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產業發展保持合理增速是必要前提,這是“穩”的重要內涵;要以高水平為重要目標,這也是“進”的題中應有之義?,F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穩”與“進”的良性互動,要因時因勢平衡好發展速度、轉型升級兩者的關系。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踐中形成“穩”與“進”的良性互動,要在“穩”和“進”兩個維度找準路徑和方向,激發各類優質要素資源發揮潛力。從“穩”的角度看,一是穩預期,二是穩投入。從“進”的角度看,要在鞏固、提升、融合、創新方面著手,把做強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轉化為有利于加快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舉措。
在“穩”與“進”良性互動、相輔相成的框架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推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合力:進一步強化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預期;進一步協調好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關系;聚焦短期和中長期,進一步夯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推進機制。
現代化產業體系涉及的環節多、范圍廣,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正確處理“穩”與“進”的辯證關系,把握好推進過程中的節奏、力度和重點。從本質上看,“穩”與“進”的良性互動,就是產業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籌好“穩”與“進”的關系,對更加精準有效施策、激發經營主體內生動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
“穩”與“進”的內涵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產業發展保持合理增速是必要前提,這也是“穩”的重要內涵。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承載要素的能力才會更強,各類資源才有“用武之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必須有產業發展“量”的保障,在這個基礎上,消費升級、需求升級才有更廣闊的空間。特別是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出加速回升向好的特征,供需系統的修復程度進一步加強,把這種趨勢鞏固好,做出更多的經濟增量,對暢通經濟循環、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激活經營主體內生動能都具有關鍵作用。此外,從產業發展的規律和我國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我國工業化的推進也正處于加速提質的階段,沒有量的合理增長就不可能有質的有效提升。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實實在在的實物工作量作為支撐,工藝技術的打磨、迭代、優化也都需要扎扎實實的生產過程,農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都要在總量持續擴大的前提下實現內部結構調整優化,形成總量、效益、質量的有機統一。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高水平為重要目標,這也是“進”的題中應有之義。產業體系除了要具有規模效應,還要有較強的競爭力?,F代化產業體系應當具備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三個基本特征。沒有高水平作為保障,產業體系的現代化程度就無從談起。這種高水平也是三方面因素疊加作用的必然要求:第一,技術驅動的全球產業變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前沿技術突破帶來的不僅是產業系統的升級,還帶動了產業組織形式的變化、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第二,傳統產業要獲得發展加速度,必須通過自身技術創新、管理創新來實現,可以說,傳統產業實現技術升級,就是在為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打下堅實的微觀基礎,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決定了產業體系水平的高低;第三,把市場優勢轉化為“用場”優勢,讓廣闊的國內大市場成為新技術迭代、應用場景創新的“熱土”,也事關產業體系現代化進程的快與慢,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新的生態環境,把產業門類較為齊全、產業配套能力強的優勢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最終推動產品附加值提升,這些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關鍵環節。
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穩”與“進”的良性互動,還要因時因勢平衡好發展速度、轉型升級兩者的關系。當前經濟穩步復蘇,產業領域的供需也在明顯修復。但是,回升基礎仍然需要進一步打牢、夯實,推動產業持續回升向好、保持合理增速也是政策的重要著力點。比如,延續、優化、完善并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這對于穩定經營主體預期,強化助企紓困綜合政策效應具有積極作用。在四季度增發國債1萬億元,并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從整個產業鏈的關聯關系看,此舉有助于進一步暢通供需循環,帶動相關行業上下游發展,從而為穩經濟提供支撐動力。
應多措并舉把產業運行穩住、穩好,為產業轉型升級贏得時間和空間。企業在經濟穩步復蘇的大背景下加快修復,改善盈利情況,才能有更多現金流投入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以工業為例,當前利潤降幅收窄,這也是穩增長取得積極成效的明確信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9.0%,降幅較上半年、一季度分別收窄7.8個和12.4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二季度,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分別下降21.4%、12.7%,三季度利潤增長7.7%,工業企業利潤在連續五個季度同比下降后首次由降轉增,呈加快回升態勢。還有一個數據也間接證明,我國在保持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也在扎實推進產業創新。2022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155.7,自2015年以來年均增長6.5%,與2021年相比,中國創新指數增長5.9%。
二
在“穩”和“進”兩個維度找準路徑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踐中形成“穩”與“進”的良性互動,要在“穩”和“進”兩個維度找準路徑和方向,激發各類優質要素資源發揮潛力。
