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在企服圈子特別火,叫做《中國市場不需要SaaS》,還引發了一些SaaS創始人親自下場,隔空互懟。
原作者提出,國內做SaaS的企業沒有一家過得舒服,全體苦大仇深,“這個行業還有什么好投的”。
反駁者認為,SaaS本來就是一個長期的慢生意,先苦后甜是常態,YC等機構還在加大投入,抱怨的人不是真的懂SaaS。
我們關注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比較多,SaaS圈子的恩怨紛爭,一開始只打算當吃瓜群眾圍觀一下。不過機緣巧合,上個月我去深圳參加第二屆828 B2B企業節的開幕式,現場有800多位來自企服行業的企業代表,恰好針對這篇爆文,做了個投票,而這些ToB企業的核心業務,就是服務企業數字化轉型。
事情一下子變得有意思了。
這些企業代表,是戰斗在數字化一線的從業人員和管理者,他們對企業服務行業的感受,肯定是真情實感的,很能說明目前SaaS市場的真實狀況,也直接反映出當前數字化轉型的供需痛點和難點。
今天,絕大部分企業都有升級數字化能力的基本訴求,旺盛的需求下,企服人的日子究竟是苦是甜呢?
真實的企服:二分苦,八分甜
直接上數據,現場800多位ToB企業代表,有21%認同“中國不需要SaaS”,有79%則選擇了“不同意”,依然看好SaaS市場。
二分苦,八分甜,是諸多從業者對SaaS的真實體感。
從商業的基本邏輯上看,傳統的IT解決方案,成本壓力比較大,缺少實時更新、按需付費、彈性升級的能力,而數字化時代,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劇烈變化,業務需要及時動態調整,所以SaaS這種靈活便捷的訂閱式軟件交付方式,企業可以低成本、快速地獲得數字化能力,更符合很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現實需求。
所以,企業使用SaaS確實是大勢所趨,需求越來越剛性,市場越來越大。
既然如此,苦從何來?
答:成本的三座大山。
前面提到,SaaS的商業模式是訂閱制。玩過游戲的讀者們都知道,買斷制的游戲需要一次性支出一筆較大的消費,廠商在游戲上線前期就能回收成本,后期升級維護只是“灑灑水”。而SaaS更像是“月費制游戲”,定期向用戶收取訂閱費,比買斷制便宜很多,能吸引更多用戶,隨著用戶規模越來越大,收入穩定擴張,就像“滾雪球”一樣越變越多。
所以,SaaS這門生意要成功,最關鍵的是能不能挺過“滾雪球”的周期。
走通這個周期,不能被成本的大山壓垮,而殘酷的是,很多SaaS企業都是在負重前行。
拆解一下,成本主要來自幾個方面:
1.拓客階段。打開客戶心智,需要付出較高的獲客成本。SaaS市場競爭激烈,魚龍混雜,從IT到云,一些企業可能曾經被忽悠,上了不必要的軟件,購買了云資源,從而導致對SaaS的信任度降低,因此新興的數字化服務的SaaS企業,需要投入更多營銷推廣費用,進行用戶教育。另外,中大型政企對商業機密數據的安全有較大的顧慮,更傾向于本地部署、私有化定制,這種軟件選型策略,也驅使SaaS企業在客戶關系維護上投入更多精力。很多小而精的SaaS企業,市場投入上受限,難以被客戶發現,只能隱匿在角落里艱難求生。
2.履約階段。數字化需求,已經從單點向整體轉變,企業對技術和產品的采購需求更加立體,以前可能找A買智能質檢系統,找B買辦公協作軟件,找C買ERP,找D買云資源,ABCD四家服務商各干各的。而當下,一個數字化采購項目正在變得精準和細節,比如就是針對某一生產環節的提質增效,必須由多個領域的企業合作來提供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在算力、算法、模型、系統、設備、網絡、運維等方面形成組合力。
這意味著,ToB企業很難靠幾款通用的SaaS產品或解決方案,就拿下單子,而需要深入客戶的場景,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定制化開發,這又帶來了大量的研發成本。
此外,SaaS模式決定了,高質量的軟件產品需要定期維護升級,而很多SaaS企業是規模并不大,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很難招聘到高素質的數字化服務人才,在后續的產品迭代、服務、管理等階段,無法滿足客戶需求,又會導致客戶流失,無法回收前期投入。
3.回款階段。回款現金流,是SaaS企業的生命線。很多中小型SaaS企業,融資能力較弱,資金壓力本來就比較大,加上能力受限,一旦產品無法通過客戶驗收,回收賬款就遙遙無期。
我們就遇到過一家AI創業公司,開發的工業質檢機器視覺算法,客戶的驗收標準,是識別準確率達到99%,結果怎么優化都達不到,相當于做了“無效業務”。最后這家公司選擇成為某云廠商的集成方案的“外包”,雖然只能掙到辛苦錢,但至少大廠的回款更穩定,能保證公司的持續經營。
可以說,SaaS企業的業務周期中,成本的大山處處掣肘,增長的“雪球”很難滾起來,距離實現盈利當然就變得遙遠。
數字化的現實:對抗焦慮的解藥是具體
現實可見的成本壓力,讓SaaS企業的盈利變得渺茫,所以才出現了很多從業者的自我懷疑,明明身處行業,不想轉換賽道,又覺得“中國不需要SaaS”,由此產生了精神內耗。
解決焦慮的方法,是具體。
所以在開幕式現場,又發起了一個我認為很有價值的問題:數字化深度進入核心生產系統與業務流程,企業數字化與增長的最大難點是什么?
