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緩啟動電路的工作原理
通信產品一般采用分散供電方式,各單板上采用DC/DC模塊將-48V電源轉換為其所需的5V、3.3V、2.5V等子電源。由于輸入電壓高,電源電路中又存在用于濾波和防止DIP的大電容,在單板插入上電時,會對-48V電源造成沖擊,瞬時大電流將造成-48V電源電壓出現跌落,可能影響到其它單板的正常工作;同時,由于瞬時大電流的原因,單板插入時在接插件上會產生明顯的打火現象,這會引起電磁干擾,并對接插件造成腐蝕。為了避免上述現象,-48V電源供電單板需要“緩慢”上電。
一、緩啟動電路的作用
通信設備產品單板上幾乎都在電源模塊的輸入端設計有緩啟動電路,緩啟動電路的功能主要有兩個:
1、延遲單板電源的上電時間:我們的單板一般都要求支持熱拔插,當單板插入子架時,單板插頭和母板插針的接觸是不穩定的,為了避免這種抖動的影響,可以在電源模塊和母板電源之間加一個電路,使母板的電源延遲一段時間以后再加到電源模塊。
2、減小上電的沖擊電流:由于單板電源都接有濾波電容,電源上電瞬間跳變時由于電容的充電,會產生較大的沖擊電流,造成母板電源電壓抖動,跌落,以及強烈的電磁輻射,很容易對其他工作中的單板造成不良影響,如果能把電源的上電速度變緩一些,就能有效的減小這種影響。
二、緩啟動電路的工作原理
電路的原理圖:
緩啟動電路由R39,R49,C7和Q31組成,Q31是絕緣柵型場效應管,也是緩啟動電路最關鍵的器件。為了理解緩啟動的原理,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MOS管的一點基礎知識。下圖大致描述了典型的MOS管的轉移特性:
MOS管的特性表明,當Vgs小于一定電壓(Vth)時,DS極之間的電阻Rds是很大的,可以認為開路,電流不能通過;當Vgs達到Vth時,MOS管開始導通,Rds隨Vgs的增加迅速減小。當Vgs達到一定的程度,Rds很小,可以認為DS之間是近似短路的。Vth可以稱之為開啟電壓(Voltage-Gate threshold),一般為2-4V。
在的緩啟動電路中,電阻R39,R49和C7構成了分壓式RC時間常數電路,C7并聯在Q31的GS極之間,也就是Vc7=Vgs。當48V電源剛加到單板時,C7未充電,Vgs=0,MOS不導通,電源模塊不供電。隨后,48V通過R39,R49向C7充電,當C7的電壓達到Vth時,MOS開始導通,這一階段,完成的是延時上電的作用,延遲時間可由下式估算:
Uin(R39/(R39+R49))(1-e-T/? )=Vth
其中,T為延遲時間, Uin=48V,?為RC電路的時間常數,?=C7(R39//R49),Vth一般取4V。將原理圖中數值代入計算可知,延遲時間T約等于15.3ms。
MOS管開始導通后,Vgs繼續增加(直到12V左右),Rds迅速減小,緩啟動的輸出電壓逐漸升高直到到與輸入電壓基本一致。電源模塊開始工作,單板正式上電。在這一過程中,輸出電壓并不是瞬間跳變到最高的,因此,大大減輕了沖擊電流的干擾。這一過程的時間與C7的充電速度,MOS的特性,負載特性都有關系,難以具體計算,具體還需實測調整。
三、實測波形分析
下圖是緩啟動的輸入電壓上電波形
這是緩啟動輸入端在電源開關閉合瞬間的波形,可以看到畫圓圈處的抖動,持續時間約1ms,如果是熱拔插,這個抖動的幅度和持續時間都將可能更大。
下圖是緩啟動的C7電壓上升波形
可以看到,上電15ms后,C7電源上升到約4V,與理論計算值基本一致。
下圖是緩啟動MOS管的D,S間電壓波形。
