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圍繞中國光伏產業的“雙反調查”,歐盟針對電動車的“反補貼”緊跟著粉墨登場。
當地時間9月13日上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作“盟情咨文”演講時,宣布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反傾銷調查時限通常為 13 個月,如果最終調查認定違反貿易協定,或觸發對中國出口新能源車的懲罰性關稅。
正如此前對中國光伏、中國輪胎以及燃油車時代對日韓汽車發起的系列調查,歐委會已習慣用“反傾銷”與“反補貼”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每一次發起背后,都是歐洲本土市場選擇了更具優勢的外來產品。
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加速向全球市場外溢。中汽協數據顯示,2023年1-8月,新能源汽車出口72.7萬輛,同比增長1.1倍。在如今的歐洲市場在售新電動汽車中,8%由中國品牌生產,實現2022年6%、2021年4%的逐節攀升。
不同的是,本次引發歐委會緊張的不僅限于中國新能源汽車整車出口,并在歐洲市場走俏,而是其背后電池及其它零部件的整條新能源供應鏈崛起。
以動力電池為例,2019-2022年,中國動力電池在歐洲市場占比從11.8%提升至34.0%,歐洲已成為中國電池企業的重要市場。
而日前,據外媒消息,一份歐盟會議文件指出,除非歐盟采取強有力措施,否則到2030年,歐盟在鋰電池和燃料電池方面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可能堪比俄烏沖突爆發前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
不僅是官宣“反補貼”,繼《歐盟電池法》之后,歐洲未來是否還會有針對中國動力電池“強有力措施”仍值得擔憂。
“反補貼”新特征
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早有苗頭。
2022年12月,歐盟通過《關于扭曲歐盟內部市場的外國政府補貼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今年7月10日,《條例》正式生效,兩個月后,歐委會正式宣布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歐委會通過《條例》在此前“雙反”(《反傾銷協議》和《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的基礎上再張開歐委會審查權限的觸手。
區別于此前“雙反”,《條例》在補貼總金額等方面上再設觸發審查條件,在非傾銷、非禁止補貼規定范疇上再做延伸,并因《條例》回溯性,歐委會的審查可追溯至條例生效前五年。
規定部分要點:
反傾銷協議:
一產品自一國出口至另一國的出口價格低于在正常貿易過程中出口國供消費的同類產品的可比價格,即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的商業,則該產品被視為傾銷。
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
禁止僅以進口替代為條件或將其作為若干其他條件之一提供的有條件補貼。
關于扭曲歐盟內部市場的外國政府補貼條例:
并購交易方面
目標公司/參與合并的一方/合營企業位于歐盟境內,且在歐盟的營業額達到5億歐元,參與交易的經營者在過去三年內獲得外國政府補貼合計超過5000萬歐元。
公共采購審查方面
采購金額達到2.5億歐元的公共采購項目,且參與投標的經營者三年期間累計獲得達400萬歐元的外國政府補貼。
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而言,在以上條款的合力下,即便在當地市場并未至低價傾銷水平,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非在歐盟本土生產的車型獲得補貼或補貼金額觸發審查條件,仍有面臨長時審查(審查環節時長至少25天)、退還補貼(且支付利息)、高額罰款(高至總營業額10%),以及減少歐盟當地的經營活動(包括產能)等等風險。
全面開啟前仍有斡旋空間
補充新規再展開反補貼調查背后,是中國在電動化上取得的成績,讓歐盟作為燃油車時代“old money”倍感焦慮,但焦慮之下各國的做法截然不同。
1-4月,法國約40%財政補貼流向中國電動汽車。4月底,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并在期間參觀廣汽工廠,此行結束后,法國迅速收窄補貼政策。
德國的焦慮情緒在9月初的慕尼黑車展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德國總理朔爾茨為鼓勵歐洲產業鏈“不被中國嚇到”,在慕尼黑車展現場宣布了一項價值1100億歐元(折合約8636億元)的激勵計劃,為德國電動汽車行業發展提供支持。
而法國對外收窄補貼與德國對內大力扶持,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也對應著歐洲內部對于本次“反補貼”的態度分歧,這場由法國發起的反補貼至少尚未得到德國的支持。
加之,中歐雙方仍存在協商的空間,反補貼調查仍存在諸多“變數”。相關分析認為,預計23年內反補貼尚難落地,預計2024年5月前后出臺具體的臨時制裁措施。
短期看來,現階段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在歐洲市場增速快但占比少,短期影響有限且輻射范圍較少。具體到車企,帶有與歐洲本土企業合資基因的品牌或有方式應對,影響或將集中于純國內自主品牌。
電池等核心供應環節本土化
或成規避風險關鍵
立足于長期主義,反補貼或將促進整車、電池及其它核心供應環節加速本土產能落地。
相比較美國IRA法案中“特殊經濟體”的針對性,歐盟開啟反補貼調查核心在于為本土電動化產業鏈成熟爭取時間,在此過程中,對中國電動化領先方面的依賴與學習不可避免。
新能源汽車端,7月大眾與小鵬達成戰略合作關系,雙方將在未來電動汽車平臺、供應鏈、下一代智能電動汽車技術等領域探索長期合作機會。
供應鏈端,作為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的核心環節,動力電池已走在深入歐洲本土市場的進程中。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頭部動力電池的歐洲部署都將幫助中國新能源汽車規避在反補貼調查中的部分風險。
中國電動化的時代命題已不再局限于出口,全球制造、全球服務,才是屬于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遠大前程。
現階段,歐盟2035年“禁售燃油車”目標已定,其電動化轉型的決心讓歐洲市場相對更容易進入。但前有《歐盟電池法》推行,后有“反補貼調查”宣布,這也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更切膚地意識到這條道路上的崎嶇。
就在當地時間9月17日,一份歐盟文件進一步指出,歐盟在鋰電池等技術上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正在加劇,若不采取強力措施,依賴程度可能堪比俄烏沖突爆發前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程度。
歐盟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壓制政策尚未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壁壘之下已有中國鋰電企業在歐洲、甚至美國落地本土產能,為產業鏈出海打造范式。隨著中國新能源產業鏈不斷積累出海經驗,落實規范、規避風險,中國新能源產業鏈定能在全球電動化轉型周期下韌性生長。
審核編輯:湯梓紅
-
動力電池
+關注
關注
113文章
4531瀏覽量
77610 -
光伏
+關注
關注
43文章
2966瀏覽量
68881 -
新能源車
+關注
關注
3文章
612瀏覽量
23805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560瀏覽量
129479
原文標題:電動化出口步入關鍵期 歐盟反補貼影響幾何?
文章出處:【微信號:weixin-gg-lb,微信公眾號:高工鋰電】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