從“穩”的角度看,路徑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就是穩預期。其中,經營主體的預期對市場預期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這類預期與營商環境、政策支持等密切相關,一項“含金量”高的政策往往就能直接帶動預期明顯改善,持續加強與經營主體的政策溝通,也是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的過程。前三季度,一攬子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舉措相繼推出,經營主體的預期改善跡象十分明顯。以工業為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4.8%,從季度看,三季度產能利用率為75.6%,分別比一、二季度回升1.3個和1.1個百分點。三季度,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1個行業的產能利用率環比上升。產能利用率變化反映的是預期的提升。第二就是穩投入。
其中,多措并舉引導持續開展技術改造投入是重點。技術改造的過程是向產業賦能的過程,產生的是倍增和乘數效應。投入資金的融資渠道是多方面的,關鍵是形成一個引導機制,統籌多重政策手段支持傳統優勢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把政策支持和企業意愿結合起來,形成同頻共振的局面。當前,穩步推進提高技改投資也是有空間的。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制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3.7%,增速比1至8月加快0.8個百分點,占全部制造業投資的比重為38.6%。這是長期穩定投入的結果,也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積累了堅實的“家底”。
從“進”的角度看,要在鞏固、提升、融合、創新方面著手,把做強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轉化為有利于加快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舉措。鞏固,就是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不管經濟發展到什么階段,實體經濟都是確保發展和安全并舉的關鍵力量。要把產業組織政策、技術政策、布局政策等聚焦到實體經濟,使其更好地吸引優質要素。提升,就是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同步并舉。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具備量大面廣的特點,經過持續轉型升級,未來將有更多傳統產業成為優勢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集群式發展,借助“技術紅利”帶來的發展動力,有望孕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融合,就是要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服務業和制造業的有機融合,對提升整個產業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具有關鍵意義,比如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需要現代服務業對農業生產的全流程進行輔助與促進。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背景下,應在數據治理方面加大政策供給力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創新,就是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始終把創新作為關鍵。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在具體實踐中持之以恒加以實現。
三
形成推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合力
在“穩”與“進”良性互動、相輔相成的框架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推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合力。
進一步強化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預期。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鋼筋骨架”,也是產業體系穩定的“壓艙石”,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義不言而喻。也要看到,在工業化中后期,實體經濟發展在如何提升要素效率和潛力方面還面臨不少困難,克服這些困難就如同爬坡邁坎,首先要有良好的預期氛圍。傳統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由于行業屬性和生產組織方式不同,在要素供給保障方面要有差異化舉措,把“畝產論英雄”和“畝均論就業”有效統籌起來。加強與實體經濟經營主體的政策溝通,及時掌握實際經營中的動態情況,對具有共性的難題從政策層面統籌加以破解。當前影響實體經濟發展預期的突出難點還是在于資金要素的供給,一方面要根據產業發展實際情況以及企業規模制定差異化的信貸管理辦法,另一方面要在制度機制方面探索,形成金融機構與經營主體敢貸、愿貸、能貸的良性互動局面。實體經濟良好的發展預期,還有待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建設,特別是在理順資金鏈條關系方面持之以恒加以推進,讓資金能夠盡快回籠。探索進一步壓縮經營類事項審批周期,出臺更多有利于經營主體的便利化舉措。把已出臺的制度型開放新舉措落實落細,這些政策從出臺到落實,一個關鍵的積極作用就是提振經營主體特別是實體經濟的發展預期。
進一步協調好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關系。產業政策、競爭政策都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防止將兩者對立起來。應找到兩者的結合點,以競爭政策夯實公平競爭的微觀基礎,以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助力各類要素資源充分發揮效用。從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角度看,競爭政策發揮的作用在于推動形成有序競爭。以招商引資為例,競爭政策要充當監管角色,在市場準入、公平有序等方面維護健康的秩序,招商引資方面的違背規律和脫離現狀過度承諾,在有效的競爭政策面前將被有效規避。
競爭政策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于推動打破各類壁壘?,F代化產業體系是整體概念,構建體系全過程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破除各種壁壘,為要素充分自由流動做好保障。能夠處理好“破”與“立”的關系,也是衡量競爭政策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在做好競爭政策設計的同時,還要在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方面持續開展探索。產業政策要從技術、組織、布局、結構四個層面做好分類。產業技術政策聚焦培育好政產學研用的模式,開展好基礎技術的研發工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產業組織政策要致力于保持市場競爭活力和競爭秩序,塑造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格局。產業布局政策應注重與主體功能區規劃有效銜接,推動實現產業在地理空間上的合理布局。產業結構政策應著眼于保持不同產業之間、同一產業內部的比例關系,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對產業結構動態優化調整。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是不矛盾的,協調兩者的關系,就是構建一個兩類政策兼容的框架機制。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的過程,就是實現兩者兼容的具體舉措。
