,從權威詞條、硬核視頻、三維模型動畫等打造全方位古生物數字科普內容,構建了從演化鏈條到終端百科詞條的全方位百科知識圖譜。
學術力量和數字百科的結合,讓古生物科普展現出不一樣的樣子,從這次活動中,我們來看看數字化時代,科學傳播如何通過百科的知識之島,讓孩子好奇心的海岸線延伸至未來。
(5月14日中科院公眾科學日沙龍百科作報告圖)
生命之樹,生長在知識之島
首先有必要回答一個問題:了解古生物生命演化的過程,方式有很多種,看書、聽講座、逛博物館、刷科普短視頻……為什么需要一個古生物的全面百科知識平臺?
這就要說到百科的古生物知識平臺的三個特點:
1.結構化
我們知道,人類所有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億萬級的知識一股腦塞給孩子,是很難被記住和理解的。通過邏輯化、結構化的沉淀,才能讓知識更好地傳承。知識圖譜,就是一種結構化的知識表示形式,能夠表達更加豐富的語義和知識。
以百度百科與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合作為例,科學家們和百科一起追根溯源,構建和落地一套知識脈絡,形成了樹狀的系統知識數據。
整個古生物數字科普,以生命演化為脈絡,基于中科院古脊椎所Deepbone(深骨)平臺全球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領域的標本及相關數據,經由百科星圖,抽取知識的事理邏輯關系,讓實體之間形成關系鏈,以結構化脈絡的形式,展現生物演化進程。
比如,一期已上線“古魚崛起”知識專題,“古魚演化樹”就可以讓觀眾快速提綱挈領,通過結構化、系統性的物種知識體系,掌握生物演化的脈絡,理解“由魚到人的演化過程”,感受到生物進化的魅力。
(百度百科“古魚崛起”知識專題演化樹部分)
有了知識圖譜作為認知基礎,當孩子們看到大鯢,就不單單停留在“娃娃魚”“保護動物”等碎片化的信息,腦海里會出現生命樹的結構,知道這是屬于由水生脊椎動物向陸生脊椎動物過度的類群,對生物和世界有更具縱深感的認識。
2.數字化
百科平臺作為數字化的科學傳播平臺,具有實時在線、無限擴容、及時更新等特點,這就很好地彌補了傳統文獻典籍、圖書視頻等知識承載量有限、知識更新存在滯后性等傳播短板。
通過百科詞條作為窗口,孩子們可以不受資源限制,點擊詞條詳盡地展開、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全部內容,不必擔心家長或老師回答不上來而留有遺憾了。
同時,數字化平臺也提供了更多呈現方式。比如在“古魚崛起”專題中,百度百科與中科院古脊椎所獨家合作打造了古魚 3D 模型動畫,同時策劃了首期生命演化數字展,讓古魚在百科“游”起來,觀眾們如同置身遠古海底,科普也變得活靈活現、生動有趣。
(孔鰩3D動態模型展示視頻)
(百度百科×中科院古脊椎所首期生命演化數字展展示)
3.權威性
互聯網信息的爆發式增長,使得各種良莠不齊的科普信息,充斥著網絡。百度百科與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合作,就與專業的學術力量聯手,中科院古脊椎所行業領軍專家入駐百科學術委員會,建設科普國家隊,保證詞條內容準確性。
同時,基于百度百科的知識積累,權威編審古魚、恐龍等古生物詞條 100+個。如詞條【霸王龍】,全文總計字數 1.5W,國外參考文獻 45 篇,從而確保詞條內容的完整、專業、前沿,再以知識專題的形式,全面呈現出來。
古生物的“生命之樹”,生長在數字化百科的“知識之島”上,科學傳播也就有了更多生命力。
(百度百科×中科院古脊椎所霸王龍詞條權威模塊展示)
科學和大眾的兩座孤島
逛博物館是我的一大愛好。某一年在山東旅行,搜到一個縣級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打卡過后,心里既高興又遺憾,高興的是現場只有我們這一組觀眾,“包場”參觀的體驗極佳;遺憾的是觀眾太少,知名度低,館內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藏品和用心的策展,乏人鑒賞的情況非常普遍。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百科學術委員會主任朱敏,在百科學術委員會研討中也強調:作為科研人員,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做好科研知識庫,落地知識普惠,能者為師,有教無類。好的科普內容,是讓權威的聲音及時觸達和影響更多人,不只是提高“科學流言”的免疫力,更是提升科學素養的關鍵。
科學和受眾,不能將彼此站成兩座孤島,怎樣才能提供易獲取、專業可靠、又富有創造力和趣味性的科學內容呢?
這個問題面前,百度這樣的科技巨頭似乎應該承擔更多社會責任,造一座將科學與大眾銜接起來的“彩虹橋”,百度百科的平臺和技術,就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
相逢于百科的彩虹橋
兩地煙波隔,一天風月同,百度百科攜“虹橋”而來,古生物知識和公眾之間,便有了一朝相逢的可能。
我們知道,全面且權威的知識科普內容不是單一技術,而是系統工程。想要實現建設人類大知識庫的宏偉愿景,對于平臺建設者的技術能力,提出了很多挑戰。
比如說,傳統知識平臺的構建方法,大多依賴人工和機器挖掘,在規模和質量方面很難兼顧,怎樣以更細粒度地實現知識溯源,怎樣保障知識可信,深度學習、多模態等新技術與知識的結合等,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技術優勢,讓百度百科有能力實現對領域知識的深度理解、挖掘和呈現,這是此次中科院古脊椎所合作的前提,也是科學和公眾之間彩虹橋的真正底座。
在接下來的合作中,百度百科也將運用多種創新技術為知識領域帶來更多可能性:
一是知識增強大語言模型。
知識廣泛存在于文本、結構化、視覺和時序等多種數據中,要充分挖掘信息中的顯知識與隱知識,就需要大模型的強大計算和分析理解能力。比如說,百度知識增強大語言模型可以從海量數據和大規模知識中融合學習,利用模態數據補全知識圖譜并增強推理能力,讓知識圖譜更加前沿、可信。
二是AI技術。
百度在AI領域的積累十多年,可以為生成式AI、智能互動提供支撐,打造高效、生動的數字人、文本等形象。數字人與 3D 建模技術相結合,為觀眾們進行實時生動的講解,讓知識點更加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
三是交互技術。
百度在VR、元宇宙等領域也有相應的產品和積累,可以營造高仿真虛擬現實環境,帶來沉浸感的視覺體驗,比如在古生物的詞條里,和元宇宙結合,看到遠古世界的場景,幫助科學構造出虛擬現實的畫面,通過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助推古魚數字內容便捷傳播。
你可能會問:了解恐龍和魚,有什么用呢?但在孩子的眼中,知識并非一定要“有用”。
愛因斯坦就曾說過,我沒有特別的才能,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點亮孩子眼中的好奇心,激活大眾對科學探索的興趣,這樣的科學傳播,已經彌足珍貴。百科的“彩虹橋”落地,讓科學知識不再困守孤島,好奇心的海岸線也將不斷延申,向萬物、向宇宙、向天地。
百度百科和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合作,邁出了“學術+科技”多元化探索的步伐。接下來,百度大量AI技術持續賦能古生物數字科普內容,讓古生物不僅看得見,更看得清,讓幾億年前的遠古海洋走進現實,呈現給大眾,善莫大焉。
-
AI
+關注
關注
87文章
31155瀏覽量
269496 -
百度
+關注
關注
9文章
2272瀏覽量
90501 -
vr
+關注
關注
34文章
9641瀏覽量
150423 -
元宇宙
+關注
關注
13文章
1397瀏覽量
1149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