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寄晚導的LK-99,今天一早又讓Nature一把給摁地上了。
頭版頭條文章里,標題明晃晃地寫著“LK-99不是超導體”。
腫么肥事,這是直接把棺材板釘上了?
倒也不算~盡管標題生猛,但更確切地說,Nature是整了個“寄派”觀點匯總:
8月14日,德國馬普所合成LK-99單晶體,晶體透明且絕緣,排除超導性存在;
8月9日,西班牙DIPC和普林斯頓等研究機構聯手對LK-99做了X射線成像,分析認為這種材料更可能是磁體而非室溫超導體;
8月8日,中科院分析認為,LK-99的所謂“超導”現象,很可能是Cu?S在385K左右的一級結構相變引起的電阻率降低;
8月7日,北大團隊論文認為LK-99的半懸浮現象是鐵磁性導致的。
Nature還引用莫納什大學物理學家Michael Fuhrer的觀點說:
棺材板上的釘子就是Cu?S。(原話)
韓國團隊現在有責任分享原始樣本,說服其他人。
嗯,甭管怎么說,硝煙味是有點濃。
也難怪網友們這瓜吃著吃著就品出味兒來了:Nature這怕不是在逼宮吧?
LK-99“寄派”一錘接一錘
Nature如此口風,跟LK-99“寄派”接連不斷的重錘脫不開關系。
就以這兩天的最新進展來說,國外,馬克斯·普朗克固體物理和材料研究所猛下血本,直接整出了Pb????Cu?(PO?)?O單晶體,排除Cu?S影響。
國內,中科院亦有新論文上線arXiv,在微觀尺度上研究了分別來自三個獨立小組的LK-99樣品,測量樣品表面各個相的磁特性。
這兩篇論文的結果共同指向了一個結論:
LK-99材料中觀察到的異常電性行為可能來源于Cu?S等雜質相。
馬普所:單晶透明且絕緣,排除超導性存在
具體而言,馬普所是采用浮區法來合成樣品的。這種方法可以避免將硫引入反應中,消除Cu?S的影響。
合成出來的Pb?Cu(PO?)?O單晶長這樣:
晶體呈現紫色透明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其電阻高達數百萬歐姆——是絕緣體。
在磁性測量中,研究人員發現,單晶樣品顯示出輕微的鐵磁性和抗磁性。
在2-800K(-271℃-526℃)的溫度范圍內,研究人員都沒有觀察到表明相變的異常現象。
由此,研究人員認為,可以排除Pb?Cu(PO?)?O晶體室溫超導的可能性。
這篇論文還提到,多晶Pb????Cu?(PO?)?O樣品中常常會出現Cu?S雜質相,Cu?S的相變可能導致多晶樣品出現異常電性行為(在398K附近有結構相變并伴隨絕緣-金屬轉變)。而Cu?S本身并非超導體。
中科院:微觀尺度上測量樣品表面各相磁特性
中科院的最新研究,收集了分別由3個獨立小組合成的LK-99樣品。
不同于馬普所,研究人員沒有致力于單晶合成,而是選擇直接在微觀尺度上,對樣品表面不同的相進行化學、磁性和電性測量。
采用的技術手段包括光學顯微鏡、掃描電鏡、AFM/NV等。
他們發現,樣品的Cu?S相區域顯示出抗磁性,而Pb相區域呈現混合的抗磁性和弱鐵磁性。
同樣,這篇論文的結論是沒有觀察到超導轉變,排除了室溫超導的可能性。
論文還進一步研究了Cu?S相變帶來的電流路徑跳變和電阻狀態改變,認為LK-99的抗磁響應很大一部分可以歸因于這些富銅雜質。
其實“導派”也沒歇著
話說回來,“寄派”戰錘掄得飛起,連Nature都透出“寄寄可能性很大”的口風,但“導派”也不是完全就被動挨打了。
就在今天凌晨,知乎用戶AD9hxd上傳新視頻,稱其LK-99樣品有“疑似釘扎現象”。
此前,這位網友開貼直播復現LK-99,公布了完整的“煉丹”方案。(詳情見文末鏈接)
事情進展到這一步,或許還是那句話,“韓國團隊有責任說服其他人”。
LK-99是寄是導,咱們還是且存耐心,科學吃瓜。
-
單晶體
+關注
關注
0文章
15瀏覽量
8454 -
磁體
+關注
關注
0文章
23瀏覽量
7805 -
超導體
+關注
關注
0文章
77瀏覽量
10534
原文標題:Nature:LK-99不是超導體
文章出處:【微信號:3D視覺工坊,微信公眾號:3D視覺工坊】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