可以看到,在開關閉合后的14ms以內,輸入電壓完全加在MOS的DS兩端,這與理論計算值基本一致(由于MOS管的Vth并不一定是4V,有些誤差是很正常的),從14ms開始,Vds以指數方式下降,過程時間約4ms。
下圖是緩啟動輸出的電壓波形。
可以看到,對比緩啟動的輸入電壓上電波形,緩啟動的輸出電壓不再有開關閉合時的抖動,而且上電邊沿也非常明顯,過程約4ms,實現了減小上電沖擊的目的。
讓我們再把所有的波形放在同一時間軸上來比較一下,如下:
可以看到,經過緩啟動電路之后,單板實際供電電壓Uout比輸入電壓Uin總共延時了將近20ms,不但消除了上電抖動,而且有效減小了沖擊。
四、總結
1、緩啟動的時間常數電路必須確保電容充電完成后其電壓不能大于15V,因為一般大功率MOS管的G,S間擊穿電壓在20V左右,電壓過高,會損壞MOS管(現在很多單板上在電容兩端并聯了一個穩壓管就是起這個作用的),但是也不應該低于10V,因為一般大功率MOS管的D,S間電阻Rds都需要Vgs達到10V后才達到最小值(一般在0.1ohm量級)。
2、緩啟動的延遲時間不能太長,原因有二。其一,延遲太長,熱拔插時,單板接口信號線已連接,而電源仍未上電,會造成接口器件閂鎖損壞;其二,緩啟動關鍵器件MOS管在從截止到導通轉換的過程中瞬間功耗是非常大的,如果電容充電過于緩慢,造成邊沿時間太長,MOS管將因為功耗過大而損壞。延時一般取幾十毫秒。
02緩啟動電路實例分析與應用
根據某產品單板電路測試過程的浪涌電流沖擊問題,詳細分析了MOS管緩啟動電路的RC參數,通過分析和實際對電路參數的更改,使電路的浪涌電流沖擊滿足板上電源要求。
一、問題的提出
某通信產品電路測試時發現浪涌電流沖擊過大,可能會損壞保險絲或MOS管等器件,而且有的即使沒有損壞也有可能會影響其使用壽命(圖1)。
根據某產品單板電路測試過程的浪涌電流沖擊問題,詳細分析了MOS管緩啟動電路的RC參數,通過分析和實際對電路參數的更改,使電路的浪涌電流沖擊滿足板上電源要求。
圖1改前測試沖擊電流
從上圖可以看出沖擊電流很大,達23.0A,遠大于滿載工作電流(1A左右),板上電源設計指南要求是滿載工作電流的3~5倍,所以需要整改以達到板上電源要求,電路原理圖如圖2所示。
圖2原電路原理圖
二、解決思路
將原電路原理圖(圖2)等效為圖3。
圖3原理圖等效[注1]
注1:R270等效為R1,R271等效為R2,C136等效為C1,MOS管為VT1,全部負載等效為RL,全部電容等效為CL,D1在計算中用不到。
根據MOS管開啟電壓和RDS的特性曲線(圖4)可知,控制了MOS管VGS電壓線性度就能精確控制沖擊電流。所以圖3中外接電容C1、R1和R2被用來作為積分器對MOS管的開關特性進行精確控制,達到控制上電沖擊電流的目的。
圖4本文原理圖中MOS管(Si4463DY)VGS(th)與電流ID和電阻RDS的關系
原電路就是利用這個原理進行上電控制的,但是參數設置有問題,所以才出現了圖1中的較大沖擊電流。
現將簡化電路原理圖(圖3)VT1前面的上電控制電路等效為圖5進行計算。
圖5簡化VT1前面的上電控制電路
1、上電時間計算
1)時間參數τ。
由于圖5(a)中MOS管內部電容Cgs<
2)計算電容上電時間。
根據圖5(b)得:
最后計算得出:
所以Uc的上電完成時間只與τ相關,但是上電的斜率將同時與R1/(R1+R2)和τ相關,下面用兩個實驗予以說明。
2、實驗驗證
實驗(1):更改時間參數τ(更改C1)控制VGS開啟速度
圖6R1=R2=10Kohm,C1=2.2uF時上電電流波形
根據計算τ=(R1//R2)*C1=11mS,從圖6可以看出上電時間變大了,為3.6mS,沖擊電源也由原來的23.0A變為現在的9.26A。說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其上電時間和沖擊電流。
