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其中人工智能法草案等預備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這意味著國家層面的人工智能立法將進入新階段。
人工智能立法提速
實際上,我國對于人工智能的立法早已起步,2017年國務院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相關領域的管理規定也先后出臺,《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分別從算法治理、深度合成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不同層面,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規范和發展。
各地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立法,如2022年廣東省深圳市就出臺了《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被看作我國首部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該條例提出完善人工智能領域監管機制,防范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可能出現的倫理安全風險和合規風險。
尤其是今年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規模預訓練語言模型快速發展,其背后暗藏的個人隱私、數據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法律風險和倫理問題等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法無禁止即可為,人工智能是一個新事物,且當前客觀存在一些安全性問題,所以我國秉持的是先立法規范再發展的推進方式,這種方式對于社會整體來看是風險最小的,能夠減少人工智能帶來的負外部性。”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在技術創新、產業生態、融合應用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2022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080億元,同比增長18%。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社會數字化水平的升級,人工智能的積極作用越來越凸顯,人工智能與各個行業的深度融合已成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工業、醫療等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為行業領域提供更為精準、更為高效的解決方案,成為大模型廠商未來彎道超車的機會。”日前,新華社研究院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體驗報告(2023)指出。
ChatGPT的出現掀起了又一波人工智能發展熱潮,人工智能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規模持續上升,正逐步進入效率化生產階段。頭豹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概覽》指出,人工智能行業現處于核心硬件發展階段,中國人工智能企業處于發展初期,大多數企業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主要以框架搭建和應用解決方案為主,在打造高質量產品和降低成本方面持續創新。
政策推動產業布局提速
“創建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近日,多地出臺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政策,在人工智能新賽道上加速比拼。
北京市提出,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持續保持10%以上增長,輻射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深圳市提出,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和全方位各領域高水平應用,舉全市之力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努力創建全球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為全市高質量發展助力賦能。上海市提出,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專項等引導作用,支持民營企業廣泛參與數據、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推動“補需方”改革,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國有企業通過政府采購、租用等方式使用民間投資的數據存儲和算力資源。
“人工智能的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盤和林表示,人工智能可以為當地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提供動力,人工智能具有很強的通用性、串聯性,帶動面比較大,和產業的契合度更高。數字經濟的一些細分領域需要產業集群,往往不是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城市能夠做到的,應該在更大范圍內匹配產業資源,比如說京津冀、長三角甚至是粵港澳大灣區。所以要加強頂層設計,讓各個城市協同發展,不搞同質化競爭,形成發展合力。
研究機構指出,未來人工智能開發平臺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制造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AI與各產業深度融合增長潛力巨大。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布局,更離不開產業鏈各方的合作,對此,各大廠商應投入更多資源,頭部企業要持續發力自研大模型,而專注于解決方案的行業廠商可以考慮通過深耕行業來彰顯特色。
“從長期來看,不必追求全產業鏈的控制,而是要掌握產業鏈的核心技術。”盤和林表示,在核心技術領域尋求突破,防止出現假突破、真抄襲,政府投入并出臺扶持政策,企業發揮好創新主體作用和市場化能力,這樣整個產業的發展才會更加成熟。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183瀏覽量
238266 -
ChatGPT
+關注
關注
29文章
1558瀏覽量
7596
原文標題:人工智能立法加快 產業布局提速
文章出處:【微信號:CMCA-ORG,微信公眾號: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