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光儲充一體化”的藍海賽道,與香港新能源市場高成長紅利,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像許多曾經的高成長行業一樣,新能源發展到今天,似乎只剩行業Beta可講。但與其他缺乏縱深拓展潛力行業不同的是,新能源的Alpha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滲透進某些細分賽道。
“光儲充一體化”就是其中具有Alpha潛力的賽道之一。
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國新能源,僅憑光伏、儲能和充電的“單兵作戰”模式,漸漸難以回應“雙碳”目標達成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光儲充一體化”應運而生,將引領新能源行業生長出新一條增長曲線。
不過,開創“光儲充一體化”的先行者,卻不是中國企業,而是特斯拉(TSLA.O)創始人馬斯克。
2016年,特斯拉以2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屋頂光伏及發電系統公司SolarCity。按市值計算,彼時SolarCity是全美市值第二大光伏企業,也是全美最大的屋頂太陽能安裝服務公司,知名項目包括eBay 總部到英特爾園區等一系列備受矚目的商業太陽能項目。
特斯拉收購前,SolarCity處于高負債且估值位于歷史低點,可以說,馬斯克抄到了底。將其業務重組為 Tesla Energy之后,特斯拉在可再生能源行業不斷發展壯大,躋身美國最佳太陽能公司之列。
新能源汽車和屋頂光伏發電,看似兩個關聯性不大的領域,產生了奇妙的協同效應。
基于SolarCity太陽能技術安裝運行的電動充電樁,此后成為特斯拉電動汽車的充電網絡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特斯拉打造出獨一無二的能源閉環——光伏發電-PowerWall儲能-電動汽車充用電,特斯拉真正成為了“光儲充”一體化的可持續能源集團。
2012年-2021年間,特斯拉太陽能電池板發電量超過了特斯拉車輛和工廠總耗電量,這些清潔能源足以為每一座超級工廠和每一輛特斯拉車輛充電。2022年4月,特拉華州法院在一項文書中提及:“特斯拉的價值在收購后大幅增加。”
事實也的確如此,從宣布收購SolarCity當日,到2021年11月創下股價最高點,特斯拉股價暴漲了30倍。
目前,特斯拉的“光儲充一體化”充電樁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相繼于2021年7月落地拉薩和上海,并在2022年9月亮相北京服貿會。
無論是業務協同還是資本市場表現,一直以來,國內資本市場都難以復制特斯拉這一神操作。但近期,一則新能源領域剛剛完成的跨境并購交易,與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6月12日,中國充電服務第一股能鏈智電(NAAS.US)收購中國香港最大的屋頂光伏總包商香港光電89.99%的股權,拉開了中國及海外“光儲充一體化”發展的序幕。
打造亞洲SolarCity
香港光電與SolarCity很像。
雖然相比當年的SolarCity,香港光電還只是個“雛形”,也不具備太陽能電池板技術能力,但區域市場的行業地位、以及被驗證過的商業模型及未來規劃,都十分類似,未來有成長為亞洲SolarCity的潛力。
在香港地區非村屋的屋苑及工商業屋頂光伏領域,香港光電市場份額占比30%,排名第一,累計開發和建設有25MW分布式光伏項目。目前,僅在香港建設的光伏工程就超過了600個,涵蓋諸多工商大廈樓頂光伏項目。其代表項目包括香港交易所、香港國際機場第三條跑道的候機大樓的光伏電站工程。
創始人兼董事長吳克耀是光伏行業“老兵”。他有超過18年光伏領域經驗曾任廣東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CEO,推動保威新能源開拓南非、歐洲、巴基斯坦等市場,使之成長為全球領先的光伏跟蹤器、光伏支架制造商和BIPV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值得一提的是,在屋頂光伏業務開發的過程中,香港光電積累了大量住宅社區社團資源。借助這些資源,香港光電開始拓展社區充電樁運營業務,目前已與香港6個小區的業主委員會簽訂了框架合同,包括2145個停車位,預計到2026年實現簽約30000個停車位。
開展充電樁運營業務,不僅需要充電樁等硬件設備的安裝和定期維護,更需要專業的充電服務作為支撐,這顯然不是香港光電的長項。而能鏈智電恰好在這方面具有豐富經驗。
提供充電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的能鏈智電,截至2023年3月31日,已連接5.5萬座充電站、57.5萬把充電槍,服務國內80%充電運營商及主機廠,2023年一季度充電量占中國公用充電量21%。
據6月16日能鏈智電發布的今年第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公司凈收入3620萬元人民幣(530萬美元),同比增長150%。
