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多種智能交通管理與道路安全預警技術在實際中應用,如最先開始發展的路面接觸式線圈檢測技術,以及新發展起來的路面非接觸式視頻檢測技術與雷達檢測技術等。
線圈檢測技術基于電磁感應原理,它的傳感器是一個埋在路面之下、通過一定工作電流的環形線圈。當汽車經過采集裝置上方時會引起相應的壓力、電場或磁場的變化,最后采集裝置將這些力和場的變化轉換為所需要的交通信息。經過多年的發展,路面接觸式的線圈檢測技術已經很成熟,其測量精度高,易于掌握,一直在智能交通管理與道路安全預警領域中占有主要地位。但是這種路面接觸式的交通采集裝置有著不可避免的缺點:安裝或維護需暫時阻礙交通,安裝施工量大;切縫軟化了路面,容易使路面受損,特別是橋梁、立交、高架路等路面嚴禁切割施工的地方采用環形線圈,否則會造成嚴重安全隱患;使用效果及壽命受路面質量和自然環境影響較大,環形感應線圈壽命一般僅2年;由于自身測量原理限制,當車流擁堵,車間距小于3m的時候,其檢測精度大幅降低,甚至無法正常檢測。
視頻檢測技術是利用車輛進入檢測區域(虛擬線圈)導致背景灰度變化的原理來進行車輛檢測,直觀可靠,安裝無須破壞路面。但缺點是對移動車輛的鑒別有一定的困難,在拍攝高速移動車輛時需要有足夠快的快門(至少是1/3000PX)、足夠數量的像素以及可靠的圖像算法。另外,受光度、氣候條件的影響很大,且需要進行鏡頭清潔等日常維護。此外,由于視頻檢測技術的局限性,通常需要配置其他技術設備進行交通信息輔助采集,線圈與雷達成為首選,甚至還包括激光、紅外與超聲波檢測技術等,但由于激光使用與維護成本高;超聲波準確度易受車型、車高變化以及環境影響;紅外準確度易受現場灰塵、冰霧等環境影響,并未獲得廣泛應用。
雷達檢測技術是利用車輛經過檢測區域時引起雷達電磁波返回時間或頻率的變化進行車輛檢測,安裝維護方便、使用壽命長、幾乎不受光照度、灰塵以及風、雨、霧、雪等天氣氣候影響。因此,相較于視頻檢測技術,雷達檢測技術作為新一代路面非接觸式交通信息采集技術更具應用與發展前景。而將雷達檢測技術應用于交通信息采集關鍵是要解決從微波雷達回波信號中提取車輛信息問題,如有無車輛/行人、車速、車流量、車道占有率、車型、車頭時距等。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雷達技術所具有的測速和測距功能實現所需交通信息的實時檢測,為智能交通管理與道路安全預警系統運行提供可靠的數據來源。
雷達檢測技術在智能交通管理中的應用與選型推薦雷達檢測技術在道路安全預警中的應用與選型推薦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并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因此,雷達也被稱為“無線電定位”。微波雷達是利用工作頻率在0.3~300GHz,波長1mm~10cm之間的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微波雷達系統方框圖如下:
微波雷達系統方框圖微波雷達早期被應用于軍事領域,隨著雷達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微波雷達傳感器開始應用于智能交通管理、道路安全預警、汽車電子等民用領域,物位與物液檢測等工業領域。在智能交通管理與道路安全預警應用中具體具有如下優勢:
1、高精度高分辨
距離分辨率指雷達區分兩個相鄰物體的能力,分辨率越高,能識別的最小距離就越小。距離分辨率隨帶寬增加而提高。24GHz下的ISM頻段有200MHz帶寬,77GHz下的SRR頻段可提供高達4GHz的掃描帶寬。因此與24GHz雷達相比,77GHz雷達有更高的測距精度,能更好地應用于高精度的場景中。
2、多車道多目標
采用陣列雷達天線實現對多個目標實時檢測和跟蹤,可以同時檢測車輛的位置、速度、運動方向,結合先進的雷達目標跟蹤算法,可同時對多個目標進行測速、測距、測角,并對其運動軌跡進行實時記錄跟蹤。
3、抗干擾低誤報
雷達通過天線發射和接收目標信號,相較光學器件受干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外,有多種措施能盡量減少干擾信號進入接收機。如提高天線增益,可提高雷達接收信號的信噪比;控制天線波束的覆蓋與掃描區域可以減少雷達照射干擾機;采用窄波束天線不僅可以獲得高的天線增益,還能增大雷達的自衛距離、提高能量密度,還可以減少地面反射的影響,減小多徑的誤差,提高跟蹤精度;當采用陣列接收天線時,可通過調整各個陣列單元信號的幅度與相位,在多個干擾方向上構成天線波瓣的零點,從而減少接收干擾信號的強度。
4、全天候全天時
受制于光學的物理特性,激光雷達、紅外與視頻等在雨雪、沙塵等極端天氣環境下,工作可靠性會受到影響。微波雷達能全天候全天時工作,在暴雨、大雪、漆黑及空氣污染等惡劣環境條件下也能提供高可靠性的探測。此外,微波雷達能夠“看穿”墻壁等其他固體物體,這是激光雷達、紅外與視頻所不具備的能力。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