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 專題討論
6G在 5G 完全推廣之前就已經成了越來越受關注的話題,我們將通過未來幾期內容,深入探討一下與 6G相關的有趣話題。
今天我們先來聊一個酷炫的概念:通感一體化ISAC(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顧名思義,通感技術將無線感知(Wireless Sensing)和無線通信 (Wireless Communication)結合在一起,二者共享相同的頻率和硬件。說得通俗點,就是 6G 的目標不僅僅是速度上的提升,而是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體驗。在通感技術普及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相互連接,相互感知的!
通感一體化技術的發展
關于 6G 技術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在2023年6月日內瓦ITU-R 第22次WP5D會議上,通過的6G愿景框架建議書[3]也將通感一體化列為6G網絡支持的六大場景之一(圖1)。在最新的3GPP RAN全會上,也通過了關于通感一體化的信道模型研究立項(RP-234069)。從標準化、產業需求、技術演進等多個維度來看,通感一體化技術成為下一代無線網絡演進的一個重要方向。
我們可以看到,在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城市等領域,通感一體化將會率先得到應用。
為了進一步驗證通感一體化技術,IMT-2020推進組在2022年組織了針對外場的無人機感知技術實驗(圖4),工業界/學術界多家單位也搭建了針對實際物體的感知驗證環境(圖5)。
圖4,5IMT-2020組織的通感一體化外場技術實驗和基于實際物體的通感一體化實驗環境
驗證通感一體化技術性能的挑戰
基于實際物體的驗證環境(實驗室或者外場)對通感一體化的技術驗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通感一體化技術的性能指標。但是其驗證手段也存在許多挑戰:
測試環境設置復雜
尤其是在外場,測試環境容易受天氣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如果目標物體是無人機,則需要考慮無人機的軌跡規劃、電池電量以及政府的監管政策等問題。另外,在外場設置特定的干擾條件也是比較困難的。受網絡負載變化的影響,基本上無法很好地預測和控制干擾。
測試場景/用例有限
測試環境僅支持有限數量的目標物體。如果想驗證大規模目標物體情況下的感知性能,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另外,如何有序地安排多個目標也是難題之一。
難以標定感知參數
為了標定感知性能和調整感知算法,很多時候需要精確地獲取目標物體的信息,例如速度/距離/角度等。對于實際物體,由于測量誤差,很多時候很難精確地獲取這些信息,這也造成無法對感知性能進行客觀的衡量。
難以實現可重復和標準化的測試
對于基于實際物體的感知驗證,由于周圍環境的變化或者標定誤差等因素,基本上很難完全重現測試條件。這就造成了測試一致性的問題,對感知性能的定量/定性分析造成了影響。
很難自適應感知算法
在外場實驗中,感知算法嵌入在被測設備的軟件中,很難根據外場的感知結果對算法或者參數進行自適應的調整。
基于目標模擬器的實驗室通感一體化技術驗證方案
借鑒在汽車雷達測試領域多年的開發和應用經驗,羅德與施瓦茨創新地開發了基于目標模擬器的實驗室通感一體化技術驗證方案,如圖6所示。
圖6 基于目標模擬器的通感一體化實驗環境
在這個方案中,核心設備是目標模擬器AREG800A,它可以生成多個具有不同距離、大小、徑向速度和角方向的動態目標 ;模擬4米至大于1000米距離的動態目標,且瞬時帶寬不低于 1 GHz。AREG800不僅在基礎性能指標上可以滿足各種測試需求,其每組射頻前端(FE)可同時配置多達八個獨立的目標,并且可以通過增加前端數以實現更多目標的模擬。搭配不同的變頻器模塊,AREG800目標模擬器可以實現基于Sub-6G、毫米波甚至太赫茲頻段的通感一體化測試。
除此之外,通過增加矢量信號源以及信號與頻譜分析儀,此測試方案可以為通感一體化提供干擾疊加模擬與信號分析等驗證能力。根據測試指標的不同,實驗室測試環境可以在暗室或者在自由空間中搭建。圖7是在上述實驗環境下的測試用例示例。
圖7基于目標模擬器的通感一體化測試用例
基于目標模擬器的通感一體化實驗環境,可以大大加快相關的研發效率,并且保證研發質量,是通感一體化技術勢在必行的驗證手段。
羅德與施瓦茨從早期便密切參與 6G 技術的基礎研究活動。我們與全球的合作伙伴們攜手積極設計和優化測試解決方案,為 6G 研究的初期階段提供支持。
審核編輯:湯梓紅
-
無線網絡
+關注
關注
6文章
1435瀏覽量
65981 -
5G
+關注
關注
1355文章
48470瀏覽量
564681 -
6G
+關注
關注
7文章
459瀏覽量
41916 -
通感一體
+關注
關注
0文章
11瀏覽量
69
原文標題:【6G 專題討論】通感一體化技術驗證從外場測試到實驗室測試勢在必行
文章出處:【微信號:羅德與施瓦茨中國,微信公眾號:羅德與施瓦茨中國】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