除上述兩類關鍵舉措外,還應聚焦短期和中長期,進一步夯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推進機制。
短期來看,關鍵是鞏固產業穩定恢復態勢,以產業之穩為轉型升級贏得寶貴空間。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例,2022年,兩者合計占國民經濟比重為85.97%,直接決定了整個經濟基本盤的走勢。當前,持續鞏固兩類產業回升向好的態勢是關鍵。工業方面,要發揮重大投資項目對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的帶動作用,做好項目精算與平衡,項目支出和現金流的精準匹配,從而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工業領域經營主體眾多,規模不一,穩增長還要儲備更多政策工具,特別是在不同類型企業減稅降費空間方面,建議通過分類施策拓寬財稅政策的實施空間。不同類型企業對不同稅種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這種差異為精準降低實體經濟經營成本提供了突破口。此外,要進一步穩住工業出口,拓寬出口渠道,挖掘中國制造產品的優勢和潛力,提升競爭力。持續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覆蓋面,擴大承保規模并降低投保成本,引導金融機構結合外貿企業實際需求開展融資產品創新,提升服務精準性。服務業方面,要推動生產、服務、消費深度融合,打通堵點,不斷提升服務品質。發揮好“假日經濟”對服務業的拉動作用,優化消費環境,引導經營主體向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服務產品。把優化營商環境與涵養經營主體結合起來,讓中小微服務型企業加快恢復,帶動批發、餐飲、零售、旅游、運輸等持續回暖。持續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加快補齊短板,以售后服務的“增值”帶動服務業發展“加速度”。
中長期來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要著力推動一批具有基礎性、長遠性的制度建設。如果從要素角度分類,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潛在著力點。
第一,優化區域產業用地。土地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無論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到什么程度,都離不開土地的保障和支持。在要素資源總量供給有限的大前提下,做好存量資源的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守好耕地保護“紅線”,夯實糧食安全各項制度舉措??偨Y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的成功經驗,進一步盤活存量工業用地,提升區域工業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健全區域內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工作機制。探索跨區域工業用地指標統籌協調匹配機制,根據產業功能、配套程度從更大范圍內配置用地資源。盤活產業園區存量用地,優化相關指標體系,提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第二,強化人才培養供給。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離不開多類型、多層次、多領域人才的培養和供給。從當前實際情況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在人才培養方面,除持續加大創新型人才培養外,持續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培養造就大批高技能人才、高級技術工人、熟悉生產一線的“大工匠”,對于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人才基礎至關重要。在優化培養環境方面,建議提高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質量,突出辦學特色,健全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資源支持力度,提升職高、技校在當前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在加強職業吸引力方面,可在不同省份探索建立相關院校學生畢業“定向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相關的培養模式,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向職業技術教育匯聚。系統梳理現有職業技能相關領域技術等級、職稱評定有關制度,通過整合、優化,分門類進行修訂和完善,不斷提升相關認證的“含金量”,提高技術工人的職業獲得感,匹配好相應的、實實在在的職業待遇。推廣技術工人“學徒制”培養模式,構建學校、工廠、研究院所聯動培養機制,促進職業技術人才在實際工作崗位中鍛煉成才。加大財政經費保障力度,探索建立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確保職業教育發展所需資金充足。
第三,掌握技術創新主動權。歷次產業變革的實踐表明,技術的引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是,通過推動生產工藝和流程不斷優化,為技術創新做好堅實的積累。技術的進步不完全是另起爐灶、憑空想象,大部分還是要在已有技術的基礎上持續升級,生產工藝的背后是經年累月的技術沉淀成果。成熟穩健的工藝是高質量制造的前提條件,把更多技術應用于生產過程,將創新能力轉化成發展動力,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二是,注重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加快形成一套有助于創新要素集結的長效機制。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制度支撐是基礎,是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的關鍵一環??v觀高水平企業,技術創新活力強的背后都有堅實的制度基礎。例如,企業通過內部管理制度不斷優化,加快培育創新人才隊伍,積累更多技術專利,并根據企業自身技術條件和業務方向精準開展技術創新。三是,強化基礎學科研究。把著力的“關口”前移,放在高等院校相關學科建設方面,政策要做一定的兜底,構建人才培養的長效、有效機制。
第四,更好發揮數據要素支撐作用。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結果。當前,更好發揮數據要素的作用,還是要在數據權屬方面建立更為細致的規范制度,數據要素的共享、流通、交易等各環節才能有牢靠的基礎。海量的數據資源服務于生產不是一蹴而就,要統籌產業發展和數據安全,形成高效利用與規范有序的良性循環。前期可從工業互聯網應用過程中總結各類成熟經驗場景,按照場景制定數據共享集成利用標準規范,為數據發揮更大作用做好相關試點試驗。
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積極賦能實體經濟發展,推動企業研發設計、企業管理、生產制造、市場銷售等各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同時,持續改善傳統行業的供給質量,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市場響應速度,拓展企業發展空間,使傳統產業朝著數字化智能化方向轉型,進而改善整個國民經濟循環的速度和效率。
-
數字技術
+關注
關注
0文章
331瀏覽量
25343 -
現代化
+關注
關注
0文章
18瀏覽量
6704 -
數字經濟
+關注
關注
2文章
1053瀏覽量
18281
原文標題:“穩”與“進”良性互動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文章出處:【微信號:CADCAM_beijing,微信公眾號:智能制造I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