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原子校源行”公益項目由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與騰訊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發起。雙方攜手通過建立高校開源社團、普及開源文化、研發開源課程體系等方式探索產教融合新路徑。為高校開發者提供更大的實踐舞臺,培養更多的開源綜合型人才,拓展開源貢獻新領域,推動開源科研成果高效轉化。
今年7月,在CCF中國高校計算機教育大會上,中國工程院王懷民院士生動地講述了如何將一個擁有6萬多行代碼的開源軟件應用到課堂,通過學生對代碼的注釋、提問、復用和完善等貢獻來進行課程考核和評定。其中一組學生不僅復用了該開源軟件中的4萬行代碼,還在此基礎上創作了1萬行代碼,從而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系統,并在計算機競賽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這個案例,讓在場的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教育與實驗創新中心老師劉書勇老師倍感“震撼”。同是校開源社團指導老師的他,不僅驚嘆于開源貢獻對于系統級核心技術優化的推動力之大,更深感敬佩開源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意義。
本期校源行人物訪談中,開放原子開源社團(哈爾濱工程大學)指導教師劉書勇與我們分享了開源育人的故事。
劉書勇
開放原子開源社團(哈爾濱工程大學)指導教師
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教育與實驗創新中心老師
劉書勇,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教育與實驗創新中心主任、開放原子開源社團(哈爾濱工程大學)指導教師、CCF計算機教育專委會執委、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研究會理工專委會委員、黑龍江省計算機學會計算機應用專委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體系結構、、嵌入式系統與物聯網、并行計算等。主持和參與研究省部級以上教學科研項目10余項,獲得省部級教學和科研獎項5項,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發表論文10余篇,編著教材2部,授權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4項。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負責人,所主講課程曾多次獲評校十佳示范實驗課程、校品牌課程,并組織和指導大學生課外科創活動獲得國家級創新創業競賽獎項60余項。曾多次獲評校創新指導工作先進個人、實驗室工作先進個人、優秀班老師、十佳班老師、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開源在學生培養中具有全方位的重要意義
哈爾濱工程大學始終踐行開源理念,致力于將開源項目融入到學生課內外課程體系,打造獨特的開源人才培養體系。劉書勇老師表示,學校從校級到院級層面,都為開源社團配備了頂尖的導師團隊、優越的實驗室環境以及學習討論空間,對培養學生開源實踐能力的活動提供全方位支持。
哈爾濱工程大學在建開源育人體系
劉書勇老師對開源的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強調:“開源不僅是一種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平臺,更能夠緊密貼合國家戰略需求和企業需求,是一個極具價值的平臺。”他深知開源在學生培養方面的重要性,并表示:“開源涵蓋了各個方面的關鍵要素,我將全力以赴,推動開源事業在我校的發展。”
劉書勇老師認為,將開源項目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能夠為學生打造云端學習與實踐平臺。在開源的平臺和社區中,學生們可以輕松地在遇到問題時進行提問和交流。更為便捷的是,他們甚至可以在不離開校園的情況下完成實習和訓練,實現學習與實踐的無縫銜接。他強調到:“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實習的最佳方式。”
開源項目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系統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劉書勇老師以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畢業生唐濱為例,生動展示了我校學生在開源領域的卓越表現。唐濱創立了 FastCAE 開源項目,在碩博階段便積極開展創業活動,組建團隊進行軟件開發并成功設立公司。
FastCAE: 是工業仿真軟件的平臺,是完全自主、開源的平臺。主要依托特軟學院開展活動,面向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這一優勢學科,致力于船舶工業軟件一類自主化的大型工業軟件平臺設計及人才培養。
劉書勇老師始終積極推動學生的創新精神,他表示:“我并不期望每位學生都能取得顯著的創新成果,但要求他們全都積極嘗試創新。盡管結果可能并不理想,但科學研究本就允許失敗。關鍵是要讓每個學生團隊都能經歷這一過程。”劉書勇老師的這番話語透露出他對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視和鼓勵。
劉書勇老師指導學生研制的創新作品BlueTuna試航
