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衛星互聯網應用豐富,意義深遠
根據ITU的最新數據,到 2022 年,互聯網使用率將增至人口的 66% ,達到 53 億人,高于 2019 年的 54%。這一增長的很 大一部分是由使用檢疫相關應用程序的需求推動的,例如工作和教育的視頻會議以及網上購物、獲得公共服務和遠程健 康咨詢。與此同時,疫情大幅放大了數字鴻溝的后果,2022年有 27 億人沒有接入互聯網。
COVID-19導致的隔離措施加速了數字服務和寬帶基礎設施的采用。對于那些擁有寬帶的人來說,寬帶已成為工作、學習、獲取基本服務和保持聯系的 必需品。COVID-19迫使數百萬學生在家學習。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稱,截至2020年4 月,188個國家關閉了學校,其中約90%引入了數字或廣播遠程學習。 COVID-19創造了數百萬新的在線購物者。限制人們呆在家里的檢疫措施和 關閉零售店導致網上購物顯著增加。
互聯網覆蓋率仍有待提高,部分使用者仍在使用2G/3G網絡。盡管大多數人已被移動寬帶網絡覆蓋,但仍然有 27 億人處 于離線狀態。此外,大多數移動互聯網用戶,尤其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移動互聯網用戶,仍在使用2G和3G,這阻 礙了他們充分享受互聯網連接的好處。 國際電聯估計,到 2022 年,高收入國家的互聯網使用率為 93%,中低收入國家為 61%,但最不發達國家僅為 36%。
《十四五數字經濟規劃》指出,我國要加快建設 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 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 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推動5G商用部署 和規模應用,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6G)網 絡技術儲備,加大6G技術研發支持力度,加快布 局衛星通信網絡等,推動衛星互聯網建設。提高 物聯網在工業制造、農業生產、公共服務、應急 管理等領域的覆蓋水平,增強固移融合、寬窄結 合的物聯接入能力。
加速布局衛星互聯網,為一帶一路建設智能化通信插上翅膀
加速布局衛星互聯網,為一帶一路建設智能化通信插上翅膀?!耙粠б宦贰苯ㄔO離不開信息高速路的暢通。中國電信大 力推進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積極推進菲律賓第三家全業務運營商等項目,加快在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IDC新 型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區域長期以來跨國通信通而不暢的問題。
2023年10月2日,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中國電信從國內抽調多名通 信專家赴印尼支撐項目建設,采用交織組網無縫覆蓋技術,確保網絡可靠度達到 99.99%,保障了鐵路通信系統安全、穩定、高效的實時通信、控制及調度功能。
中國電信在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的同時,整合在國內規劃建設“智慧園 區”“智慧城市”的豐富經驗,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客戶提供靈活 多樣的全球信息化解決方案,有效助推其信息化、數字化發展水平的提升。
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5G+工業互聯網”
衛星通信加快布局,打造一批“5G+互聯網”標桿,加快工業設備網絡化改造,提升工業數據采集和互通能力,打造工業 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020年4月,衛星互聯網作為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代表之一,被納入新基建范疇,各地和相關企業紛紛加快布局。北京提 出要推動衛星互聯網技術創新、生態構建、運營服務、應用開發等;重慶市在“新基建”重點任務中明確指出,要加緊 謀劃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建設,打造全國太空互聯網總部基地等。
