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上天的RedCap,落地如何?
就在上月,工信部印發《關于推進5G輕量化(RedCap)技術演進和應用創新發展的通知》文件,圈內針對該技術的討論越來越多。對于下游客戶,政策出臺也堅定了更多客戶選擇RedCap的決心。
這段時間內,智次方?物聯網智庫也接連發文,給出了政策解讀,也對當前態勢及未來上量進行了宏觀層面的預估。
相比討論,整個行業的跟進更為迅速,甚至變化以周為單位計量。有相關廠商對智次方?物聯網智庫表示:“幾周前深圳西安還沒有相關測試場地,但10月下旬就都有了,行業變化很快。”
毋庸置疑,RedCap已經是當下AIoT圈內頂流明星,但在耀眼的光芒之下——
RedCap落地細節如何?哪些細分場景率先發力?上量規模是多少?是否會陷入“卷”價格的循環?通過與不同從業者交流,本文將站在模組芯片廠商視角,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短期面臨問題在哪?
5G RedCap,全稱為5G Reduced Capability。正如其名,該技術標準將在5G基礎上,進行“輕量化裁剪”,以適應萬千場景需求,同時,也擁有更低功耗、更小尺寸、更低成本優勢。
相比5G手機RF解決方案,RedCap應用特征包括:更窄帶寬、更少頻段、僅支持獨立5G網絡、無載波聚合、更低發射功率,其天線數也更少,在FDD頻段中為半雙工通信。在3GPP R17中,該組織給出的典型用例為可穿戴設備、工業無線傳感器、視頻監控。
關于如何理解RedCap,目前不少媒體往往從字面的“瘦身”、“減法”、“簡化”來形容該技術標準。
筆者認為,更精準理解可能是“面向需求,加以適配”。
不妨打個比方,原本“5G”是個“藤校畢業的職場精英”,有過多年大廠高管經歷。從編程到管團隊,再到業務戰略規劃能力樣樣精通,人脈還甚廣。此等高人固然厲害,但對于很多中小公司,這樣的大牛未必適合成為深度參與業務的合伙人,也不適合純做執行,于是乎,我們可以從時間維度裁剪對方勞動時間,再從崗位維度裁剪對方權責,以顧問或專家角色,提供公司服務。如此一來,其能力就能更高效更廣泛地被用起來,發揮真正的價值。RedCap正是一種針對5G NR進行適配場景的思路。
對于上述理解,華為無線產品線首席戰略官陳傳飛在此前接受媒體C114采訪時,也提到相似看法——
陳傳飛將RedCap稱為“健康瘦身版”5G,即:基于5G NR,面向目標市場把該保留的都保留了,諸如高可靠、低時延、切片、定位等,但是把功耗、復雜度和成本“減重”下來了。就好比一個人健康瘦身后,他的心臟負荷能力更強、精力更旺盛,能夠更好地投入戰斗、開拓新的戰場。
RedCap理念固然很好,目前對于其發展潛力的鼓吹不絕于耳,但目下,RedCap落地仍面臨一些實際問題。
首先就是網絡覆蓋。多位受訪人指出,短期來說,運營商網絡覆蓋是需求端最為關心的問題。
盡管工信部相關文件提及,加快主要城市實現5G RedCap連續覆蓋,且在2025年前在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實現5G RedCap規模覆蓋,但具體到落地時,由于網絡覆蓋與升級需要遵循一定規劃和節奏,不同地區的基站覆蓋次序各有不同,當然,基站適配、運營商支撐能力也會影響RedCap能力的發揮。
目前,很多客戶都在詢問——24年什么情況,何時到自己所在的區域?這也是模組及解決方案商始終縈繞頭頂的疑問。
價格同樣是左右RedCap發展節奏的核心因素。不止一位從業者提到,當前相關模組價格在200元區間,這對部分場景客戶具備吸引力,但相比Cat 4/Cat 1模組,RedCap對客戶吸引力仍還不夠。
針對該問題,最直接的解決路徑便是“上量”。待產業上下游打通,規模效應顯現,從芯片到模組,再到下游廠商緊密配合,構建出百萬乃至更大規模的成熟生態,RedCap芯片模組價格的下降成為可能。
一部分廠商認為,相關模組在2024年價格有可能壓到百元上下,還有從業者認為,RedCap落地發展足夠迅速,模組價格將與Cat 4產品形成競爭,行業或進入“內卷大潮”。到那時,頭部玩家吃大頭,后面都是陪跑者,在不久的將來,RedCap江湖或將陷入Cat 1的激烈價格戰境地。關于這點,本文將在最后進行討論。
除卻網絡覆蓋與價格,OpenCPU的環境與能力、軟件支持、存儲空間大小、移植難易度,同樣也是客戶比較關心的問題。
工業傳感及電力是關鍵落地方向
目前,圈內同樣希望達成共識的是——標桿在哪?如何樹立以及如何推動?換而言之,第一第二個落地場景在哪,將成為關鍵。對于該問題,各家廠商看法大致保持一致。
據海思巴龍在2023年中國5G發展大會期間披露的信息,他們認為,RedCap落地場景包括四個方面。
電力:配電自動化、新型負控、分布式能源調控、數據采集類應用;
工業互聯:DTU/工業網關、AR/VR/MR等、AGF;
車聯:T-box、車載后裝;
ToC:云筆電、MiFi、智能穿戴;
除了上述4個方面,海思巴龍也看好視聯等場景。
起量方面,海思巴龍認為2023年RedCap連接數將達50萬,2024年為500萬,2025年達到千萬級,至于億級里程碑將在2028年達成。
相比芯片廠商,模組廠商身位居于產業鏈條的中間位,判斷更為明確。
移遠通信、利爾達等模組廠商均認為——
第一個上量方向,是工業傳感器領域。
背后推動力源自于5G在工業覆蓋本身就更為成熟,具體應用集中在傳感/DTU/工控機/定位方面。據利爾達預估,上量規模在60萬上下。
當然,由于工業自帶的碎片化問題,后續仍將是RedCap芯片模組出貨重要方向,有機構預估,到2027年,該領域出貨量能到數百萬量級。
第二個上量方向更為關鍵:電力。
