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關注我,記得點右上角菜單欄???鍵設為星標 我們談起德國,想到的就是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以及大眾、奔馳、西門子等等巨頭。 然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德國的工業實力有一半以上由中小企業貢獻,這些中小企業占到了總數的99%,它們被稱為“隱形冠軍”,人口只有八千萬的德國竟有2000多個隱形冠軍企業,這些公司許多業外人士根本聽都沒聽說過。 今天我們來看看德國工業的一個角落——隱秘而強大的德國傳感器產業,這也是眾多德國隱形冠軍的隱匿之處。 德國傳感器產業有多強? 沒有具體的數據,我們很難感知德國傳感器產業對世界的影響,以及其在全球所處的位置。 然而對于傳感器這個分散而零碎的市場,許多市場咨詢公司做的調查,也大都僅是觀察某一傳感器市場的狀況,而傳感器更多的是“小而美”、“小而強”的企業。 我們先來看看幾份榜單,具體看看各領域德國傳感器企業的實力。
▲2024全球十大傳感器品牌指數(來源:CNPP) 上圖是CNPP品牌數據研究給出的世界傳感器品牌指數排名數據,小編認為還是比較符合我們對全球傳感器品牌的認知,前10名中的博世、英飛凌、SICK西克都是德國企業。 此外,前10名單外的德國知名傳感器品牌有倍加福(Pepperl + Fuchs)、西門子等。該份榜單總體來說,呈現德國、美國、日本三國傳感器企業割據的局面,德國的傳感器實力是當之無愧的全球三強之一。 在知名半導體市場資訊機構Yole的2023年全球 MEMS 企業排行中,博世、英飛凌相繼入榜,其中博世更是以絕對優勢領先其他廠家,成為TOP1,多年蟬聯冠全球MEMS第一企業寶座。
▲Yoel全球MEMSTOP 30 品牌 全球工業自動化著名媒體plantautomation-technology在其平臺上發布的2019年全球TOP10工業傳感器品牌中,First Sensor、博世、西門子三家德國傳感器企業入榜。 ▲全球工業自動化媒體plantautomation-technology發布全球TOP10工業傳感器品牌 ? 著名市場調研機構ResearchAndMarkets發布的全球傳感器制造和供應商TOP 10 名單中,英飛凌、博世、西門子等德國傳感器企業再次入榜。 ▲ResearchAndMarkets全球傳感器制造和供應商TOP10 ? 可以看到,無論哪份榜單中,德國傳感器企業都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并且占據不少的市場份額。 ? 而這只是德國較大的傳感器企業的實力,德國傳感器企業更多的實力隱藏在了冰上之下。 ? 譬如上文中提到的First Sensor,是全球工業壓力傳感器的領導者之一,一直壟斷著我國石化儀表行業的壓力傳感器領域。然而First Sensor 在2020年被美國TE泰科電子收購,這引起了我國石化行業的恐慌。
類似First Sensor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小編再舉一個例子,工業里面常用的溫度傳感器,一般有兩種——Pt100和熱電偶,Pt100是一種以鉑金電阻制作的溫度傳感器,世界上能生產薄膜式鉑電阻核心部件的企業,不超過五指之數,而這其中德國就占了兩家——Heraeus賀利氏、Jumo久茂,這兩家企業是全球工業溫度傳感器細分領域的領軍企業,是隱形的冠軍。 值得一提的是,賀利氏的傳感器部門已被我國臺灣被動元件巨頭國巨收購。 ▲市場上售賣的薄膜鉑電阻 ? 市場上售賣的薄膜鉑電阻器件將“德國原產地”寫在顯眼的位置,顯然是利用消費者對德國制造的信心,而這顆薄膜鉑電阻很可能產自賀利氏或者久茂。 德國Sensitec公司是全球磁阻傳感器領先企業之一,其磁阻傳感器能夠在+270℃到-133℃的溫度范圍之內正常工作,遠超普通磁傳感器,2004年被用于火星探測車“勇氣號”和“機遇號”上面,用于感測機械臂或者輪子的位置。 除了以上提到的傳感器品牌和應用外,還有巴魯夫、倍加福、X-Fab、WIKA、E+H、VEGA、德森克、賽多利斯、大陸集團……等等數不盡的德國傳感器品牌。 