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感知芯視界
隨著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將“觸角”伸向這一市場的企業逐漸增多,在該領域企業并購也不斷出現。
綜合來看,目前的行業并購仍以擴大業務為主,有企業借收購跨界進入傳感器新領域,也有企業注資第三方企業以補齊短板,而被收購方多數是細分領域的專業企業。
那么,一家MEMS傳感器“隱形冠軍”并入投影顯示行業龍頭,會發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呢?如何布局未來智能汽車領域市場呢?優勢和挑戰在哪里?近日,感知芯視界和中強光電集團子公司中光電智能感測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光電智能感測”)總經理吳名清博士聊了聊。
獨家專訪
MEMS“隱形冠軍”并入投影顯示巨頭
故事開始于2013年。
那時消費電子市場一片火熱,以中國為主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在那一年首次取代北美,成為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市場。越來越多優秀的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的涌現,為這個市場注入了希望。
由吳名清博士在中國臺灣創立的智動全球就是其中之一。這家屬利基型、專案開發導向的MEMS設計廠商,重點發展加速度計、壓力計、氣壓計等產品,一經推出,便迅速在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但在風口的驅動之下,消費電子市場很快成為一片紅海,智動全球也陷入了行業低價競爭的漩渦中。吳名清博士在采訪中坦言,“消費類應用市場變化劇烈,同業內卷壓力大,花大力氣去做低價的產品極度不對等。尋找更具未來性、技術含量更高的應用成了當時的首要問題。”
2019年,這道題有了新解。智動全球并入全球投影顯示巨頭——中強光電集團,改名為中光電智能感測股份有限公司。
“并入以后,我們迅速將主力市場從消費電子調整到汽車領域。”吳名清博士相信,憑借母公司背后強大的垂直領域產業資源和能量,向上攀升到更具挑戰的價值鏈,企業才有立足之地。
當然,通往汽車市場的嶄新賽道上,機遇和荊棘往往并存。因為與消費類傳感器相比,汽車傳感器因其交通工具的特殊性,十分注重產品可靠性、安全性及長效性,這考驗著一家企業深耕產業的耐力和硬核實力。
那么,中光電智能感測如何應對這一市場的挑戰呢?吳名清博士認為,技術和人才是構成企業基業長青的根基。
在技術上,吳名清博士介紹,中光電智能感測技術團隊在MEMS設計領域深耕已超過20年,掌握壓阻/壓電(PZT)MEMS感測元件模擬、半導體制程整合、封測核心技術,已摸索出一套更適用汽車領域的傳感產品,借力臺灣在車規芯片質量體系的優勢,產品具備高可靠度與穩定性。
在企業核心人才上,吳名清博士自豪地表示,“傳感器產業相對比較孤獨,產業還沒有崛起,技術上還有很多要突破,但臺灣清華的師兄弟在十多年的協作中,堅信傳感器產業一定有未來,始終站在一起共同規劃未來成果。”
獨家專訪
看好新能源汽車機遇 著手三大領域產品布局
智能時代大潮奔涌向前,汽車產品形態、交通出行模式、能源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得益于國家的大力扶持,代表可持續性和綠色節能的新能源汽車,成為國內汽車產業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2022年表現突出,新能源汽車銷量達688.7萬輛,同比增長高達93.4%,市場占有率達到25.5%。
此外,汽車在變得電氣化、節能化的同時,更智能化也成為一大趨勢。根據中國汽車論壇數據,2022年國內搭載 L2 級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滲透率達33%。
汽車電氣化和輔助駕駛上量這兩個主要趨勢的發展,與傳感器數量的增加密切相關。比如,就電氣化而言,幾乎每個新模塊都需要傳感器,例如中驅動系統、BMS、OBC、DC/DC等。
而輔助駕駛發展的方向是安全性提升的同時,自動駕駛功能的提升。為了實現這一點,汽車制造商必須集成更多的CIS、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和超聲波雷達等。
用業內人士的話來說,但凡系統需要與所處環境和終端用戶交互,它就需要傳感器。未來,多傳感器融合將成為趨勢。數據顯示,預計到2026年中國汽車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982億元。
“本土傳感器企業最大的機遇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吳名清博士看好這一市場的前景,并進一步分析道,“相比傳統汽車廠商保守的供應鏈體系,新能源汽車廠商更愿意直接和上游廠商互動,通過上游創新產品技術的賦能,來獲取更多差異化的競爭力。”
在這當中,傳感器企業將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吳名清表示,一方面,傳感器新的規格、新的設計會發生。另一方面,傳感器企業通過直接對接新能源車廠,有機會去做集成化的產品,來提高產品價值。
