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自動化技術的不斷進步,機器臂(Robotic Manipulator)在噴涂、上下料、分揀、碼垛、焊接等應用場景中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
這些場景對機器臂操作能力要求不高,機器臂大多數時處于無約束條件下(free-space),通過軌跡規劃、位置控制結合視覺識別、定位等功能即可滿足基本應用要求。
然而對于接觸豐富(Contact-rich)的非結構化場景,如在執行醫療手術、維修、裝配等精巧操作任務時,環境接觸特征多樣,機器人與環境的交互頻繁,為保證與環境安全、柔順地進行交互并順利完成操作任務,需要對機器臂的柔順控制(Compliant Control)進行研究。
更進一步地,對于關節型腿足機器人(如雙足、四足機器人)、外骨骼增強機器人等,柔順控制對于機器人復雜地形通過能力、人機柔順交互能力等同樣發揮著關鍵作用。
基本概念
阻抗控制(Impedance Control)和導納控制(Admittance Control)是機器臂柔順控制中常見的兩種方法。
從系統動力學的一般角度,阻抗和導納描述了勢-efforts(如力、壓力、電壓、溫差等)和流-flow(如速度、流量、電流、熱流等)之間的動態聯系(即圍繞平衡點的動態聯系):阻抗的輸入為流-flow,輸出為勢-effort;
導納則正好與此相反,阻抗和導納互為倒數關系。具體到機器臂任務空間的語境中,阻抗控制和導納控制規定了機器人末端力和速度(或者位移)之間的動態聯系。
這也就決定了阻抗控制和導納控制的基本區別:
阻抗控制外環為位置控制,根據位移或者速度偏差生成力控信號,輸入到內環,內環為力控制環(或者稱為基于力的阻抗控制);
導納控制則正好相反,外環一般為力控制環,根據接收的力偏差信號生成位置參考信號,內環為位置控制環(或者稱之為基于位置的阻抗控制)。
整體來說,無論是阻抗還是導納控制,其外環主要實現預期的柔順行為,內環則期望其動態相應足夠快(以至于可以忽略其動態),以保證柔性行為的實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其本質是相同的。
機器臂阻抗控制和導納控制中的阻抗、導納(模型)是機器臂任務空間的期望動力學行為描述,取決于應用場景,對同一動力學行為的描述方式可以不同(模型只是對研究對象的一種描述方式,并不是研究對象本身,其選取高度取決于實際應用情況)。
如對于柔順性的描述,即可以使用阻抗,也可以使用其倒數-導納。具體來說:
如果期望機械臂表現出低剛度行為,則適合采用阻抗模型描述(阻抗控制),采用導納描述(剛度在分母上)則會導致過大增益,導致控制系統不穩定;
相反,對于期望的高剛度行為,則采用導納模型描述(導納控制)。
為符合功率流流向,在阻抗控制中,環境接觸特性用導納模型近似描述;在導納控制中,環境接觸特性用阻抗模型近似描述。
-
機器人
+關注
關注
211文章
28380瀏覽量
206916 -
控制
+關注
關注
4文章
1011瀏覽量
122656 -
機器臂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瀏覽量
630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