這些德國傳感器被廣泛用于工業、消費電子等領域的方方面面,在不少方面都是該領域里數一數二的存在,是德國“隱形冠軍”的典型代表。 德國的傳感器產業為什么這么強? 不僅是傳感器產業,德國在工業制造業等實體產業上,都很強,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些德國傳感器企業呢? 1、家族傳承 制造業,尤其是傳感器這些高科技制造業,很少有科技進步帶來的技術大躍進,更多的是日積月累,不斷打磨技術,深挖壕溝,建立技術壁壘,形成領先市場的技術優勢。 要形成這種優勢,一年、兩年肯定不行的,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傳承與積累,德國的許多傳感器公司就是這樣的家族企業,靠著一代代傳承下去,發展起來。
上文提到的全球薄膜式鉑電阻核心部件廠家之一的Jumo久茂,就是這樣的一個家族企業。 1948年,JUMO GmbH & Co. KG由Moritz Kurt Juchheim先生在德國福爾達創建,Moritz Kurt Juchheim先生的父親就是做溫度計的,如今Jumo的實際經營者是Moritz Kurt Juchheim先生的孫子,公司建立至今70多年,從未上市,一直專注于溫度傳感器領域穩步發展,才達到今天的成就。 ▲Jumo久茂創始人Moritz Kurt Juchheim先生1952年在其辦公室中 ? 2、技術創新與持續投入 人類的科技是不斷進步的,像Jumo久茂這種70多年的企業,其經歷電氣革命到信息革命的變化,如今工業4.0又洶涌來襲,一成不變的技術注定要被淘汰,尤其是身處傳感器這類高科技領域。 Jumo剛開始只做“繞線式”鉑電阻的溫度傳感器,繞線式鉑電阻的優點是:準確、穩定性強,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全部純手工制作的傳感器,沒辦法大規模生產,并且材料成本也很高。 面對技術革命,Jumo并沒有止步不前,而是銳意改革,引入自動生產設備,檢測設備,建造潔凈車間,開始生產“薄膜式”鉑電阻。 由于“薄膜式”鉑電阻是把鉑金粉末噴涂到基板上,然后激光刻蝕,最后再檢測,并且生產過程是全自動的,這樣大大的提高了生產率,降低了成本。 正是這樣持續的技術創新,給了Jumo成為全球工業溫度傳感器領軍企業的底氣。 許多德國傳感器企業都有這種自我革新的精神。 ▲SICK創始人Erwin Sick先生 ? SICK是德國最大的獨立傳感器企業之一,創建于1946年——比Jumo還早兩年,早期由其創始人歐文·西克(Erwin Sick)博士經營,1988年Erwin Sick先生因心臟病突發逝世后,其遺孀Gisela Sick女士集成了公司,并發展至今。 ? 早期SICK以光電傳感器和自準直裝置起家,如今SICK生產磁性傳感器、光電保護裝置、視覺傳感器等器件,傳感器產品型號多達4萬5千種,涉及工廠自動化、物流自動化和過程自動化三大領域,成為德國最著名的傳感器企業之一,靠的也是這種傳承和自我革新的精神:SICK每年將營收的12%以上投入到研發端中。 3、國家的工業基礎 許多制造業內人士都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國家某些科技領域被卡脖子,其實并不是某領域不行,而是更上游的環節存在薄弱,從而環環相扣,影響了整個產業鏈。 譬如我們說華為的手機不行,做不了5g手機了,是華為不行嗎?不是,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不行,搞不了先進制程的芯片。而先進芯片的源頭是什么?就是光刻機、掩膜機等制造設備。
傳感器產業也是如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傳感器,但其實現今傳感器的許多技術突破,都有賴于基礎材料的發展,半導體技術的突破,從而帶來傳感器技術的革新,譬如MEMS技術,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對傳感器產業的影響無需贅述。 因為我國工業建設起步晚,基礎薄弱,傳感器產業很難得到我國其他工業領域的有力支撐,發展速度自然也慢些。 4、企業良性競爭 這或許是最難改變的地方,根源于文化的差異。 我們常說內卷,在中華文化圈里,似乎普遍存在過度競爭的情況,如日本、韓國等國家,其內卷化也比較嚴重。