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骨骼機器人的發展與場景
外骨骼的定義最早其實來源于動物,即外部的骨骼,這些外部骨骼一般用于支撐和保護動物,與之相反的是人類這樣“內骨骼”的生物。因此,外骨骼機器人一般是指那些能夠保護自身,并增強人類能力的可穿戴機電設備,從單一的穿戴電子類產品,后續逐漸形成電子、機械、仿生的跨界融合,形成一項面向未來的獨特前沿技術。在應用領域上也發展衍生到包含那些能夠增強(幫助康復)殘疾人的可穿戴設備,主要用于幫助病人做步態康復訓練。因此目前從功能上,一般將外骨骼機器人分為增強型外骨骼和康復類外骨骼。
外骨骼機器人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890年,當時一位叫尼古拉斯·亞根的俄羅斯人發明了一種用壓縮空氣包為動力的類外骨骼系統;1917年,美國發明家開發了一種以蒸汽為動力的外骨骼機器人;1960年,最早的外骨骼項目出現,其來源于美國軍方的增強型軍用裝甲,同期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也開始研究人體增強的概念,后續外骨骼機器人很快就開始研發,也造成了這個領域大部分能夠探明的問題迅速被探明。1970年,通用電氣設計的Hardman系統,包含了30多個關節,能舉起1500磅的重量,展示出了外骨骼技術的龐大可能性。
從研發到應用,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外骨骼機器人也從最初的軍用領域,開始在醫療、工業、物流等領域零星有所應用,包括美國的Ekso Labs、Barrett Medical、以色列的Rewalk、英國的Rex Blonics Limited、日本的CyberDyne、松下的外骨骼機器人等都是位于行業領先位置的企業。
在國外的外骨骼機器人發展歷史中,松下最早在2014年就公開了其外骨骼機器人在產業方面的應用項目。當時,松下為了讓普通工人能夠輕松負重15公斤的重物到處移動,先是做了一個輕便版的外骨骼支架,后續在背部、大腿、小腿到腳部的區域里用碳纖維材料支撐,配合著可以由傳感器喚醒的動力馬達,最后實現了可以輕松地幫人負重15公斤工作。此外,美國的Ekso Bionics、suitX也陸續已經推出了自家工業用外骨骼機器人,其中,Ekso Bionics公司的上肢外骨骼機器人EksoVest早已應用到福特汽車流水線的頂部作業。
相對而言,國內這一賽道起步較晚,但卻發力甚猛,尤其是康復外骨骼機器人賽道,已經涌現了眾多初創企業,包括邁步機器人、大艾、睿瀚醫療、尖叫科技、瑾和、傅利葉智能等均是近些年來這一領域的明星企業,在這些企業中,就融資情況來看,普遍在2017年-2018年已經完成Pre-A輪融資。
工業外骨骼機器人也在國內應需興起,包括在汽車裝配、物流行業領域的應用,中國工業外骨骼機器人相關企業也已經開始跑步前進。類似傲鯊智能的MAPS工業上肢外骨骼機器人2019年就曾報道已經在奇瑞汽車、宇通客車、北京奔馳、吉利汽車工廠中試用。鐵甲鋼拳這類物流外骨骼機器人領域的創業企業也在2019年正式推出其第一款物流領域通用外骨骼機器人,并與京東、德邦、施耐德就物流外骨骼機器人有合作應用,未來將會繼續深入做工業、建筑場景應用的外骨骼機器人。
二、外骨骼機器人的技術與現狀
一個外骨骼機器人一般包括整機設計、驅動器(機構)設計、控制策略三部分,外骨骼機器人實現人機實時交互和控制是其中的最難點。交互整體工作原理一般是:第一步感知人體行為意圖,一般是陀螺儀+加速度計+肌肉電信號等方式結合;第二步實現驅動方式,例如采用高級行為驅動;第三是一般通過激光+超聲感知對外界環境做出判斷。
目前機器人獲得人類意圖有兩種方式:直接獲取操作者意圖和間接獲取操作者意圖。直接獲取操作者意圖的方法有從EMG數據或人和機器人之間的交互力,間接獲取的方法是從外骨骼關節獲取數據、估計操作者意圖然后放大運動效果。馬斯克創辦的Neuralink公司,致力于將人腦和計算機的連接,就是加強這種連接的一個方式。
就當下而言,外骨骼機器人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并且有貼近消費級產品的選項。從技術角度來說,康復類外骨骼機器人研發門檻較低,同時屬于2類醫療器械,注冊門檻較低;助行類外骨骼機器人受到限制的技術性能不斷得以突破;手術機器人技術研發門檻較高,屬于3類醫療器械在國內注冊門檻和周期都很長。因此,外骨骼機器人在中國得到爆發并不奇怪。
在前沿技術上,現階段,西安交大、帝國理工、墨爾本大學也都有在做腦電方面的研究,而香港理工,則專注于經顱磁刺激和外骨骼機器人相結合的研究,這些都是目前世界上神經康復和機器人康復領域中非常前沿的方向。盡管如此,我國康復醫療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即使部分已經獲得各類醫療認證的外骨骼機器人,更多企業仍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醫療外骨骼機器人研發上,真正商業應用的產品主要還是在關節康復設備上,諸如邁步機器人的下肢康復訓練外骨骼機器人、手部康復外骨骼機器人,傅利葉的腕關節、踝關節康復設備等。
早期困擾外骨骼機器人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能源問題,早期的外骨骼機器人離不開外部能源,通過內燃機和電纜的驅動一度是阻礙機器人發展的難題,這對于機器人的重量和可持續性的相關問題都有影響。第二個問題在于控制技術,控制技術使得機器人能夠精準全程實現高效率的掌控,以及多維度的自由控制,并且能夠跟上人的各種變化,如果沒有對人體各種運動趨勢的各種感知能力,而給人提供一個助力和行動支持,外骨骼機器人就反而成為了累贅。
如今隨著鋰電池,燃料電池等成熟,高效能源的發展,一部分外骨骼機器人開始將能源和控制問題很好得到解決,并出現了非常多的單一功能外骨骼機器人分支,包括了背帶、手套、手指、短褲、護膝等形式,應用目的也衍生到了工業、醫療、民用和軍事領域。
三、結語
目前就外骨骼機器人的市場上來看,因為工業市場和工業機器人等成熟產品都存在競爭,外骨骼機器人最有可能的市場依然在醫療場景。第一市場是不可逆損傷市場,主要針對的是肌肉、骨骼、神經、軟組織損傷和老化造成行動不便的人群,這一類2C人群約9000萬,讓身體有殘疾的人能夠站起來意義非凡。第二市場是可逆康復市場,主要針對于因為手術原因臥床治療造成的臨時肌肉萎縮、智能康復人群,每年約2500萬的循環人群和機構合作建立渠道。
未來,外骨骼機器人的主要市場一定還是消費級市場,如針對戶外行走、徒步、爬山、攀登等輕應用,生產適用于膝蓋、大腿、鞋子、手臂等單個部件形式的產品,這部分的市場沒有確定參數,但空間十分巨大。
希望在不久將來,隨著材料等問題的攻克,外骨骼機器人最終能夠價格不斷下降,最終實現數萬元甚至數千元的量級,這時候市場無疑將迎來一個巨大突破。而如果能把外骨骼機器人賣成普遍性的服裝,或許人類探索未知的宇宙,也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聲明:本文節選自網絡,略有刪減,版權歸原著所有,侵權即刪。
審核編輯 黃宇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80瀏覽量
20691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