從過去5G發展就能看出,電力玩家們在推動5G鋪開時,就是先行者,此前驅動eMBB(增強移動寬帶)上量,電力便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于RedCap,該領域客戶也在急切等待中。電力推動RedCap上量另一大原因在于——該賽道玩家不算太多,在標準上容易達成共識,起量規模將比制造業大得多。至于起量規模,有業內人預估大約在每年數百萬級別。
RedCap的引入為電網的智能化、自動化和可靠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此前的行業會議中,中國聯通也預計在電力控制這個領域,RedCap滲透率能達到100%。在用電信息采集、精準負荷控制、遙信遙測、電網差動保護等場景,聯通均有實網驗證。未來在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整個全行業電力場景都可以用到RedCap技術實現智能電網應用。
相關政策似乎佐證了上述看法,比如11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等八部門正式印發《關于啟動第一批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的通知》,確定北京等 15 個城市為此次試點城市,將推廣新能源汽車、建設充換電基礎設施等。該政策涉及車輛為60萬輛,另將建設70多萬臺充電樁,7800座換電站,有從業者認為,這將帶來130萬RedCap市場空間。
從公開資料看,電力產業玩家對RedCap的興趣也頗高。
今年中旬,電力和自動化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國電南瑞官宣,公司基于5G輕量化(5G RedCap)技術,先后支撐國網浙江電力、國網山東電力,在杭州錢塘、濟南萊蕪完成電力負荷控制、配電自動化等業務無線承載測試。合作方包括中國移動、華為等機構。
2023年9月,中國電信江蘇南京分公司與南京南瑞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 RedCap 電力網關并試點部署,升級 5G切片技術,實現電力精準調度、障礙精確判斷、信息安全傳遞等目標,完成南京首個5G專網RedCap試點部署。
第三個RedCap起量方向,將是視頻監控。
據利爾達介紹,目前每年攝像頭增加數量在1億枚以上,其中4G滲透比例仍比較低,換而言之,這當中RedCap的機會同樣不小。值得補充的是,該領域大部分廠商目前仍傾向于觀望,一方面,家庭場景傳輸目前仍以Cat1和Wi-Fi為主,另一方面,非高清視頻傳輸依靠4G網絡上行速率也夠用,相比頭部視頻監控廠商,體量較小的廠商對RedCap興趣更大,或將帶來更多可能性。
除卻上述3個方向,很多廠商也認為RedCap在MiFi、筆電、車載車聯網、可穿戴設備方向上,將有較大增長空間。
等到上述大方向被吃透,芯片價格進一步下降,再往后,便是面向場景,推出更精簡的產品及更低價格的時候了。
新一輪價格戰???
前文提及,相當一部分受訪人認為,RedCap將陷入類似Cat.1此前出現過的價格戰漩渦。而在應用落地展望中,不少圈內人認為,RedCap的機會在于對Cat 4形成替代。但在交流中,也有從業者提出了不同看法。
業內人士表示,RedCap不會很快進入到“卷價格”的階段,畢竟技術的成熟穩定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只關注價格,將不利于RedCap的良性發展。對此,利爾達田志禹也認為,RedCap肯定不能用于單純替代4G物聯網模組,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挖掘5G特性的價值,這樣對于整個產業快速落地,才會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不妨回望Cat 1情況,目前,幾乎沒有一家廠商承認自己的Cat 1模組賺錢,其原因在于場景有限疊加出貨量有限,玩家們紛紛陷入價格戰的內卷境地。倘若用替代思路做RedCap,那模組價格必將壓縮,直至市場情況與Cat 1相差不多。
筆者認為,適度價格下調確實有助于RedCap更廣泛落地并探索更多價值,然而,一旦陷入純價格戰,企業競爭將陷入更激烈的境地,擠壓利潤,更多廠商不得不犧牲研發費用,以占領市場或驅逐友商。
換而言之,主打替代可能不利于廠商專注技術研發投入及國產芯片模組的技術優勢積累,同時,也不利于新場景的開拓與探索,對蜂窩模組產業造成損害。
對于該問題,解法同樣清晰:探尋RedCap獨有場景的價值與意義。
不妨以傳輸速率角度看,60-70MB速率就是Cat 4的主導場景,200-300MB的更低時延場景適合eMBB,在這中間的100MB速率場景才應該是RedCap的“舒適區”。在此情況下,探索新場景和需求才是整個產業大家更應專注的事情。
利爾達也在探索場景上有所發力,以賦能下游廠商。其所做工作,包括OpenCPU及OpenWRT等方面努力。利爾達希望在中間連接位置發揮更大價值,同時也希望芯片原廠、周邊器件廠商,能夠面向場景提供更小型化、精簡化的產品,進一步將尺寸和價格降下來。
綜上,我們勾勒出了RedCap上量的大致路線,即工業傳感——能源電力——視頻監控,此后隨著起量,RedCap芯片模組價格下降,為更多場景探索帶來可能,這當中,需要廠商注意的是——保持對新場景新需求的探索,尋找產品及解決方案的差異化優勢,避免不利于行業發展的價格“內卷”。
-
物聯網
+關注
關注
2909文章
44578瀏覽量
372880 -
AIoT
+關注
關注
8文章
1406瀏覽量
30654 -
RedCap
+關注
關注
0文章
264瀏覽量
181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