能鏈智電預估2023財年凈收入將在5億元人民幣(7300萬美元)至6億元人民幣(8700萬美元)之間,增長至5倍-6倍。
在能鏈智電保持自身高速增長所奠定的基礎上,筆者認為,能鏈智電和香港光電此次“聯姻”,更有望實現1+1>3的協同效應。
對于香港光電,在太陽能發電方面,可依托能鏈智電在充電服務領域的專業經驗與資本支持,將業務模式從以難收款的EPC和BOT模式為主,轉為現金流穩定、自主權更強的自持模式;享受到風口紅利的同時,更有機會提升屋頂光伏業務的運營效率和收益。
在接入資源調度能力廣泛的能鏈平臺后,香港光電亦能有效規避當年SolarCity因盲目擴張導致的高負債周轉困境。
社區充電樁方面,能鏈智電的充電設備制造和服務能力,使得香港光電能結合自身積累的社區資源,加速占領香港充電樁運營市場,實現向新能源綜合服務商轉型。
就在上個月,能鏈智電完成了由香港鄭氏家族和中譽集團(00985. HK)等投資的、350萬股的增發交易。這筆融資,或有可能用來支持香港光電加碼社區充電樁布點。
而對于能鏈智電,進入香港市場分布式發電和充電樁運營兩大領域,是業務“出海”的重要一步。站穩香港這一出海橋頭堡之后,借助香港光電全球項目運營經驗,加速拓展海外市場,能鏈智電未來向全球輸出新能源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奠定了基礎。
立足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輻射海外市場,能鏈智電的成長不在局限于中國,而是在亞洲乃至全球范圍內講述新能源領域的“中國新故事”。
從財務收益來看,根據媒體金融虎網預測,2023年-2026年,香港光電的光伏業務收入將從1.95億港元增加到4.21億港元;社區充電樁運營收入將從0.44億港元增至5.87億港元。
有消息稱,香港光電在并購完成后,根據業務發展規劃,收入將從2022年的2200萬港元增長到2026年的10億港元。
如以Wind的光伏指數和充電樁指數的PS(TTM)倍數1.81和2.48作為參考,計算得出香港光電2026年PEG估值為22.18億港元,約合2.83億美元。
那么,本次能鏈智電收購的香港光電89.99%股權估值約為2.55億美元,和收購對價610萬美元相比,足足擴大了40倍。目前能鏈智電美股市值約為13.71億美元,在香港光電并表后,給能鏈智電估值帶來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另一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今年以來,能鏈智電在產業鏈資本動作明顯加速,大概率和去年底一項高管任命有關。
2022年12月,能鏈智電任命前貝恩資本董事總經理吳雪廬為公司總裁兼 CFO(首席財務官),全面負責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和財務管理、資本運作等相關工作。
有消息稱,促成能鏈智電這筆收購交易的關鍵人物,正是吳雪廬。
吳雪廬于2017年加入貝恩資本,此前就職于普華永道,具備一級市場投資、投后管理和企業融資的豐富經驗。在貝恩資本工作期間,吳雪廬曾擔任多個被投公司董事,并于2021年擔任貝恩資本投資的瑞思教育CFO。
今年3月接受中國國際電視臺歐洲分臺《全球商業》(CGTN Europe《Global Business》)專訪時,吳雪廬表示,電動汽車充電服務市場或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
并購香港光電這一項目,應當是吳雪廬在能鏈智電從充電基礎設施入手的第一次創新實踐。
近兩年,能鏈智電更加注重國際市場拓展。因此筆者認為,能鏈智電挖來吳雪廬,看中的是其跨境項目并購與整合經驗,從而為能鏈后續一系列資本運作做好鋪墊。
更值得玩味的是,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鄭氏家族繼承人鄭志剛投資后不出一個月,能鏈智電便迅速完成了這一交易。想必這與鄭氏家族的介紹與支持也不無關系。
大膽猜測,有了資本的加持,加上管理層與投資人背后的國際化資本運營,能鏈智電還將繼續加快外延式擴張步伐。以亞洲SolarCity為始,直至像特斯拉一樣成為全球可持續能源集團。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能鏈智電就開始在“儲能+充電”結合領域多方位布局。
此次將香港光電納入平臺生態,預示能鏈智電開始補齊“光”這一充電上游發力點。而這正是能鏈智電正在推進的“光儲充+虛擬電廠”一體化大棋的關鍵落子。
從“儲充”結合到“光儲充+虛擬電廠”一體化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已成為少數幾個具備全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經濟體之一。但下游的充電行業發展仍相對滯后,充電樁電價成本難控、與電網之間的容量協調困難等諸多痛點尚存。
新能源汽車銷量高速增長,帶來對快速充電的旺盛需求。在快充快速增長、建設運營商對提高充電樁利用率的雙重需求驅動下,全國范圍內大規模部署直流快充樁。直流快充樁數量短期內激增,不可避免將對電網造成沖擊性負荷,配電網的電容容量隨之受到挑戰。