但是,τ變為原來的22倍,電流沖擊時間變為原來的15倍,沖擊電流只變為原來的40%,不能完全夠達到精確控制的目的。
實驗(2):設置Uc電壓以達到控制上電時間的目的
根據MOS管開啟電壓的特性曲線圖4,可以看出:1V~2.5V這段為MOS管開啟的過程,精確控制這段電壓的上升過程(斜率)將可以有效控制上電沖擊電流的大小。
更改電阻R1=2.7K,R2=10K和C1=0.1uF不變時上電電流波形如圖7所示。
圖7R1=2.7K,R2=10Kohm,C1=0.1uF時上電電流波形
(紅色曲線為上電電流波形,黃色為Uc兩端電壓波形)
根據計算τ=(R1//R2)*C1=0.2mS,變小了,但是從圖7可以看出上電時間卻變大了,為425uS,沖擊電源也由原來的23.0A變為現在的8.35A。
對比兩個實驗可以發現:改變R1,τ變小了,但電流上電時間卻變大了,而且電流沖擊時間在只變大1.8倍的情況下,沖擊電流的幅度卻變為原來的36%;而改變τ(即改變C1),在電流沖擊上升時間變為原來的15倍時,電流幅度才變為原來的40%,所以改變R1對MOS管VGS的精確控制效果明顯。
3、原因分析
電容歸一化上電波形如圖8所示:
圖8歸一化電容上電波形
從圖8可以看出:原電路中Uc兩端最終電壓在1τ(圖8中紅色曲線部分)內將從0V上升到Uc*0.632=3.8V,而從3.8V上升到6V需要至少4τ(1τ~5τ)。而電路中MOS管開啟電壓是1V~2.5V,這段電壓在小于0.5τ時間內就完成了,所以可以得出其上電時間(1~2.5V的時間)應小于0.5τ,即小于250uS,根據圖1可以看出,沖擊電流的時間約為240uS左右,與計算基本吻合。
實驗(1)電路中Uc最終兩端電壓與原電路相同為6V,不過τ變為原來的22倍為11mS,MOS管開啟電壓在1V~2.5V段上升時間也應該小于0.5τ,實測試為3.6mS,小于0.5τ(5.5mS)也基本與理論計算吻合
實驗(2)電路中Uc最終兩端約為2.5V。開啟電壓的時間段處于了約1τ~3τ之間后,雖然τ變小了,但電流上電沖擊時間,實測試為1.8倍[注2],基本與理論吻合。
(注2:原電路用約0.5τ完成電流沖擊,實驗二電路用約2τ,原電路τ=500uS,而實驗二τ(R1=2.5K)=200uS,基本上實驗二的2τ(R1=2.5K)為原電路0.5τ的2倍,所以實測1.8倍基本與理論符合。)
經過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對MOS管的控制有兩種方法:
(1)設置Uc兩端最終電壓,控制VGS電壓上升的斜率。
(2)更改時間參數τ控制VGS開啟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斜率)。
當然可以結合兩種方法,同時進行控制,以達到控制沖擊電流的目的。
三、實踐情況
結合到上兩個實驗及分析,用兩種方法控制,將參數更改為R1=27K,R2=100K,C1=2.2uF,測試上電沖擊電流波形如圖9所示。
圖9R1=27K,R2=100K,C1=2.2uF,測試上電沖擊電流波形
(紅色為沖擊電流波形,黃色為負載電壓波形)
最大沖擊電流為4.03A,基本滿足板上電源設計要求(沖擊電流為3~5A)。不過電流上電時間變為25.5mS,如需要再次降低沖擊電流,可以繼續加大電容。比如圖10。
當電容增加到10uF時(R1=27K,R2=100K)時的電流上電波形。
圖10R1=27K,R2=100K,C1=10uF,測試上電沖擊電流波形
