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類文明的一面鏡子。
人類幾千年的建筑史表明,建筑總能反映其所處時代的科技水平,并映射出那個時代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源遠流長的中國居住文化,曾經深入地影響了多個地區。比如日本門窗的推拉型設計,就源于中國前五代;韓國、東南亞等地的“席居”傳統,也從中國發源而來;中國瓷器、家具更是在明清時期,作為“奢侈品”遠銷至東南亞、印度、歐洲……
工業革命以后,西方現代技術為代表的生活方式,反而節節高升。不過,9月16日,第20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開幕,中國-東盟建筑業合作與發展成果展同期舉辦。在展會上,華為作為智能化建筑賦能領域的排頭兵,攜穩定可靠、靈活普適的“1+2+N”空間智能化解決方案亮相成果展,展示綠色節能、安全呵護、健康舒適的“好房子”樣板,也為推動一帶一路國家高質量發展,帶來了“中國答案”。
放眼世界,建筑業是東盟國家經濟增長的主力板塊,而中國空間智能化的最新科技成果,似乎可以作為一個風向標和參照系,展現出現代中國在建筑先進性和居住文化的影響力。
因此,我們不妨從東博會這一場交流盛會說起,看看中國空間智能化的進展究竟如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正在如何改變居住體驗?又會給建筑業轉型帶來哪些啟發?
冷暖之間,建筑化蝶
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么建筑業需要一個“中國答案”?
走進東博會,會發現建筑業正處于冷熱交替的蝶變時刻。
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建筑業進入存量時代,將開啟全新的商業周期,給建筑企業、上下游產業鏈帶來了轉型的緊張感,加上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讓建筑業從“熱帶”到“溫帶”,開始感受到一些涼意。提升智能化、數字化水平,重視客戶需求的滿足,成為了建筑行業接下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此外,商業建筑,過去高歌猛進時,行業房企普遍持有“重開源(營銷)、輕節流(成本)”的短視觀念,對成本管理的重視程度普遍較低,成本管控模式總體比較粗放,進入紅海、微利周期,全周期降本的需求迫在眉睫。商業建筑的運營方、開發商、管理者,也開始重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以抵御成本增加的壓力。
但另一方面,東博會的市場需求也反映出,大眾對居住體驗的需求依然炙熱,建筑業仍蘊藏著增長空間。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數智時代,住宅商業用戶的需求體驗依舊沒有被完全滿足,依然對技術、居住體驗升級,擁有長期的熱忱,這無疑為建筑業提供了一個新的相對穩定而廣闊的市場。
用戶層面:以“90后”“00后”為代表的數字原生代,逐步成為建筑行業的消費主力人群,對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智能化需求是非常剛性的。我們很容易發現年輕人看到黑科技的智能家居產品或體驗方案時,依然會充滿好奇心的兩眼放光。
產業層面:《數字建筑: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白皮書》指出,目前全球建筑業科技含量低,科技投入不足1%,全球建筑業數字化應用水平僅高于農業。
“補短板,促增長”,幾乎是當下國家的主流選擇,比如文萊正積極推進產業轉型,建筑業是其重點轉型方向,老撾的基礎設施條件欠佳,建筑業正在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
而我國,建筑智能化也成為政策紅利的市場。近年來,中國住建領域正在構建“讓人民住上更好房子”和“提高住房品質”為核心的住房建設與發展模式,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空間智能化是重要支撐。
所以說,建筑業基本盤的潛力仍在,需要一場蝶變。