充電樁與光伏、儲能、以及車網互動的數字技術結合,將成為推動解決這一發展瓶頸的最優方案和關鍵突破口。
在光儲充一體化模式下,儲能系統可以利用峰谷電價差,將電動汽車能源終端和家用儲能設施與電網之間,進行需求響應,提高充放電效率、優化電能量配置,從而緩解充電負荷對電網沖擊、容量協調困難的同時,合理調節電價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因此,“光儲充一體化”電站成為未來充電站的重要建設方向。
Tesla合并SolarCity,將“光儲充一體化”這個細分賽道的發展機遇首次呈現在全球新能源產業面前。
而今,來自產業鏈上下游的龍頭玩家,開始從不同環節切入該領域。
2020年,世界500強、全球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領軍企業ABB推出了集光、儲、充為一體的智慧微電網解決方案。去年,動力電池老大寧德時代(300750.SZ)與國內領先的光伏逆變器、儲能設備及充電樁制造商科士達(002518.SZ)“強強聯合”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和生產“光儲充檢一體化”相關產品。今年,光伏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300274.SZ)也推出了“光儲充一體化”解決方案。
新能源龍頭企業紛紛加碼、強強聯合,證實該賽道確有誘人吸引力。
為將這一吸引力加以量化,筆者嘗試測算香港光電自持的一體化充電站收益作為示例。
按照經驗數據,充電設備平均每1KW的造價成本在1萬港元,假設設備每年可有效運行1300小時,根據目前本地價格,每度電上網收入為3港元/Kwh,在分成30%給業主之后,收益約為2.1港元/度電。
由此計算,則該項目總體的EBITDA%在80%水平,每1KW的充電設備可產生每年2180港元左右的收益。投資回收期約為5年,IRR在16%-19%之間,遠高于目前市場目前的普通充電站5%-7%的收益率。
再回到充電樁痛點。電價成本難控背后是電力供需不平衡,而虛擬電廠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技術手段。
今年6月,能鏈智電發布了虛擬電廠產品,補上了“光儲充+虛擬電廠”一體化模式的最后一環。
能鏈智電的虛擬電廠,以充電場站為核心場景,將分散的電動汽車、充電樁、儲能設施、分布式光伏等負荷資源,通過云端進行高效聚合,并借助光儲充柔性管理、智能調度、能量控制等方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響應電網調度需求,幫助充電場站降低用能成本、平滑用戶用電成本。
能鏈智電建設虛擬電廠背后的工具,則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能源資產管理能力。香港光電在建筑領域的能源資產管理,可以看作是其中一個微縮版本,為能鏈智電提供一個可參考的行業實踐。
在香港,尋找藍海
和中國內地市場相比,香港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和新能源充電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發展前景更為廣闊。
無論是政策支持,還是實際需求,香港的“光儲充”市場滲透率低,有望在未來幾年出現“更加爆炸性”的增長。
先看分布式光伏發電行業。為了吸引民間投資推動當地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香港政府可以說是下了血本。
2021年10月,香港政府公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其中核心亮點就是落實“上網電價”政策,支持民間積極投資于光伏發電等項目,鼓勵善用其各自空間以發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的上網電價可以持續享受到2033年。
香港土地面積較小,人口密度大,發電環節占了碳排放量的66%,不適合建設大型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但香港樓宇林立,屋苑及工商業屋頂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具有非常大的開發潛力。
香港的分布式光伏的平均并網價格高達3港元/度電,遠遠高于內地的0.4元-0.5元/度電的水平,投資屋頂光伏項目相當有前景。同時,上游硅料價格持續下行,分布式光伏組件和支架等零部件價格不斷降低,也將提高下游光伏發電項目的投資回報率。
香港機電工程署報告數據顯示,預計從2022年到2026年,香港工商業屋頂光伏市場空間將從525MW增長至875MW,CAGR為10.7%。以1KW投建成本1萬港元計算,EPC市場規模將達87.5億港元,每年電費收入規模34億元港元左右。
再看新能源汽車及其充電行業。
