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當美國人剛提出光纖傳感這個概念,姜德生已做出了產品——光纖風壓計,解決了國家發展的需求。
45年來,姜德生建成了從基礎理論、關鍵技術、系統開發到工程應用的全鏈條研發平臺。他常謙虛地說:“發文章,我們在國內都排不上號,但是說起光纖傳感的應用,我們在國內外都是最厲害的。”
11日晚,武漢理工大學隆重舉辦第三屆“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演會。不懈地追“光”者姜德生院士、96歲退休教授徐長佑、杭州亞運會女子跳遠冠軍熊詩麒等,8個動人故事澎湃著卓越的理工精神和理工力量。
■院士親自下礦井
21世紀初,我國煤礦瓦斯爆炸事故頻發,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瓦斯爆炸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瓦斯氣體傳感技術落后,為解此燃“煤”之急,姜德生院士曾先后多次到煤礦實地調研。
“卓越之光”理工故事展演現場,姜德生院士團隊王洪海教授講述,有一次在鄭煤集團某煤礦,姜院士說:“現場調研,必須到環境最惡劣、最危險的地方。”他堅持親自到具有高瓦斯突出危險的掘進作業面實地考察。
姜德生先是乘升降罐籠下到200米深礦井,再蹲騎“猴車”乘纜索下行至巷道,然后繼續徒步行走將近2公里才到達作業面。行走途中,耳畔不時傳來煤巖斷裂發出的“嘭嘭咚咚”聲響,這是瓦斯氣體涌出煤層噗噗冒起的水泡聲,其危險程度不言而喻。還有礦井通風巨大的風力夾裹著煤粉沙礫生疼地打在臉上、鉆入眼睛里。
這一年姜德生院士58歲,就在這樣惡劣又危險的環境下,他與煤礦技術人員探討實驗方案。他無懼危險、無畏困難、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員。陪同的省煤炭廳領導感慨地說:“我們經常跟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從來沒見過教授親自下井,更何況是院士。他是腳踏實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他將產品做到進口價1/10
光柵波長解調模塊是光纖傳感設備最核心的器件,被國外某公司壟斷,他們享有定價權,指頭蓋大小的東西,比黃金還貴,哪怕是大批量采購也不降價。這樣被別人“卡脖子”,姜德生感到很憋屈,他下定決心自己研發。
三年艱苦攻關,姜德生另辟蹊徑,做了一個新原理的調解模塊,價格還不到進口價格的1/10。后來,該公司主管曾三次找姜院士主動提出降價,希望還采購他們的模塊,這次姜院士婉言謝絕了他們。
范典教授講述了另一個故事。2005年他剛畢業留校就參加了姜德生帶領的油罐和隧道的火災探測系統開發。當時新建的秦嶺終南山隧道是國內最長的隧道——雙洞18.2公里。業主單位在火災探測產品的招標中安排了一個擂臺賽。主辦方找了一段試驗隧道,各家都裝上自己的產品,做點火試驗。
在火災中,報警時間短是王道,響應越早意味著危險越小、損失越少。姜德生團隊的報警響應不僅最快,還實現了20km無中繼的火災探測。“即使隧道里停電了都可以正常工作,這些都是國外的技術無法比擬的。”范典說。
后來業主還是不放心,雙洞隧道,姜德生團隊和國外公司,各中標一條隧道。但國外產品安裝后一直無法通過消防驗收,三年后,他們的設備也被拆除,更換為姜德生團隊的產品。從那之后,國外的光纖火災探測產品逐步退出了中國市場。
“現在我們的火災探測產品已經累計裝備了30000km的公路隧道,3000個大型油罐等。”范典說,這項技術還孵化了光纖傳感領域首家上市公司——理工光科,為學校創收上億元。
面對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工程應用的需求,姜德生院士團隊孜孜不倦,一次次帶領團隊破解“卡脖子”技術,為光纖傳感設備配上“中國芯”。姜德生還將大容量光柵陣列傳感網絡技術成功運用到“鄂州花湖機場智能跑道系統”,這也是世界首條實現全時全域監測的智能跑道。
審核編輯 黃宇
-
光柵
+關注
關注
0文章
286瀏覽量
27501 -
光纖
+關注
關注
19文章
3913瀏覽量
73131 -
光纖傳感
+關注
關注
0文章
82瀏覽量
1309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