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蓋各地 區、各行業的高質量工業互聯網網絡,打造一批“5G+工業互聯網”標桿。建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公共服 務平臺。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范圍向生產制造核心環節持續延伸,上云、上平臺企業數量大幅提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 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明顯提高。
北斗高精度定位,助力我國道路收費系統改革
利用衛星導航系統來定位車輛,結合高精度定位技術繪制出車輛在高速公路的行駛軌跡,通過軌跡計算高速公路里程費 率,并通過移動互聯網進行費用收取,通行效率更高、收費更為精準。 2019年7月,江西省高速集團依托北斗自由流收費技術,設置了專門的“北斗試驗車道”,通過北斗定位、自由流通行、 云收費三大模塊,實現無障礙通行和無感支付的超強功能,輕松實現貨暢其流、人暢其行的智慧出行。
海洋時空基準網布局,完善海陸一體化建設
利用衛星+導航,建設海洋時空基準網。以海洋表面基準站裝備的高精度北斗/GNSS衛星動態定位結果為基準,對水下和 海底基準站定位,同時進行海洋重力測量、隨力測量和慣性導航,提供精確坐標及其隨時間變化的信息。目前,以中 國、美國為代表的海洋大國己立項進行水下全球定位系統的研究,發展完備的海洋時空基準網。
高精度天地一體化,自動駕駛汽車或成現實
2020 年,北斗全球組網完成并正式提供服務,衛星導 航系統和全產業鏈技術、應用水平達到國際一流水 平。無論是從端側的芯片高度集成化(以北斗星通為 代表的自主定位芯片實現 22nm 工藝,成本進一步降 低),還是高精度天地一體化云服務能力都得到大幅 提升,定位基礎設施已有能力、有條件為高度自動駕 駛汽車的快速發展提供關鍵絕對位置定位信息,尤其 是從傳統的信息娛樂域到自動駕駛域的滲透率逐步提 升。
天基測控網絡組建,推動天地通信互聯暢通
天鏈衛星研發推進,構建太空數據中心,天地互聯暢通成為現實。中繼衛星被稱為“衛星的衛星”,可以充分發揮軌道高 度優勢,“居高臨下”跟蹤在中低軌運行的航天器,并將獲得的數據實時回傳到地面,可極大提高各類衛星的使用效益 和應急能力,大幅度減少地面站、測量船的數量,具有巨大的經濟優勢。 當前,隨著天鏈數據中繼衛星系統的組網應用,全天候、全球覆蓋的天基測控網絡已經建成,長時間不間斷、穩定可靠 的天地通話已成為現實,天鏈中繼衛星架起了一條連通天地、暢通無阻的“天路”。從短暫的天地通話,到如今空間站 上的航天員可以隨時與地面進行視頻和語音通信,暢享全Wifi智能生活,天鏈中繼衛星連通天地已經盡在掌握。
衛星結合物聯網,促進能源行業數字化轉型
通過衛星通信與高精度定位,可以實現偏僻地區信息傳輸,為石油化工等企業的生產環節提供位置數據支撐,提高行業 生產效率,促進油氣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在無線和有線傳輸網絡無法覆蓋的偏僻地區開采油氣資源時,可以通過北斗衛星短報文系統直接進行雙向信息傳遞,有 效解決信息傳輸問題。而依靠北斗高精度定位的巡檢設備可以提高企業的巡檢效率,一旦出現漏檢,設備就會發出提醒, 工作人員能清楚看到隱患圖片、位置等信息。
衛星互聯網與云計算加速融合,未來市場價值可期
衛星互聯網與云計算加速融合,未來市場價值可期。一方面,云服務可以更高效地助力普通用戶對衛星數據的使用,另 一方面,在過去幾年,云服務供應商與衛星運營商和服務供應商達成合作,確保了無論是在海事、航空、能源還是政府 部門的衛星通信客戶能夠進行高性能的“云接入”。
發展衛星信息服務,豐富航空互聯網應用
衛星通信系統能夠提供覆蓋范圍廣泛的通信服務,它可以為航空公司和空中交通管理機構提供實時數據傳輸和信息追蹤 服務,有利于航司監測飛機性能、提高飛機運行效率、減少維修停場時間,從而有效降低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 衛星通信技術在機上娛樂通信和客艙服務數字化方面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根據民航局的文件,到2025年,客艙地 空通信網絡覆蓋比例要達到60%以上,國內大中型樞紐機場80%以上的對飛航班提供多樣的空中互聯網服務;2030年,國 內航線全面實現高速、經濟的空中互聯網服務,機上服務豐富;2035年,旅客將可以暢享空中旅行美好時光。