圖10中電流上電波形變為90mS。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通過設置Uc兩端最終電壓”和“更改時間參數τ控制VGS開啟速度”基本上達到了控制上電沖擊電流的目的,至于如何選擇合適的參數,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四、效果評價
可以用示波器對I2T進行的計算,(標稱2A適配器測試)如圖15、16、17所示。
圖11 原電路R1=R2=10K,C1=0.1uF時沖擊電流I2T計算
圖15可以認為是原電路中MOS管基本沒有控制,上電瞬間適配器作為恒壓源產生了“沖擊”,經過示波器精確計算,在“沖擊”脈沖結束時(第一個光標處)值為0.249 A2S,在正常工作前(第二個光標處值為0.522 A2S)。
圖12 更改電路參數R1=27K,R2=100K,C1=2.2uF時沖擊電流I2T計算
更改電路參數后,MOS管有一定的控制作作,但是還是產生了一個“臺階”(第一光標與第二光標之間)經過示波精確計算,在脈沖結束時(第一個光標處)值為0.239 A2S,在正常工作前(第二個光標處值為0.344 A2S)。
圖13 R1=27K,R2=100K,C1=10uF,測試上電沖擊電流波形
由于對MOS管的上電控制已經接近或小于了適配器的電流提供能力,所以基本已經沒了“沖擊”電流(可以認為完全是MOS管控制下的電流),經過計算,在正常工作前的I2T值為0.216 A2S(第二個光標處)。
注意:τ也不能過大,過大時引起上電波形過緩,導致板內器件上電時序問題,同時過于緩慢的上電波形可能還會“損傷”或引起MOS管燒毀。
通過以上三個圖對比:MOS管的控制能力越強,“沖擊”電流越小,I2T值也越小,對保險絲等器件的“損傷”也越小。
五、總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實際測試基本上達到了控制VGS電壓上升的斜率的目的,有效降低了脈沖“沖擊”電流對保險絲管的影響。所以可以結合如下兩種方法,同時進行控制,以達到控制沖擊電流的目的。
1、設置Uc兩端最終電壓,控制VGS電壓上升的斜率。
2、更改時間參數τ控制VGS開啟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斜率)。
在電路設計中有幾點需要特別關注。
1、Uc兩端的最終電壓一定要保證VGS完全開啟和該電壓下MOS管體電阻基本達到最小。
2、τ也不能過大,過大時引起上電波形過緩,導致板內器件上電時序問題,同時過于緩慢的上電波形可能還會“損傷”或引起MOS管燒毀。
上電時間的選擇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建議只要滿足板上電源設計要求的3~5倍“沖擊”電流即可。
鑒于緩啟動電路具有的優點,我們在器件選型和電路設計中可以加以利用,來提高產品的性能和質量。
t
1τ
2τ
3τ
5τ
Uc
0.632
0.865
0.95
0.9933
-
原理圖
+關注
關注
1297文章
6338瀏覽量
233817 -
MOS管
+關注
關注
108文章
2410瀏覽量
66762 -
波形
+關注
關注
3文章
379瀏覽量
31544 -
DIP
+關注
關注
0文章
241瀏覽量
30139 -
緩啟動電路
+關注
關注
0文章
9瀏覽量
260
原文標題:緩啟動電路的工作原理、實例分析與應用
文章出處:【微信號:mcu168,微信公眾號:硬件攻城獅】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