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吳子鵬)根據歐盟委員會官網最新披露的消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von der Leyen)在歐洲議會發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時表示,歐盟委員會將啟動一項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
馮德萊恩認為,“全球電動車市場充斥著平價的中國汽車,它們的價格之所以低,是因為獲得了巨額的國家補貼,而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
歐盟調查影響幾何?
當前,國產汽車出口勢頭正盛,并且出口的側重點逐漸從燃油車轉為新能源汽車。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數據,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0%。另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234萬輛,同比增長76.9%;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79.5萬輛,同比增長112.7%。在這種強力增長之下,中國已經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出海已經被定義為國產新能源汽車新的增長極,相關車企也是動作頻頻。比如,前幾天成功舉辦的IAA2023慕尼黑國際車展被很多外媒定義為“中國車展”。在本屆IAA上,中國參展商約有50家,涵蓋整車、三電及充電、智能汽車電子、軟件等領域,相較于上一屆IAA,中國參展商的數量近乎翻倍。更有媒體將此次IAA定義為:德國搭臺,中國唱戲。
有德國車企員工直言,IAA上比亞迪、小鵬等車企,寧德時代、地平線等供應商展示的整車和技術讓德國車企倍感壓力,尤其是“那些價格平民但技術領先的經濟型車,是來和我們搶客戶的”。
很顯然,德國車企員工的感受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是一樣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崛起讓德國這個老牌汽車勁旅倍感壓力。
當然,對于國產新能源汽車出海會遇到一些阻礙,國內專家也早有預見。比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此前就曾表示,“我國汽車出口市場一定要高度重視,但不要盲目樂觀,我們最擔心的是國外對我國汽車出口的‘反傾銷’,前兩年傳出消息了,歐盟下一步可能對我們會采取一定的措施。”
我們之所以重視歐盟的動作,也是由于國產新能源汽車出海,歐洲是重要的目標市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中,歐洲市場占比最高,達到40.5%,在比利時、英國、西班牙等國形成了一定的銷售規模。如果按照中國67.9萬輛的出口量來算,中國出口到歐洲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大概在27萬輛,這個數量在歐洲的市場占比已經達到8%-10%。就以市占比來說,每年的增速在20%-30%。因此,歐洲市場對于國產新能源汽車來說,不僅市場體量大,而且增速可觀。
對進口產品調查,主要方式有“反傾銷”和“反補貼”。其中,如果確實符合反傾銷條例,對應的措施是征收反傾銷稅或進行價格承諾;如果確實符合反補貼條例,對應的措施是限制進口或征收反補貼稅。
根據外媒報道,歐盟內部人士稱,此次反補貼調查必須在啟動后的13個月內實施措施,前9個月為臨時實施措施,后4個月為最終實施措施。
對于國產新能源汽車而言,最壞的結果是被限制出口到歐洲市場。
針對歐盟相關消息,歐盟中國商會回應稱,對歐委會決定表示高度關切和反對,敦促歐方客觀看待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歐盟中國商會在聲明中指出,中國電動汽車及上下游產業鏈企業不斷創新,并在激烈的中國本土市場中累積出了整體產業優勢,為消費者提供高端、性價比高、可滿足不同范圍需求的電動汽車,受到全球消費者包括歐洲民眾的歡迎,這種優勢不是憑借所謂的巨額補貼而形成的。
歐盟內部態度不一
不過,先不說這項反補貼審查會有怎樣的結果,目前歐盟內部就是否施行這項調查都還存在很大的分歧,主要來自法國和德國。
在法國方面,中國市場當然是其想重點布局的,不過目前法系車在國內市場已經被邊緣化。以雪鐵龍品牌為例,這一法系品牌自1982年進入中國市場,曾經在中國市場很受歡迎,國內有相當一部分車迷有法系情懷。不過,隨著國產汽車的崛起,最先受到沖擊的也是包括雪鐵龍在內的法系車。從2015年開始,雪鐵龍的銷量一直在下滑。根據該公司的財報,2019年雪鐵龍在中國虧損超過55億元。雖然目前雪鐵龍依然在加大中國市場的投資,不過收效甚微。
雪鐵龍是法系車在中國市場的縮影,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對中國可能采取對等措施的顧忌就很小。因此,法國財政部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表示,對中國電動車展開調查將有助于提振本土產電動車,避免用法國的公共資金資助外國產電動車。勒梅爾還敦促德國相關部門采取相同的舉措來保護歐洲汽車工業的地位。
和法系車不同,德系車極為依賴中國市場,BBA品牌在中國市場是暢銷的豪車,大眾在中國市場也是多款車型暢銷。根據大眾汽車集團發布的數據,2022年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交付量達到318萬輛,市場份額15.1%。2023年上半年,奔馳、寶馬和奧迪在華銷量占全球銷量的比例分別為36.8%、35.7%和32.3%。
因此,德國肯定不愿意由于汽車市場競爭和中國有摩擦,如果屆時中國采取同樣的措施反制,那么德國汽車工業將會受到重創。
國產汽車產業鏈出海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已經擁有比亞迪、寧德時代等標桿企業,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等車企在電氣化和智能化技術方面的造詣也都很深。聚焦到動力電池,其是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零部件,目前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產能主要分布在中國。
從布局方式來看,國產新能源汽車出海也不是簡單地將車賣到海外,而是將產業鏈一同帶到目標市場,因此也被稱為“產業鏈出海”。比如,近一段時間以來,已經有多家國產車企宣布在越南和泰國等地建立產線,相關產業鏈公司也是快速跟進。所以,國產新能源汽車不只是在整車出口,也在布局技術出口。
還以全球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來說,今年8月,寧德時代宣布在匈牙利建設第二座歐洲工廠——德布勒森工廠,該工廠靠近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大眾等整車廠。之所以這樣選位,因為寶馬、奔馳等公司都已經公開表示,將寧德時代作為公司實現電動化升級的重要合作伙伴。這是一種產業鏈全新的融合形態。
就像歐盟中國商會提到的,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鏈與歐洲乃至全球的汽車產業鏈都有良好的合作關系,每一輛電動汽車背后都凝聚全球大大小小數以萬計供應商的努力。
結語
作為燃油車時代的汽車重鎮,歐洲有著悠久的汽車工業史。不過,當前汽車產業正在經歷內燃機向電氣化架構的轉型。中國新能源汽車經歷了國內市場殘酷競爭的洗禮,淘汰了一大批技術落伍的品牌,生存下來的都具有一定的技術實力。
歷經數年的競爭和成長,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經具有了技術領先和產業鏈領先的優勢,這當然是老牌汽車大國不愿意看到的。不過要想在未來的汽車電氣化時代占有一席之地,拒絕了中國車企的產業鏈布局,相當于趕走了鯰魚,但環境終究不會讓弱者生存下去。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