2021年香港政府正式頒布《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意圖通過乘用車2035年“禁燃”、營運車輛(公交)電動化試點推廣、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電池回收利用等措施,加速香港車輛零排放進程,配合政府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據悉,香港計劃在2035年之前停止登記非電動私家車的新登記。
香港燃油車使用成本極高,油價高達20港元/升,且維護成本也高得令人咋舌。加上經濟增速放緩,最近幾年整個香港燃油車市場規模持續萎縮。
所以,能大幅節省使用成本的電動汽車,在香港越來越受歡迎。
根據香港運輸署最新公布數據,今年一季度,香港新登記私家車數量為10099輛,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44.23%,其中電動汽車占比高達63.22%,相比去年同期滲透率46.19%顯著提升。
但與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銷量不相匹配的是,香港的充電樁數量、特別是公共充電樁增長速度甚是緩慢。
根據香港環境保護署數據,截至2023年4月底,香港整體電動汽車數量為55654輛,而公共充電樁僅有5775個,車樁比高達9.6:1。
相比之下,中國內地的公共車樁比為6.4:1,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車樁比平均值更是低至2.28:1。可見,香港存在巨大的電動汽車充電供需缺口。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根據香港政府發布的《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香港計劃在2025年前推動私人住宅和商業建筑在至少15萬個停車位內配備充電設施。
此外,香港環境保護署在2020年10月推出了20億港元“EV 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簡稱“EHSS”),旨在協助私人住宅樓宇停車場安裝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計劃涵蓋6萬個停車位。接受市民申請后,因反響熱烈,EHSS進一步增加至35億港元。
香港推出35億港元“EV屋苑充電易資助計劃”,來源:香港環境保護署
可見,無論從政策支持,還是實質性需求分析,巨大的需求缺口,將為充電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帶來難得的市場機遇。
而香港車位資源價格高,十分稀缺,如通過配置充電設備儲備大量車位資源,也是后續擴展充電運營增值服務的好機會。
高天花板、低滲透率的市場,吸引了島內諸多玩家參與其中。
不過,目前幾個主要玩家規模都不大。考慮到資金實力、車位資源等壁壘,“光儲充一體化”又將進一步抬高的技術門檻等,筆者甚至認為,香港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充電樁玩家。
行業占有率第一的基石科技(8391.HK),主要專注于EHSS計劃。根據研究機構AceCamp的報告,基石科技已獲EHSS計劃下三個項目,預期項目金額占EHSS總金額的30%以上。基石科技營收將有一半以上來自EHSS。
其實,業務高度依賴EHSS有一定風險。截至2022年1月末,EHSS已接收560份申請,涵蓋約11萬個停車位,接近原定6萬個停車位目標的兩倍,所涉及的資助金額亦已達EHSS計劃上限,政府預算即將消耗殆盡。
也就是說,除了已獲得的EHSS項目,未來基石科技料難以通過EHSS獲得更多增量收入。
事實上,EHSS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香港充電樁匱乏的問題,核心充電需求仍需市場化方式滿足。
但如不依賴EHSS的市場拓展,前期需要建設者投入大量資金。截至2022年末,基石科技賬面貨幣資金僅有940萬港元,總市值也僅有5.6億港元。這一資金和市值體量,很難支持大規模充電設施投資。
除了基石科技外,短期內其他玩家更難成氣候——Smart Charge僅維持當前站點和資產進行運營;香港電動淡出香港、轉向內地市場;Halo Energy則選擇與殼牌合作,專注商業站點與快充。
巨量資金投入帶來的行業壁壘之外,鎖定豐富、大量的車位資源也會對充電樁玩家筑牢“護城河”起到重要作用。
香港小區物業十分強勢,對社區充電設施進場,普遍采取簽訂7年-10年長期物業合作協議。考慮到香港市場車位資源非常緊缺,誰能先卡位優質且龐大的車位資源,誰就能在競爭中占得市場先機。
總體來看,香港新能源充電市場還處于跑馬圈地的“藍海”階段,有很大市場空間留給有實力的玩家。
-
新能源
+關注
關注
26文章
5577瀏覽量
107758 -
充電樁
+關注
關注
147文章
2350瀏覽量
85352 -
Alpha
+關注
關注
0文章
45瀏覽量
25681
原文標題:如何尋找新能源領域的Alpha投資機會?
文章出處:【微信號:alpworks,微信公眾號: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