這就導致企業沒有一個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以至于越斗越狠,市場越做越辛苦。 相對來說,歐美國家這種現象就弱了許多。 打開德國很多公司的網站,你會發現,某個產品看起來好熟悉啊,好像在哪里見過。沒錯,就是其他公司的產品。他們經常互相“捧場”,我們家沒有這產品,但客戶需要,你們有,咱們就商量一下,互相賣一下。就算是競爭對手之間,也都差異化定位,避免惡性競爭。 在中國,很難想象四方光電、漢威科技或者高德紅外、睿創微納、大立科技之間,會在自己的產品序列里賣對方的產品吧。 5、市場 中國的國產傳感器市場難做,很多時候能聽到同業人員的抱怨。這里面既有某些國產傳感器自身品質問題,更多的是整個產業上下游的氛圍。 傳感器作為工業產品的一個關鍵部件,很多時候決定是否使用某個廠商的傳感器的,并不是傳感器本身或者產品制造商,而且產品的上游。工業觀察家林雪萍談到過這樣一個例子:
“海事裝備的老大挪威康士伯生產的傳感器,用在 美國Woodward的調速器,然后被德國MAN船用低速柴油發動機使用。”
德國MAN作為全球船用低速柴油發動機的龍頭,許多船廠生產船用低速柴油發動機都需要獲得該公司的授權許可,任何技術和部件都無更改的余地。因此,即使國內有相關的、合適的傳感器,也進入不了這條產業鏈中。 之前有德國傳感器銷售自言,在德國推銷傳感器相對容易許多,特別是老客戶,需求十分旺盛,因為在許多工業領域德國都是龍頭或者上游,不存在那么多條條框框,只要產品過硬,就很容易到來訂單。德國的銷售簡直是太幸福了! 德國傳感器產業的陰霾 雖然德國傳感器企業很強,無論是博世、SICK、英飛凌這樣的傳感器大企業,還是Jumo、巴魯夫、賀利氏這樣的隱形冠軍,德國傳感器企業都不缺。 但德國傳感器產業并非一片光明,因為世界各國的巨鱷們正對這些“小”公司虎視眈眈。 德國的傳感器隱形冠軍企業,技術含量高,細分領域市場地位重,而且體量相對來說較小,是許多跨國巨頭眼中的美餐。德國擁有大量這樣的“優質公司”,更成為許多企業兼并的對象。
我們前文提到了First Sensor這一德國工業傳感器巨頭,在2020年被美國TE泰科電子收購;Sensitec這家磁傳感器領先企業,在2021年被我國希磁科技收購;德國著名工業機器人企業庫卡(KUKA)被我國美的集團收購…… 據德國杜塞爾多夫一家研究公司DDW?Die Deutsche Wirtschaft的分析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美國擁有約1783家德國注冊企業,較第二位的法國(821家)多近1,000家。中國則排第10位,僅擁有267家德國公司,數目遠低于許多歐洲大國,也不及排名第六的日本(470家公司)。 ▲DDW公司分析數據:擁有最多德國公司的十大外資來源地(2020年) ? 一如二戰后美國瘋狂收割德國的工程師一樣,美國總是偏愛德國的技術,成為擁有最多德國公司的外資來源國家。 ? 而中國僅擁有274家德國企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的集團收購的著名工業機器人企業——庫卡(KUKA)。 ? 想要擁有德國企業的技術,是許多國家的公司收購德企的主要原因。 外資收購德國企業數量最多的行業出現在機械工程行業,共有1150家企業受到外國資本控制。排名前10的行業分別是:
機械工程:1150 家
電氣工程:851家
化工工業:701家
咨詢/IT:681家
消費品:661家
建筑/鋼:550家
汽車行業:430家
媒體行業:428家
美食/旅游:390家
房地產:388家
不愧于德國工業大國的聲名,而這也讓德國傳感器等制造業處于外國資本的陰霾之下——體量弱小的企業很難對抗得了資本的力量,最終成為外國資本口中的美食,德國技術外流不可避免。 結語 德國擁有眾多傳感器隱形冠軍企業,靠的不僅是企業本身一代代的傳承與堅守,對技術的追求和持續的投入,更有良好的市場競爭格局,這樣,這些“小而美”的企業才能一直保持專注,成為某個領域的王者。 審核編輯 黃宇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0文章
51035瀏覽量
75308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