衛星服務走向千家萬戶,普惠民生
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不斷進步,衛星遙感服務周期已縮 短到了數天級/小時級,當下行業正朝著為用戶提供 “高 連續、低成本、高便捷”的遙感數據服務方向努力。 目前,星圖地球今日影像整合匯聚全球200+顆在軌遙感衛星 資源,打造簡單透明的商超式交易體驗,結合中科星圖的超 級計算能力、平臺數據處理能力,高效實現從數據到信息、 知識的轉化。同時可在衛星過境24小時內主動推送信息,生 產訂單24小時內快速交付成果。為用戶提供即時、豐富、便 捷的遙感數據信息服務。
第二部分 低軌衛星產業鏈拆解:橫跨軍民領域的千億新賽道
衛星壽命約為5年,國網星座計劃蓄勢待發
目前來看,Starlink衛星的壽命短。Starlink衛星的設計壽命為5年,5年后Starlink衛星會脫離軌道并燒毀,這意味著SpaceX 必須不斷地制造和發射衛星,這大大增加了公司開展衛星網絡服務的成本。 根據ITU披露文件,中國于2022年9月提交了國網星座計劃(GW),總共2階段共12992顆低軌衛星。除了國網計劃之外, 中國還有鴻雁、鴻云等星座計劃,不過相對占比極小,因此,我們主要對國網計劃進行測算,并以此估計我國衛星市場。 知網文獻表明,互聯網衛星壽命一般在5年左右。因此,我們可以得到每年在軌衛星數量的簡化公式: 每一年的在軌衛星數量 = 前一年衛星在軌數量 + 該年衛星發射數量 ? 該年脫軌衛星數量(約為5年前衛星發射數量)
衛星互聯網加快布局,衛星發射數量持續提升
小衛星占比不斷提高,衛星發射平均重量持續下降。根據 UCS 數據,從已知重量的衛星來看,全球小衛星的發射數量已 經從 2016 年的 45 顆迅猛增長到 2021 年的 1624 顆,占比從 43%增長到 97%??紤]到 Starlink 小衛星占比較高, 將其 989 顆剔除后,2021 年全球小衛星數量占比為 93%。從每年發射衛星的平均重量來看,已經從 2016 年的 1798 千克下降到 300 千克。
低軌衛星占比不斷提高,衛星發射軌道高度持續下降。根據 UCS 數據,從已知軌道高度的衛星來看,全球低軌衛星的發 射數量已經從 2016 年的 64 顆迅猛增長到 2021 年的 1665 顆,占比從 58%增長到 98%。考慮到 Starlink 低軌衛星 占比較高,將其 989 顆剔除 后,2021 年全球低軌衛星數量占比為 96%。從每年發射衛星的平均軌道高度來看,已經 從 2016 年的 14382 千米下降到 1295 千米。
預測小型衛星制造日趨成熟,制造成本穩步下降
SpaceX CEO 馬斯克和 COO 格溫·肖特維爾透露稱:在復用一級火箭和整流罩的樂觀狀態下,單顆 Starlink 衛星制造成本 低于 50 萬美元,單次發射成本降至 1500 萬美元。根據這一標準,完全部署 4.2 萬顆 Starlink 衛星,需投入衛星制造 成本 210億美元,發射成本 105 億美元。 我國衛星制造成本大幅高于StarLink。2019 年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上,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國家航 天局副局長在《2018 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中披露,目前國內已發布的星座計劃達到20多項,計劃涉及的衛星數 量有 3100 多顆,批產后預期制造成本 429 萬美元/顆。
預測衛星小型化必然趨勢,衛星平均質量持續下降
根據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所示,2019、2020、2021年中國發射的衛星平均單顆質量分別為945.81、916.35、1124.46 公斤,2022年中國發射航天器平均單顆質量約1050公斤,而衛星小型化、低軌化是必然趨勢。我國星網計劃主要發射低 軌小型衛星。我國具備發射小型衛星實力,衛星平均重量約190公斤。2022 年 3 月 5 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我國首次批量 研制的 6 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 02 批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銀河航天 02 批衛星是銀河 航天公司自主研發、批量制造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單星設計通信容量超過 40 吉比特每秒,衛星 平均重量約為 190 公斤。
