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斯
編輯|小沐
出品|智哪兒 zhinaer.cn
芯片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我們知道它無處不在,卻又鮮有清晰的認知。作為AIoT行業媒體,「智哪兒」長期關注芯片產業的現狀和走勢,試圖從物聯網角度抽象出一些核心觀點。本文,我們就從智能家居的角度,來深入聊聊芯片。
2021年以來,芯片短缺已經較大程度影響了國內電子工業的正常運行。除了廣為人知的汽車行業受到影響外,以智能家居為代表的物聯網行業,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芯片困境。可以說,芯片就是物聯網的基礎設施,物聯網的真正爆發,離不開芯片產業的穩定與繁榮。
沒有芯片,寸步難行,這么說一點也不為過。作為一項高精尖技術,芯片從設計到生產,都是由少數企業掌控的。對于這樣一個典型的金字塔結構的業態,上游的一絲波動,便會制造出一串大大的漣漪,直接波及終端消費者。
那么,為什么說芯片難關不破,物聯網難以真正爆發?
1.
無處不在的芯片
以智能家居為代表的物聯網,要想實現互聯互通,是離不開芯片的。我們知道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都有CPU這種芯片(目前多以SoC的形式存在)。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各種電器、硬件和智能終端,都是靠芯片實現基礎功能的。計算器、各種儀表、CD機甚至兒童玩具中,都有芯片的存在。
這些我們賴以生存的芯片,叫做MCU,也就是微控制器。你周圍的任何一個電子設備中,包括汽車、遙控器、打印機等看似沒有智能屬性的東西,都存在很多MCU。汽車中的MCU甚至有數百上千之多。
MCU是具備計算能力的,只是它跟我們認知的CPU不太一樣,可以簡單認為是一個精簡版的CPU。MCU跟CPU一樣,也存在一個叫做指令集的東西,也需要借助C語言或匯編語言開發。跟CPU行業一樣,MCU中的運算核心,也是掌握在英特爾和ARM兩家公司手中。
英特爾開發的8051指令集和ARM的Cortex-M0指令集系統,至今都主導著MCU的開發工作。前者是CISC復雜指令集,后者是RISC精簡指令集。為什么這個行業是高度壟斷的呢?
這是因為,CPU作為一個處理器,它本身是大量晶體管以及其他電子元器件組成的硬件載體。要用它來實現運算,需要讓設備認識到這個處理器的存在,并能在其上面運行操作系統或者軟件。我們以較為通俗的電腦CPU為例說明。
首先你要知道,軟件的開發者,是需要面向CPU開發的。因為CPU是提供運算的,你的軟件要想調用CPU的算力,必須讓CPU能夠理解你。所以,軟件在封裝的時候,都會編譯成機器語言,即0和1,這是CPU唯一認識的語言。而每個CPU的語言體系是不一樣的。
那么問題來了,CPU的架構那么多,制造商那么多,我難道要針對每個CPU做一個版本嗎?顯然是不用的。你只需要針對指令集做開發即可。比如在電腦CPU中,X86和X64就是兩種指令集,它們的區別在于一個是32位一個是64位。所以像是Windows系統,或者一些應用軟件,都會區分X86或X64兩種版本。那么在移動端,就開發面向ARM指令集的軟件。
由此可見,指令集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它作為處理器的虛擬層,可以提供通用的開發環境,讓一個軟件,可以運行在采用該指令集的成千上萬臺不同類型的設備上。
而在物聯網這一端,我們面對的就是英特爾的8051和ARM的Cortex-M0。這兩種指令集系統已經有近半個世紀的歷史,演化出了各種版本,但歸根結底,我們做芯片,都繞不開這兩個東西,而且需要很高的授權費。
那么有沒有替代方案呢?有,RISC-V,一個開放的指令集,不要任何授權,且不受發達國家的進出口管制(芯片成品會有管制)。所以國內很多企業,華為、中興、紫光、阿里等,都開始聚焦RISC-V處理器的研發,比如阿里平頭哥的玄鐵處理器,就是基于RISC-V的。
然而,RISC-V并沒有解決所有問題。
2.
芯片短缺是誰的問題?