就像中國科技整體走向世界前列一樣,中國空間智能化的探索,也開始引領產業創新的轉變方向。其中,技術先鋒的華為在做什么,自然成為各國觀眾關注的焦點。
里外兼顧,華為破局
智能化轉型,成為建筑業“保暖御寒”的鎧甲。而這次東博會,華為帶來的空間智能化實踐,就向外界展示了“中國方案”的“面子”和“里子”。
先說“面子”。建筑業智能化緣起于海外,1984年美國都市辦公大樓就成為全球首座“智能型建筑”,可以對樓內的空調、供水、消防、防盜、照明、供配電系統等進行自動化綜合管理。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北美一直引領智能建筑市場。問題來了,用戶越來越注重產品和體驗的差異化,面對千人千面的需求,中國乃至東盟國家的用戶個性化需求要被深入滿足,就需要本土化品牌對產品技術不斷打磨。
所以,必須有智能化轉型的“中國方案”,是東博會上中國建筑業的“面子”。
再說“里子”。歸根結底,建筑智能化是要靠居住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品質,來激發用戶興趣的,技術是最核心的“里子”。
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建筑行業的復雜性,技術創新的困難卻不少,比如智能化系統的研發復雜、周期長、質量不可控,多個供應商導致一堆系統煙囪,用集成代替了融合,沒有從業務全局的角度實現完全徹底的互聯互通,用戶體驗達不到理想的預期。智能化解決方案投入使用后,持續迭代運維跟不上……
我們知道,華為擅長從底層技術來進行突破,建筑業也不例外。借助東博會的契機,華為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在空間智能領域的最新成果。
通過“1+2+N”解決方案,華為破解了空間智能化過程中連接、交互、生態三大難題,給出了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的“華為樣板”,成為好房子標準。
其中,兩點可以說明中國空間智能化的技術先進性,為一帶一路國家的建筑業提供參考:
一是連接的高穩定。華為首創高集成可擴展的全屋智能主機,有線PLC帶來了99.99%穩定度,極端條件下斷網不斷聯,后裝方案借助Wi-Fi6+實現高速抗干擾覆蓋,為智能家居設備的協同提供了必要的網絡基礎。
二是交互的高智能。華為方案首次引進了企業級專業安防攝像頭,實現了AI周界檢測功能。實現多場景的無感智能體驗、交互智慧化、設備聯網化、生態多元化與空間互聯化,普遍適用于住宅、酒店、學校、醫院、辦公、會議等各類空間類型,超越當下業界的所有廠家。
那么,對于需要“里子”的普通居住者或商業客戶來說,空間智能化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呢?
降本增效,技術的溫度
此次東博會的華為展臺,生動具象地呈現了華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的多種微觀能力。
對于居住用戶來說,通過“1+2+N”解決方案,愜意便捷的智能體驗,覆蓋家的不同角落,可以讓“回家”這件事變得很不一樣。比如進門入戶時,主機中控屏,作為“全屋總指揮”,快速將空氣、陽光、水等家居條件進行動態預判和調節,瞬間切換到舒適溫馨的居家氛圍里。
用餐時間,AI超感傳感器主動感知就座,觸發就餐場景,燈光調整到高飽和,讓食材更加鮮艷、有食欲。餐后暖光色調的燈光照亮重點區域,四周略暗營造出溫馨舒適,休閑、喝茶、閑聊,使家人朋友待客時充滿松弛感。
日常休閑,中控屏+子系統會一鍵生成客廳空間的細分場景。比如全屋音樂子系統,通過音樂跨空間流轉,讓心儀的音樂陪伴式、沉浸式環繞你。還可以自己編輯和保存專屬場景,比如喜歡閱讀的用戶,設定好舒適的燈光、音樂、溫度、窗簾開關等,一下子進入閱讀氛圍。
對于住宅、酒店、辦公等商業建筑的管理運營方來說,雙碳背景下,綠色節能減排,是建筑的硬指標。
2022年3月《“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發布,2022年4月1日《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強制執行,相關政策舉措不斷出臺,要求日趨明確和嚴格,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商用建筑的綠色化轉型迫在眉睫。