開源為學生創新實踐提供了最佳支持。劉書勇老師分享到,學校高度重視開源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并為學生搭建了寬廣的發展平臺。以 FastCAE 項目為例,哈爾濱工程大學已成立 FastCAE 工業仿真軟件網絡開源學院。該學院主要針對從事 CAE 領域的工程師、在校教師和學生、研發愛好者等群體,提供工業仿真軟件研發及應用相關的技術培訓、資源共享、交流研討、產業對接等服務。此舉旨在吸引更多 CAE 領域的人才、團隊和單位參與到開源生態中,共同創新,共享成果。
FastCAE工業仿真軟件網絡開源學院
劉書勇老師始終堅信,學生在開源項目中能夠做出一定的貢獻,便表明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已達到一定水平。他表示:“在保研過程中,如果學生向面試導師展示他們能熟練參與開源項目并作出貢獻,那么學校和導師一定會對他們表示熱烈歡迎,我也不例外。”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就業領域正受到沖擊。在這種形勢下,開源為學生開啟了更多可能性。劉書勇老師在日常授課中常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本科生在畢業設計中開發了一款信息管理系統應用,其中 60% 的內容由 ChatGPT 自動生成。基于此,劉書勇老師強調:“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我們必須有危機意識。如果我們僅僅將自己定位為應用系統開發者,過度依賴具體技術的熟練應用,那么畢業后可能會面臨就業困境。”
劉書勇老師進一步反思:“就像那位學生的畢業設計,當一些編程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時,人的角色將不再被需要。那么我們該怎么辦呢?”。他認為,未來計算機行業的從業者應更多關注大模型無法涉及的領域,如計算機體系結構等。“大模型可以生成普通的應用系統,但操作系統、編譯系統、高端芯片、工具鏈、大型工業軟件或一些復雜的學科交叉系統,這些都是大模型無法應對的。”劉書勇老師說道。
與此同時,劉書勇老師了解到,我國 IT 巨頭及相關研究所等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相關的單位對系統級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然而,在招聘過程中,他們發現盡管收到眾多簡歷,但真正具備“系統級能力”的學生仍屬稀缺。劉書勇老師認為,開源恰恰能培養學生的系統級能力,多數開源項目涉及系統級層面,對提升學生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劉書勇老師始終堅信開源為學生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廣大學生應充分利用國家、學校和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提供的學習和創新實踐平臺,緊跟規劃前行,必將開創美好的未來。
自然而然地建立高校開源生態是一切的基礎
劉書勇老師詳細介紹了哈爾濱工程大學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如何將開源文化和技術深入融合的實踐經驗:首先,構建了“專業核心課、方向特色課、校企實踐課、創新研討課”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其次,開創項目式、開放式課程,全面引入開源文化和技術,形成“課程 - 實訓 - 競賽 - 實踐”一體化的“開源”生態環境;最后,強調“重認知強素質、重基礎強實踐、重融合強創新”的軟件人才培養特色。
將開源文化和技術融入人才培養全鏈條的開源實踐內容
此外,劉書勇老師還分享了哈爾濱工程大學在一線課堂中融入開源資源的實例。目前,眾多課程大綱明確鼓勵學生運用開源平臺完成課程任務,部分課程的成績評估甚至以學生在開源項目的貢獻度為標準。以課程《計算思維與問題求解》為例,該課程已全面改革教學內容和方式,采取研討小組合作模式,利用開源倉庫(Gitee)和項目管理(PingCode)平臺完成小組任務,讓學生在軟件開發測試、開源代碼貢獻提交等全過程中體驗開源精神。同時,開源資源與課程資源的融合也在不斷深化,為提升教學質量提供有力支持。
課程中同學們利用開源倉庫和項目管理平臺完成小組任務
哈爾濱工程大學將開源實踐融入考核評價體系:特軟學院采用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建立由企業專家、學院教師等共同組成的評價委員會,構建能力素質導向(開源社區貢獻度)的全面考核評價體系。
哈爾濱工程大學在開源文化推廣方面的突破性舉措,包括出版多部富有開源特色的教材。學校以校企共建模式,將開源資源融入教材,推動開源技術轉化為教學資源,與多家軟件企業聯合出版多部包含“開源技術”內容的工業軟件教材。
哈爾濱工程大學“開源”教材
在教學過程中,劉書勇老師注意到過長的項目文檔可能并不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為此,他強調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需求,采用學生更傾向采用的學習方式。例如,將項目文檔分階段、有針對性地放置于網站,以便同學們自主參考學習。劉書勇老師分享了一項調研結果,發現很少有學生能在一個開源項目中堅持一年以上。因此,調整教學方法,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對于培養開源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劉書勇老師指導學生創新實踐訓練
劉書勇老師認為,開設開源相關課程對教師而言是一項巨大挑戰。開源課程涉及計算機行業的各個研究領域,其發散的形式對指導老師提出了高標準要求。然而,劉書勇老師懷揣著強烈的責任感和熱愛,秉持著“將開源這一有益事物在學校辦好,做成示范案例,為開源在校園的發展提供經驗”的初心,一直在努力推動開源教育的發展。在他的帶領下,相信更多學生將受益于開源文化,為我國的科技創新貢獻力量。