地面設備/衛星應用年度總產值或于組網完畢節點破千億美元
地面設備與衛星應用市場空間估計:根據美國SIA數據,2022年衛星產業鏈四個子行業:地面設備、衛星應用、衛星制造、 衛星發射,其收入總額分別為145/113.3/15.8/7十億美元。
報告節選:
三大技術趨勢助力行業成長
(報告出品方/作者:上海證券,劉京昭)
一、行業規模與發展趨勢
衛星通信:以太空為基石的廣域通信網絡系統
衛星通信是一種受益于衛星廣覆蓋能力,用以彌補地面通信系統的局限性,并實現更廣闊連接的通信類應用,是地面通信體系的重要輔助。 衛星通信具有三大特點:1)信號覆蓋范圍廣:可以覆蓋大片區域,能夠服務于偏遠地區以及海洋;2)信號傳輸距離遠:衛星在高空軌道 運行,能夠實現地球上遙遠位置之間的通信;3)抗干擾能力強:衛星通信采用超高頻和微波頻段,能有效抵御各種干擾信號。 衛星通信一般有三種分類方式:1)依據應用領域層面可分為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等;2)依據下游的適用對象層面可分為軍用 衛星、政府衛星、民用衛星等;3)按照軌道高低層面可分為低軌道衛星(LEO)、中軌道衛星(MEO)、高軌道衛星(GEO)。
新一代衛星通信平臺——東方紅5號衛星平臺
東方紅系列通信衛星平臺已經發展至第五代。2019年12月27日,搭載著實踐二十號衛星的長征五號順利發射;2020年1月5日,衛星經歷七 次軌道機動后,在3.6萬公里高度的地球同步軌道成功定點,東5平臺首次成功發射。 東五平臺創新設計理念,實現了智能化自主運行管理,采用桁架式主承力結構、多模式電推力器、可展開式熱輻射器、二維二次展開半剛 性太陽翼、大功率電源控制器等多項新技術,具有高承載、高功率、高熱耗、高控制精度的特點,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未來東5平臺將作為 我國主力公共衛星平臺,參與國際商業衛星市場競爭。
衛星通信技術趨勢一:低軌衛星建設進程加速
衛星互聯網業務發展重點在于低軌衛星建設。低軌是指距離地面高度約350公里的軌道,遠低于軌道高度為600-1200公里的傳統低軌道( LEO)。超低軌道的引入可能改變互聯網范式。 低軌衛星具有以下特點:1)低時延:低軌衛星通信鏈路均為視距通信,支持視頻通話、網絡直播、在線游戲等實時性要求較高的應用;2) 容量大:衛星數量相對中軌衛星、高軌衛星較多,通常采用Ka/V頻段或更高頻段,可實現超過500Mbit/s大容量通信;3)廣泛應用型:通 過星間鏈路可實現全球覆蓋,不受地域限制,可將通信范圍擴大至遠洋和沙漠;4)多種技術協同發展:點波束、多址接入、頻率復用等技 術可緩解低軌衛星網絡中存在的頻率資源緊張等問題。
衛星通信技術趨勢二:帶寬、數據傳輸需求助力高通量衛星市場擴容
高通量衛星(HTS),可提供比常規衛星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容量,傳統通信衛星容量不到10吉比特每秒(Gbit/s),HTS容量可達幾 十吉比特每秒到上百吉比特每秒。 高通量衛星具有兩方面的天然優勢:1)具有更多的頻率資源:傳統衛星普遍使用 4~8 GHz的C波段,頻率較低且太過擁擠;而高通量衛星 廣泛使用Ku波段(12-18 GHz)和Ka波段(27-40 GHz),可有效實現資源傳輸。2)負載能力強:高通量衛星使用電推動加化學推動、混 合動力等供電技術,本身衛星平臺體積較大,信號轉發器數量較多,使得高通量衛星具有大帶寬的特征。
衛星通信技術趨勢三:空天地一體化
空天地一體化的焦點在于融合,非地面網絡與地面網絡相互賦能。一體化系統將通過軌道衛星構成的天基網絡、飛行器構成的空基網絡、 傳統的地基網絡三方面協同作用。其中,地面網絡的優勢在于其強大的計算、存儲、數據傳輸能力,以及低時延、低成本覆蓋能力;非地 面網絡(天基、空基)可以突破地表限制,實現全球全域的無線覆蓋和大尺度的快速通信服務,在偏遠地區具有更低的覆蓋和容量成本。
一體化通信體系將具備如下特征:1)實現不同軌道衛星統一規劃;2)多網絡深度融合,采用統一空口技術與核心網架構;3)多層次覆蓋, 可提供多重業務類型;4)端到端統一編排調度,實現智能業務體驗。統一的規劃部署及系統運維將在降低時延、節省后向帶寬、CDN內容 分發、圖像渲染、區塊鏈能力等方面持續賦能,助力算力側與通信側應用領域持續成長。
衛星通信產業持續擴容,發展空間前景廣闊
