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鋰電市場“低迷”開局。
自2023年開年以來,碳酸鋰價格下跌造成的負反饋效應對產業鏈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行業相關企業投資“腳步”放緩,業內終止的募投項目呈現遞增趨勢。
01 項目終止,企業退出
從募投終止的項目來看,產業鏈中上游表現更為明顯。
鋰礦方面,天齊鋰業、中礦資源、協鑫能科紛紛宣布收購項目終止。
天齊鋰業終止收購澳大利亞礦企Essential MetalsLimited的計劃;協鑫能科與Zim-Thai Tantalum津巴布解除鋰礦資源開發合作協議;中礦資源擬取得蒙古國URT鋰礦項目51%權益的計劃終止。
材料方面,新宙邦、寒銳鈷業、云天化等企業也放緩了擴產步伐。
新宙邦終止建設總投資約12億元的珠海新宙邦電子化學品項目;寒銳鈷業宣布終止“6萬金屬噸鎳高壓浸出項目”和“26000噸/年三元前驅體項目”;云天化年底宣布50億元磷酸鐵鋰定增項目終止。
與募投項目接連終止同步發生的是,部分不具備市場競爭力的企業也因行業供給風向的轉變毅然“斷尾”,放棄鋰電市場。
電池企業中,松下蓄電池(沈陽)工廠宣布全面停止生產,進入解散清算程序并不再開展任何經營活動;厚能股份宣布,因生產成本較高不適應市場需求,決定停止鋰電池生產。
跨界企業中,明冠新材稱公司徹底剝離鋰電正極材料業務;珈偉新能表示不再將鋰電池生產作為未來發展方向。
此外,松發股份公告終止購買安徽利維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股權;萬里股份宣布終止收購特瑞電池48.15%股權;日播時尚、*ST園城也公告宣布終止跨界鋰電的計劃。
不過一年的時間,一度炙手可熱的鋰電池項目已經變成了“燙手的山芋”。
02 產能過剩危機蔓延
追溯至供給端,產能過剩危機出現。
目前,動力/儲能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鋰電隔膜等細分產業鏈中,產能規劃都遠遠超過了2025年市場需求的預測上限。
據統計,到2025年三元材料的名義年產能將達到307萬噸,磷酸鐵鋰產能就將達575萬噸,電解液產能將達600萬噸。
供需失衡下,電池產品及一系列原材料價格同步出現下滑。
據高盛預測,2025年動力電池將會降至每千瓦時99美元,這一價格降幅較2022年高達40%,屆時必然帶來新一輪的淘汰潮。
與此同時,為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相關企業不斷加速垂直一體化進程。
預計隨著上下游環節的相互延伸,鋰電產業鏈幾乎所有環節都將陸續上演殘酷的“淘汰賽”,部分企業放緩投資步伐甚至懸崖勒馬退出鋰電市場則是適時規避風險的選擇。
不過也有樂觀的觀點指出,當前產業鏈出現的產能過剩主要還是結構性過剩,真正高性能高質量的產品仍舊很大的市場空間。
行業機構研報也表示,鋰電行業將在2024年春季復蘇,預估本輪下行周期的終點將在2-3年后出現。
審核編輯:劉清
-
鋰電池
+關注
關注
260文章
8144瀏覽量
170740 -
碳酸鋰
+關注
關注
1文章
155瀏覽量
10320 -
電解液
+關注
關注
10文章
849瀏覽量
23156 -
儲能電池
+關注
關注
1文章
480瀏覽量
18256
原文標題:7大項目終止,8家企業放棄鋰電!
文章出處:【微信號:dcgyw2018,微信公眾號:電池工業網】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