劉書勇老師分享了他的最新計劃:開設一門跨兩個學期的必修課程,要求學生完成的全部任務都具備開放性特征。在課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結合開源平臺上的項目,設計和實現一個與社會和國家需求相關的新項目。劉書勇老師認為,這樣的課程設計有助于優秀學生在暑假期間參加開源競賽或其他科創比賽。他表示:“希望通過各方共同努力,自然建立起高校開源生態。”
社團建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
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已成功組建“HEU 開放原子開源社團”,現有成員 300余人,來自學校的 5 個不同專業學院。學院為開源社團配備了具有豐富實踐育人經驗的教師指導團隊,并建立起高效運轉的社團組織架構,著力打造校園開源生態。談及未來社團運營的主要工作,劉書勇老師提出了“循序漸進”的規劃。
自 4 月參加開放原子校源行(北京站)活動以來,劉書勇老師便著手建設開放原子開源社團(哈爾濱工程大學)。然而,他發現大部分學生對開源概念仍較模糊。劉書勇老師解釋道:“盡管學院曾開展過關于開源理念、開源項目及培養學生開源能力的益處的宣講活動,但大部分學生仍難以深入理解。”
因此,劉書勇老師提出第一階段應以“入門級”為主,思考如何讓學生快速上手并長期堅持一項開源項目。他將大一新生視為最具潛力的群體,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培養他們對開源的興趣,讓更多同學加入開源社團。劉書勇老師認為,大一新生如同白紙,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通過社團宣講,讓學生了解、體驗開源,進而感受到開源對其成長的助力。
在社團管理層面,劉書勇老師強調“學生與社團的相互關系”。他介紹,現任負責人是一位對開源充滿熱情且能力突出的同學。劉書勇老師將團隊交給這位元老級負責人,賦予其社團自主運轉權,并要求參與者以興趣為主,而非完成指標任務。他解釋道:“我們希望每位團員都自愿加入,為大家提供幫助,有組織地參與社團活動,讓大家在參與過程中受益。”通過培養成員對開源的熱愛,開源社團將不斷壯大,為校園開源生態奠定堅實基礎。
劉書勇老師回憶起開放原子校源行(哈爾濱站)活動中,哈爾濱工程大學開源社團負責人所做的報告題目——“從入門到精通”。他認為這一題目生動地展現了哈爾濱工程大學開源社團建設的發展方向。劉書勇老師強調:“我們要時刻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調整教學內容。”針對入門級的初學者,劉書勇老師認為提供充足的教學視頻和激發興趣的課程至關重要。豐富的開源資源支撐使初學者在剛剛接觸社區時,便能方便地找到合適的學習資源,快速上手。通過逐步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哈爾濱工程大學開源社團將不斷壯大,為推動校園開源生態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劉書勇老師指導開放原子開源社團活動
第二階段的核心目標是引導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具體的開源項目,從零開始上手,逐步熟練并深入研究。為此,劉書勇老師提出創辦 Special Interest Group(特別興趣小組),根據學生興趣組建不同的小組,如大數據、人工智能、芯片設計等,并為每個小組配備一位負責人。引導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具體的開源項目,并邀請項目專家親自到校為學生提供面對面實訓與指導。
后期社團工作將致力于擴大社團影響力,不僅面向計算機學院的同學,還將拓展至全校各個專業。劉書勇老師表示:“現在幾乎所有專業的同學都在學習編程,任何專業都離不開計算機。”開源社團不僅促進開源貢獻,還要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與創新,甚至推動跨學科的科研項目建設。
打造開源生態需各方齊心協力,計算機領域的從業者共同推廣開源理念與生態,形成合力,構建產學研相結合、良性循環的開源人才培養體系。在國家、企業、學校、學生之間建立良性循環,推動開源生態發展。每一份光影的持續閃耀,匯聚成璀璨星河,媲美艷陽。
讓我們攜手為開源生態的發展貢獻力量,共創美好未來。
開放原子校源行
Open Source Way to School
開放原子校源行公益項目旨在培育開源人才,推動我國開源生態繁榮發展。開放原子開源社團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將充分依托企業、學校、學生等各方力量,打造開放、包容、共享的優質高校平臺,期待更多高校積極參與,共同培養更多具有卓越創新能力的開源人才。
開放原子校源行課程體系
已在AtomGit正式發布
即刻訪問,學習課程
https://atomgit.com/OpenAtomFoundation/osstheory-fundamental/tree/master/%E5%BC%80%E6%94%BE%E5%8E%9F%E5%AD%90%E6%A0%A1%E6%BA%90%E8%A1%8C%E8%AF%BE%E7%A8%8B%E4%BD%93%E7%B3%BB
復制鏈接或點擊【閱讀原文】訪問
點擊【閱讀原文】即刻訪問
原文標題:校源行 | 人物專訪——劉書勇:不啻微芒,造炬成陽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開放原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
OpenHarmony
+關注
關注
25文章
3726瀏覽量
16375 -
開放原子基金會
+關注
關注
1文章
487瀏覽量
5219
原文標題:校源行 | 人物專訪——劉書勇:不啻微芒,造炬成陽
文章出處:【微信號:開放原子,微信公眾號:開放原子】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