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蘇州大學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應用光學專家,原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研制中心研究員,蘇州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潘君驊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2月18日15時48分在蘇州逝世,享年94歲。
潘君驊院士,江蘇常州人,1930年10月出生于上海吳淞。1944年畢業于武康縣立初級中學;1949年畢業于南洋模范中學,同年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1952年獲學士學位,畢業后赴中國科學院長春儀器館(現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到蘇聯留學,在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普爾科沃天文臺學習,師從蘇聯著名天文光學專家馬克蘇托夫院士,1960年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后繼續在長春光機所工作;1980年,調至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廠(現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工作;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受聘為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潘君驊院士曾任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光學學會理事,光學測試專業委員會主任、名譽主任。先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我國現代國防光學技術及光學工程開拓者和奠基人王大珩院士,曾評價他為最具有工程概念的光學專家。 潘君驊院士是我國光學測試儀器和光學制造技術的奠基人,非球面光學應用先驅。在光學領域孜孜以求七十余載,為我國光學事業貢獻了畢生心力。早在蘇聯留學期間,提出大望遠鏡二次凸面鏡檢驗方法,被蘇聯稱之為“潘氏法”,實際應用于蘇聯6米望遠鏡和我國60厘米望遠鏡及2.16米天文望遠鏡的副鏡檢驗。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工作期間,參與150工程電影經緯儀及大型光學器件的研制任務等,建立了中國大型靶場光學測試儀器的光學技術基礎。 1980年,調入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廠工作,擔任2.16米口徑光學望遠鏡研制項目技術總體組組長。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是我國自行研制、當時遠東地區口徑最大的光學望遠鏡,被譽為我國天文學界的“一座豐碑”。 與此同時,主持研制成功的216折軸分光儀,是中國首臺大型天文光譜儀。在蘇州大學工作期間,研制出資源三號正樣主光學系統,風云一號原理樣機主光學系統,紅外偵查衛星原理樣機主光學系統,高空大氣探測激光雷達接收望遠鏡,完成遠距離夜視觀察系統及能動拋光盤,提出泛卡塞格林系統,現代光學技術重點實驗室成為江蘇省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建設點,光學工程學科成為國內具有顯著特色的優勢學科,為蘇州大學光學工程學科發展及人才培養作出了卓越貢獻。2019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發布國際命名公報,確定將編號為216331命名為“潘君驊星”,并刊入《國際小行星歷表》,永載史冊,成為該天體的永久星名,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他的崇高敬意。 潘君驊院士曾說:“我這一生,都是在求知追光,認真做每一件工作,做到有始有終,希望能做好自己熱愛的事業。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這是我的榮幸。”他一生追光,自己也宛如一束光,照亮了在光學領域前行的后來者。他關愛后學,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宗旨,潛心立德樹人,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他年逾九旬依然精神矍鑠,以書信的形式和廣大師生交流,勉勵大家“青春寶貴,切莫虛度”,并通過開學第一課、讀書節、科普講座等形式,分享自己的求學求知之路,勉勵青少年心懷夢想、腳踏實地、奮力追光,追求科學夢想。 潘君驊院士的一生,是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科技報國、奉獻教育的一生。先生潛心科研、矢志創新的治學精神,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師者風范,愛黨愛國、甘當人梯的崇高品德,淡泊名利、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為世人永遠景仰,將始終感召我們砥礪前行。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審核編輯 黃宇
-
測試儀器
+關注
關注
0文章
435瀏覽量
33845 -
光學系統
+關注
關注
4文章
243瀏覽量
1829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