華為“1+2+N”解決方案,就通過主機+子系統的智慧協同,對空間能耗進行管理優化,以智能化助力綠色建筑。
首先,易于部署的華為主機+PLC,可以復用墻體內的電力線,無需聯網本地可自閉環,可以很快進行存量空間的改造,讓辦公、酒店、學校快速實現“行為節電模式”,有效節約能耗,滿足低碳要求。
此外,華為全屋智能的十大空間子系統,可以遠端開啟或關閉,讓管理方能遠程對每個智能空間可視可控,相當于激活了智慧城市的“末梢神經”,綜合減少城市能耗。
總結一下,“華為樣板”,展現了中國科技企業深度參與數字化發展進程的創新精神,為國家數字化建設及產業轉型貢獻智慧,也讓中國的“好房子標準”,有望再一次引領潮流。
演變方始,不忘初衷
相信很多人都發現了,最近的建筑業和當下的天氣一樣,給人夏秋交替、氣溫變幻的感覺。
建筑業涼了嗎?顯然不是。建筑業如“衣、食、住、行”不可或缺,是為社會、廣大民眾提供所需的民生工程,也是實實在在的“常青”產業。人們對建筑產品和居住體驗,會不斷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
那建筑業還會爆火嗎?顯然也不是。政策層面已經明確指出,房地產業從金融屬性回歸居住屬性,市場供需關系轉換,許多城市的住宅/商業建設已經逐步飽和,未來的建筑業不再是激進的大拆大建,而是溫和的城市更新。
建筑業從“熱帶”回歸到了“溫帶”, 更加重視客戶需求,重新打造居住產品,比起爆火或者涼涼,或許地處“北溫帶”的建筑業,更能滿足大眾對“好房子”的期待,帶來居住體驗的又一次升級。
產業演變的速度在加快,但空間智能化的能力卻易學難精。
看起來,把OT、IT、終端的多重技術能力集成在一起,釋放到居住空間當中,市面上有各種技術和應用可以拿來,誰都能做。但是,將需求、技術、服務、產品、生態等真正融合,深入匹配用戶需求,做精做深做透,卻很難。
建筑業轉型,必須抓住空間智能化的基本邏輯。從“華為樣板”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三重邏輯的尊重:
第一,尊重建筑業的復雜性,生態開放。
建筑是一個產業鏈非常復雜的行業,上下游涉及的產業眾多,只有讓越來越多的上下游企業和生態伙伴都參與智能化的進程,才能真正挖掘出產業鏈上的需求,引導出更多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華為全屋智能采用生態化的運作方式,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加入到鴻蒙生態系統中,為用戶提供無縫的、一體化的使用體驗。
第二,尊重數字技術的落地現實,技術融合。
空間智能化,是IT、OT、AI、云等多種技術的結合,必須有充沛且持續的技術供給。華為將多種技術優勢,不斷投擲到空間智能化解決方案中。比如充分利用鴻蒙系統的AI大模型和意圖框架,實現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洞察,正是技術紅利的釋放,支撐產品的差異化,讓“中國答案”得以領先。
第三,尊重廣大用戶的實用需求,快速迭代。
如果不是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企業為了智能而智能,盲目地將一些能力應用到建筑空間中,很容易導致一些系統方案華而不實,實用性偏低,不夠落地。
以華為全屋智能為例,比傳統企業更了解互聯網消費者的習慣,系統快速迭代演化,不斷打造更多新的業務場景,滿足大眾用戶對空間智能化的想象,以及對產品和服務常用常新、持續升級的期待。
從此次東博會,我們可以相信,空間智能化一定是整個建筑業繼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善于用技術破局的華為,成為那個點燃希望之火的火炬手,溫暖轉型期的建筑企業,為用戶帶來居住的更多可能,也讓數智時代的“中國好房子標準”,有望在世界的更多角落,開始點亮。
-
plc
+關注
關注
5013文章
13331瀏覽量
464146 -
華為
+關注
關注
216文章
34480瀏覽量
252171 -
智能家居
+關注
關注
1928文章
9581瀏覽量
185594 -
數字化
+關注
關注
8文章
8783瀏覽量
61918 -
全屋智能
+關注
關注
2文章
139瀏覽量
226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