縱向來看,中國衛星通信市場規模穩步前行,衛星技術持續革新。我國衛星通信行業高速發展,在光開關、光信息處理、新發射工具及新 軌道技術等方面均已經實現一定突破。同時,衛星通信行業市場規模增速除2020年外多年高達10%以上,2017年衛星通信僅540億元的市 場規模,到2022年,市場規模預估已達到878億元。 橫向來看,中國市場擴展空間仍然廣闊。根據UCS統計,2021年全球在軌衛星數量共計4852顆,其中美國、中國、俄羅斯擁有數量分別為 2944顆、499顆、169顆,共計占比超過70%。對標美國,中國衛星產業發展仍然擁有近6的市場擴容空間。
二、產業鏈結構與行業格局
產業鏈結構:上中下三游協同發展,應用領域或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產業鏈由衛星制造、衛星發射、地面設備、運營服務和應用領域五部分構成。產業鏈上游成熟企業較少,技術壁壘較高,民營企業在衛星 配套的零件制造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典型衛星配套制造商包括天奧電子、全信科技、天銀星際等;產業鏈下游包括遙感服務、導航服務、 通信服務三部分,并直接面向國防、交通運輸等領域的客戶。 華為Mate60 pro對衛星通訊的支持或將帶來市場對通信衛星應用領域的持續關注,典型企業包括:1)衛星遙感:雷科防務、北斗航天、航 天宏圖、中科遙感;2)衛星通信:中國電信、移動通信、中智信騰、亞太衛星等;3)衛星導航:高德地圖、四維圖新等。
產業鏈上游:頻段競爭日益激烈,新型太空競賽助力產業成長
軌道與頻段資源占領將成為衛星制造與發射的關鍵推動力。由于地球低軌軌道以及頻率資源是有限的,國際衛星界遵循“先占先得”的理 念。因此,SpaceX星鏈向地球低軌發射4.2萬顆衛星的計劃給我國帶來了空前的壓力。 隨著高通量衛星發展趨勢日益明顯,高質量頻段受到廣泛青睞。目前衛星通信主要使用C(4/6 GHz)、X(7/8 GHz)、Ku(12/14 GHz)、 Ka(20/30 GHz)和Q(40/50 GHz)等頻段。其中,高通量衛星所使用的Ku、Ka波段適合高數據傳輸,可以有效提升通訊速率。隨著高通量 衛星的不斷擴容,立鼎產業研究網預計未來衛星通訊費用將進一步下降,更加便宜的價格有望增加衛星方案的使用頻率。
產業中游:地面設備制造與上游制造商發展密不可分
地面設備制造產業主要包括地面網絡設備、衛星終端、導航設備等,國內地面設備參與者主要集中于天線、移動終端、地面接收站等產品 研制與系統軟件集成領域,包括中國衛星、海格通信等標的公司。由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GNSS終端的快速興起,直接面向衛星運營和C 端客戶的地面設備需求量變得十分龐大,根據SIA發布的數據顯示,地面設備制造業于2019年就達到1303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地面設備制造與火箭發射產值呈正相關關系。根據SIA數據顯示,地面設備制造/衛星制造乘數大約為6.42,地面設備制造/火箭發射乘數為 20.19,隨著上游衛星制造與火箭發射的蓬勃興起,地面設備制造商有望獲得產值的蓬勃發展。根據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的研究,預計 到2029年,我國地面設備制造行業總產值將達到806億元。
產業下游:應用市場細分領域——衛星導航迎來發展新浪潮
導航終端產業市場結構正在發生轉變:根據《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 2022年,具有衛星導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 機銷量在我國國內導航定位終端產品銷量的占比高達70%,而2016年占比達到96.2%,我國衛星導航終端產品在產業應用情況上過度倚重 智能手機側的狀況正在逐步改善。
智能可穿戴設備或成為衛星導航產業發展的新增長引擎。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疫情影響健康觀念提高、綜合定位精度不斷提高、可穿 戴設備價格下降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們認為智能穿戴設備將迎來大幅度增長。根據IDC預測,2022-2027年智能可穿戴設備CAGR將達到 5.4%,其中智能手表CAGR將達到6.1%,2027年在智能可穿戴設備中的終端銷售量占比將達到31.9%。
衛星通信有望與華為產業鏈生態深度融合,基帶芯片長期放量
短期來看,華為或成為直接驅動華力創通增長的引擎,民用市場放量成為衛星通信市場關注焦點。2023年9月5日,華力創通發布公告,公 司在連續十二個月內累計收到某客戶采購訂單總金額約為人民幣2.1億元(含稅),超過公司2022年度經審計主營業務收入的50%。