我們再來談當前的芯片短缺問題。芯片為什么會短缺,簡單來說是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由于當前國際形勢的影響,芯片關聯產業的產能上不來。這是直接原因。這導致了下游的大廠瘋狂囤積芯片,進一步加劇了芯片供應的吃緊。
第二,代工廠,或者說晶圓廠,為了追求高利潤,把產能向高端處理器傾斜。比如從8寸晶圓向12寸晶圓傾斜,而前者通常是用來制造28nm及以上制程的中低端芯片的基材,比如各種MCU。占據芯片采購40%份額的汽車產業,以及一些低端消費電子產品、各類電器設備,都依賴于8寸晶圓產線。
第三,整個芯片產業鏈的全球布局是失衡的,雖然很多國家都可以設計芯片,但芯片的生產設備和生產基地,存在于局部地區。比如中國臺灣、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是芯片代工重鎮,近年來因自然災害導致了一定程度減產。
由此可見,芯片短缺既有不可抗力,也有市場化的因素存在。而為了應對芯片短缺,很多下游的大廠加大了芯片代工的訂單,做好戰略儲備。為什么芯片短缺影響了汽車行業,但手機、平板和電腦的影響卻不是特別大,就是因為MCU芯片受到了更大的影響。據光刻機制造商ASML的CEO透露,目前有的公司甚至采購大量洗衣機拆解其中的芯片用于自己的產品。而洗衣機中就有若干MCU。
長期來看,隨著產能的緩和和市場的自我調節,芯片短缺是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的。目前很多行業,比如智能家電行業也展開了自救:通過OpenCPU技術的運用,減少算力冗余,讓一個芯片模組承擔更多的職能,從而減少對芯片數量的依賴。
這種方法,是通過軟件的形式應對芯片短缺的問題。它具備一定的適用性,但也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但長期來看,OpenCPU這類技術對于降本增效,還是有顯著作用的。這次芯片短缺,可能會讓更多的下游廠商重新思考PCB的設計,盡可能讓少量芯片發揮更多的價值。
而隨著邊緣計算的興起,很多用戶場景要求電器設備具有更強的本地化運算能力。這將推動MCU往高位數(比如32位)、集成化角度發展。電器、智能硬件等將搭載集通信、數據處理和邏輯運算等多元一體的芯片載體。
這對于晶圓廠來說是有利的。
3.
物聯網的終局競爭是芯片
前文的鋪墊,讓我們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看似普通的芯片,其實制約著整個物聯網的發展。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少數企業手里,而未來物聯網要全面建成,需要的芯片數量是以萬億計算的。
設想一下,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智能家居系統,就需要數百個MCU的支持。如果不克服短板,那么我們的物聯網本質上是被牽著鼻子走。而一個行業的繁榮,離不開底層技術的多元化發展。
指令集方面,開放的RISC-V已經成為當前的主流替代方案,可以讓很多企業繞開英特爾和ARM的壟斷。而中國企業在RISC-V的研究與完善上,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RISC-V產業聯盟中,數量最多的是中國企業,19家高級會員企業中有12家來自中國(包括中國臺灣的企業)。
芯片是中國大陸第一大進口商品。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公開的數據顯示,國內芯片的自給率只有26.6%,其中汽車芯片的自給率更是低至5%。2021年,中國大陸進口芯片4325.54億美元(約2.8萬億)左右,同比增長23.59%;而進口芯片個數達到了6354.8億個,同比增長16.92%。
這說明,無處不在的芯片,其國產化率還非常低,依然依賴進口。而對于RISC-V的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緩解進口壓力,發展出相對獨立的芯片研發路線。尤其是對于物聯網領域,RISC-V將發揮不可估量的商業價值。
由于物聯網采用的MCU相比電腦和手機的CPU,其對位數、制程和頻率的要求低了很多,所以是芯片國產化的中流砥柱。MCU產業的高度成熟和國產化,是物聯網進步的必要條件;而反過來看,物聯網的高需求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帶動MCU產業的發展。
與汽車零部件一樣,國產率提升帶來的直接好處是,成本的降低和利潤空間的增加。物聯網也是一樣的道理。作為物聯網的基礎設施,MCU的國產化率,也直接影響了成本和利潤。而MCU性能的提升,能耗的降低,則是產品層面制約企業發展潛力的核心因素。
在RISC-V推行后,國內企業有機會擺脫英特爾和ARM的技術限制,在開發層面擁有了更大的自由度。通用型的芯片,有望快速向專用型芯片轉化。
物聯網的終局是計算,而終局的競爭就是芯片的競爭。對于芯片設計廠家、生產廠家、模組廠家來說,如何讓MCU發揮更大的效能,提供更強的計算能力,同時有效降低成本,是一個非常現實且有意義的課題。
可以說,誰能吃透芯片,誰就能主導物聯網。
結語
最后再講一點:在CPU領域,除了光刻機外,其實芯片的設計流程也需要進一步國產化。這就是設計芯片的EDA軟件。
EDA軟件市場基本被Cadence、Synopsys、Mentor這三家美國公司所壟斷。這三家公司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占到了95%以上。所以,芯片的真正自給自足,除了指令集和生產線,芯片的設計端也需要進一步掌握在自己手中。
由此可見,任重而道遠。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965瀏覽量
424848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10文章
44778瀏覽量
37471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