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用牽引電池和移動設備電池使用的鋰化合物的價格自2023年以后下降了75%,預計今后價格還會進一步下降。
產業咨詢公司司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e預測說,全世界鋰市場到2028年才會恢復勢頭。隨著利率上升,全球電動汽車需求變得不確定,有人預測汽車企業將重新討論戰略。
BloombergNEF分析師Allan Ray Restauro表示:“明年鋰供應激增,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在需求方面,電動汽車銷售的部分地區差異一直壓抑著整個行業的情緒。
世界第二大鋰生產企業sqm也于上周警告投資者說,今年鋰價格將繼續下跌。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電動汽車
+關注
關注
156文章
12069瀏覽量
231127 -
移動設備
+關注
關注
0文章
493瀏覽量
54690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564瀏覽量
12950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新能源汽車銷量飆升:比亞迪、理想、蔚來等前十月銷量已超去年全年
11月2日,隨著10月份的結束,各大新能源汽車廠商紛紛公布了本月的產銷量或交付量數據。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比亞迪、理想汽車、蔚來汽車等多家
吉利或改變計劃:放棄波蘭轉向西班牙建電動汽車工廠
10月12日訊,據Energetyka24報道,有內部消息指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可能因波蘭華沙政府的決策遲緩而放棄在波蘭建立電動汽車廠的計劃。
東軟獲得某汽車廠商全球導航軟件產品定點項目
近日,東軟集團收到國內某知名汽車廠商的定點通知,該廠商選擇東軟集團作為指定供應商,為其出口全球市場的十余款車型供應OneCoreGo 5.0導航族群產品的全球導航及EHP電子地平線軟件產品,涉及總金額超21億元,目標車型預計將在本年度以及未來2年內陸續量產上市。
2024年國內碳酸鋰產量預計大幅增長,鋰價或探年內低點
近日,國內媒體報道稱,2024年國內碳酸鋰產量預計將達到65萬噸,同比增長41%,顯示出行業產能的顯著擴張。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下半年供給端有望進一步釋放更多增量,預示著市場供應將更加充裕。然而,這一增產趨勢也引發了業界對于鋰價走
中國電動汽車廠商進軍歐洲,面臨關稅挑戰
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力圖國際競爭,挑戰特斯拉的霸主地位。例如比亞迪,該公司已發布一款售價僅為69,800元人民幣、約10,000美元的經濟型電動轎車——海鷗。這種低價策略可能對傳統汽車制
日本主要汽車廠商聯手推進車載軟件研發
此外,日本經濟產業省近日發布了汽車行業數字化轉型戰略,強調各大車企之間的緊密合作關系。按照這一戰略規劃,至2030年代,軟件定義汽車(SDV)將成為新一代汽車的主導方向。
MediaTek天璣汽車平臺助推汽車智能提升
MediaTek資深副總經理、運算聯通元宇宙事業群總經理游人杰表示:“天璣汽車平臺持續保持市場增長態勢,其座艙平臺全球出貨量已超過2000萬套,聯接平臺得到全球頂尖汽車廠商青睞,衛星導航系統和電源管理芯片等關鍵部件出貨量和市場份
新能源汽車需要怎樣的主驅逆變器?汽車廠商又如何選擇合適的主驅方案?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其關鍵部件主驅逆變器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市場對主驅逆變器提出了哪些核心需求;在不同的需求下,市場上又有哪些流行的主驅技術方案;汽車廠商又如何選擇一款合適的主驅方案?
美國電動汽車廠商Rivian將裁員10%
美國電動汽車廠商Rivian將裁員10% 據外媒報道,創辦于2009年的美國電動汽車廠商Rivian將裁員10%。 根據業績報告數據顯示,Rivian2023財年第四財季營收13.2億美元。 美電動汽車廠商Rivian Auto
億緯鋰能七大區域總部及臺北辦事處掛牌成立
據悉,億緯鋰能集消費型電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核心科技于一體,創新解決方案涵蓋了物聯網和能源互聯網兩大前沿領域。成功向梅賽德斯奔馳、寶馬、捷豹路虎等世界級汽車廠商供應動力電池,且積極投身于國內的國家電網、南方電網智慧電網項目
成都匯陽投資關于碳酸鋰見底跡象明顯,鋰電材料或迎來補庫周期
2022 年的歷史高點下跌了82.37%,已處于 2017 年以來 11.42%的歷史分位數。2023 年,在“ 白色石油 ”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鋰電材料產能過剩背景下,鋰電池行業景
鋰礦上市公司宣布:暫停開采!
業內認為,近些年非洲等地鋰礦的開發將使得中國企業對澳洲鋰礦的依賴度下降,進而改變澳洲鋰礦價格居高不下的局面。疊加近期作價方式的改變,未來澳礦
歐菲光搶占智能汽車市場,實現業績飛速增長
身為光學領域領銜者,歐菲光早在2015年即進軍智能汽車領域,通過收購華東汽電和南京天擎,成功邁入國內整車廠商 Tier 1供應商行列。現在,公司已取得逾20家國內汽車廠商的供應商資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