因此,中光電智能感測圍繞本土汽車市場中的智能底盤、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三大領域,既推出了高質量的車規級產品,又在不斷做新技術的儲備,等待新一輪的風口。
另外,吳名清博士告訴記者,中光電智能感測將在上海嘉定落地研發設計公司。下半年將把產品封測廠轉移到大陸。
在產品端,據介紹,智能底盤是中光電智能感測目前主攻的領域之一。企業針對底盤上的震動、輪胎壓力、電池壓力、電池安全等領域,已有傳感器產品在銷售。胎壓模組中的加速度計和壓力計是主力產品,年出貨量達兩三千萬顆。
在智能座艙方面,中光電智能感測聚焦研發AR-HUD(增強現實型抬頭顯示系統)。據了解,這種技術的目標是整合ADAS系統所采集到的行車信息,搭配高精度地圖,再以優質的HMI設計,將信息投射在前風擋之上。
吳名清博士透露,“中強光電集團有為多家國際知名車企提供HUD產品的經驗和能量。前期階段,因為尺寸大、成本高,沒有商業化量產。現在改用MEMS技術,做出來的HUD尺寸更小、成本更低,目前中光電智能感測已和車廠進行項目合作,產品有望在明年面世。”
在智能駕駛方面,中光電智能感測選擇布局短距激光雷達,目前已推出探測距離達到30米的激光雷達,成功應用在工業搬運車和AGV機器人上。今年年中,探測距離達60米的汽車車側補盲見激光雷達將推向市場。
獨家專訪
走ODM模式 做技術細分領域的佼佼者
查詢中光電智能感測官網獲悉,目前其產品線較多元化,元器件包括加速度計、氣壓計、壓感傳感器、MEMS微鏡等;模塊有Jupiter工業振動、聲音、壓力、液位等監測模組、驅動微鏡模組。系統涵蓋振動監測運算平臺與算法子系統、光達(LiDAR)系統。
與國內大多數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傳感器企業不同,中光電智能感測走的是ODM模式。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指原始設計制造商,早期被形容為“貼牌”或“代加工”。經過多年的發展,ODM企業早就不再是單純的代工廠,更多的是與品牌客戶深入綁定合作,進行產品研發和定制化,為行業提供更有價值和競爭力的產品。
“企業研產銷統統自己來做,戰線太長,銷售門檻很高,資源容易被分散。”吳名清博士認為,ODM模式可以讓技術強的傳感器企業和市場渠道強的企業兩兩對接,及時回應行業應用痛點,獲得更多的價值空間。
舉例來說,為了實現智慧化轉型,提高生產效率,目前國內傳統工業與制造產業對于工業4.0需求大幅增加。
而制造業者很難預測生產機臺什么時候會損壞,即便有定期維護,機臺仍可能無預警損壞,造成產線停擺。此時,若是在機臺上搭載傳感器,實時測得機器的各類異常信息,就可以提早避免加工件不良品的產生,以規劃生產排程與維修計劃。
不過,這類客戶的需求高度定制化,且需求量不高,無論是元器件層級還是模組/系統層級,國際大廠的標準化產品都不適用。
吳名清博士稱,“這是ODM企業的一大機會,在與客戶不產生競爭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和客戶深度討論產品的帶寬、靈敏度和尺寸范圍。針對客戶需求來定制產品。”
產品技術過硬,客戶使用體驗好、服務跟進及時,使得中光電智能感測服務的高端定制化客戶越來越多。
吳名清博士篤信,未來,這類細分領域的應用會越來越多。本土ODM企業整體技術能力超過傳感器國際大廠不太現實,但在細分領域完全有機會做到行業佼佼者。
獨家專訪
“傳感器產業只做國產替代 進步性不高”
感知是物聯網時代和數字時代的先行技術,要確保實現萬物互聯,必然離不開感知技術的加持,其中最關鍵的部件之一就是傳感器。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傳感器產業的發展,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來推進傳感器全產業鏈的國產化進程,各地紛紛響應并出臺相關政策,建立傳感器產業集群和生態,助力更多有創新技術的傳感器企業走進“春天里”。
作為深耕MEMS領域20多年的行業老炮,吳名清博士經歷了傳感器在消費電子市場價格內卷的壓力,真切感受到了傳感器發展的前景,也看到了多地掀起的傳感器產業發展熱潮。
談及本土傳感器企業如何突出外商壟斷的重圍,吳名清博士表示,“國內傳感器企業需要上下游共同合作,深耕中國式的細分應用場景,尤其是國外產品不適用的場景,去做具備本土特色的競爭力產品,這樣未來才更有想象力。”
對于多地發展傳感器產業生態和集群建設問題,吳名清博士認為,如果燒錢去發展傳感器產業,僅僅奔著“人有我有”的國產替代目的去,產業進步性并不高,只有“人無我有”才會形成競爭性的絕對優勢。
他也建議道,“各地在做傳感器產業的頂層設計時,需要按照當地的生態系統特色,來發展相應的傳感器產業集群。如果大家都盯著同一個熱門領域去重復發展,重復投資,又將陷入內卷循環,最后誰都沒辦法走下去。”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刪除。本平臺旨在提供行業資訊,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感知芯視界立場。
審核編輯黃宇
-
汽車傳感器
+關注
關注
3文章
194瀏覽量
2073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