找到一個個具體的難題,來針對性地突破,或許就是減少焦慮和迷茫的唯一可行的方法。
大家可以猜一下答案?ABCDEFG每一個選項,都有人認同。
現場ToB企業代表的看法眾說紛紜,有的說“數字化是一把手工程,需要戰略重視和機制再造”;有的說“用戶需求的洞察最關鍵,為客戶創造真實的價值”;有的則認為“技術、資金和產品最為重要”……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處處都是難題,處處都是短板”的情況呢?
云+AI時代,大量企業需要重構數字化基礎,不僅僅是引入上層應用,往往需要從數據收集、生產流程、管理模式等底層結構開始改造,多技術并行,整體性設計,工程量大,涉及部分和環節多,這個環節中所需要的數字化產品和云化智能化解決方案是非常多的。
但另一方面,很多服務商提供的產品方案看似選擇很多,但定制化不足,很多源于大型政企實踐案例的解決方案,在更廣大的中小企業的場景落地中,可能無法發揮出同樣明確的價值,導致轉型效果差。
而且,不同軟件服務商的數據標準、規則,可能都是不一樣的,導致數據資產無法充分對齊、聚合,發揮不出大數據的價值。
問題來了,要將所有條件都拉到滿格,對任何一家ToB企業來說,都是投入非常大、周期長的,并不現實。
沒有任何一家ToB企業,能夠滿足數字化轉型中的所有需求,怎么辦呢?
重塑的可能:抱團治療內耗
面對數字化轉型的融合需求,企業服務行業也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在這場ToB行業交流現場,我聽到的一個高頻詞是:重塑Reshape。
用數字化技術重塑廣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場供給側變革正在發生。
上游的研發環節,加速擁抱云化。
借助云服務的彈性伸縮,為SaaS企業提供了低成本、靈活、高效接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條件。
基于云平臺,SaaS軟件可以為更多數字化企業提供服務,同時降低購買數據庫、存儲、服務器、運維管理等IT基礎軟硬件的難度和成本,輕裝上路。
轉型過程中,從單兵作戰到協同服務,通過一個協同應用生態,來提升技術能力和服務能力,一同打下大單。
各類服務商匯聚在一起,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數字化水平的企業,提供更富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數據協同、產業鏈協同、標準協同,從而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為企業釋放技術紅利。
這個過程中,云平臺有得天獨厚的平臺屬性和渠道優勢,擁有覆蓋政企客戶的銷售渠道和技術能力,釋放給軟件服務商/ISV集成商,和伙伴一起分享商機,可以行之有效地降低SaaS企業的獲客成本和服務成本,增強韌性。
回歸開頭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仍然需要SaaS,但不需要一團散沙的SaaS。
一個數字化的協同應用生態,才能重塑中國軟件的商業模式,在數字化轉型進程中,讓企服人不再內耗,輕裝前行,更堅定地走一條正確的長路。
-
SaaS
+關注
關注
1文章
363瀏覽量
36922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877瀏覽量
55365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30瀏覽量
6175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