長期來看,衛星通信基帶芯片市場有望大幅度放量,消費電子領域長期利好。根據IDC預測,2024年全球和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將分別達到 12.63億臺、3億臺,同比增長約為5.9%、6%。隨著智能終端出貨量的提升以及衛星通訊手機占比的擴大,衛星通信基帶芯片需求有望大幅 度放量。
三、重點公司分析
華力創通
華力創通是國內早期從事衛星導航通信融合應用技術的企業,前瞻性布局了衛星導航、衛星通信基帶芯片、高精度芯片等產品的設計研發 工作,并全面掌握了基帶算法、精密定軌、組合導航等芯片設計核心技術。 公司多業務協同發展,主要創收在衛星應用領域。芯片模塊產品方面,北斗導航基帶芯片、天通衛星通信基帶芯片以及相應的模塊產品奠 定了公司在行業內的地位;終端類產品方面,公司為實現不同應用場景落地而研發手持、車載、機載、船載、彈載等定位或通信終端;系 統級產品方面,公司陸續推出北斗高精度安全監測系統、天通衛星應急通信系統、智慧數據中臺系統,并積極服務布局民用航空高端應用。
中國衛通
中國衛通擁有體系完備的通信廣播衛星資源、頻率軌道資源和地面站網資源,截止2023年6月30日,擁有16顆商用通信廣播衛星,是我國 擁有自主可控通信廣播衛星資源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2022年,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7.33億元,同比增長3.7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 的凈利潤9.21億元,同比增長60.88%。
海外市場與綜合信息服務拓展協同構筑中國衛通成長第二曲線。1)公司新增向印尼第三大電信運營商提供基站接入服務,首次為中東國 際主流豪華郵輪提供海事服務,并推廣中星26號高通量衛星在海外市場應用,提升國際市場渠道拓展能力。2)公司機載Ka高通量衛星綜 合信息服務業務取得進展,與四川航空合作完成15架窄體機ka網絡部署改裝,航空互聯網服務產品覆蓋出行人數約 70 萬人次。
中國衛星
公司作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具有天地一體化設計、研制、集成和運營能力,旗下有航天東方紅、航天恒星科技等多家具有競爭力的企業。 公司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在宇航制造方面,公司開發了覆蓋1kg至1000kg完整序列的小衛星/微小衛星公用平臺型譜,可為航天器提供星上導航接收機、 空間太陽電池片、星上電子通信設備等產品; 在衛星應用方面,公司業務主要包括衛星通導遙終端產品制造、大型地面應用系統集成等領域,打造了Anovo衛星通信系統、北 斗三代宇航級芯片、高通量機載衛星通信終端、北斗導航終端等一批具備競爭優勢的核心產品,具備設計、建設和運營大型地 面應用系統的核心能力。
航天電子
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為航天電子、無人系統及高端智能裝備、電線電纜等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2023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公司營業 收入共計96.4億元,同比增長10.49%;歸母凈利潤3.88億元,同比增長8.41%。 公司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公司本級和多家子公司具有承擔各類航天及型號產品配套生產任務資格和能力,擁有完善的研 發、生產和試驗等保障條件,能夠及時有效滿足用戶需求,是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2)公司在無人系統及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具有 深厚的技術儲備和產品開發經驗,無人系統產品覆蓋行業內多個領域,無人系統具有相關主管部門核發的無人機研制生產資質。
報告節選:
-
衛星
+關注
關注
18文章
1712瀏覽量
67007 -
智能化
+關注
關注
15文章
4869瀏覽量
55343 -
工業互聯網
+關注
關注
28文章
4320瀏覽量
94096
原文標題:中國衛星互聯網
文章出處:【微信號:AIOT大數據,微信公眾號:AIOT大數據】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