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與現實錯位
最新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累計進口集成電路4795億顆,較2022年下降10.8%;進口金額3494億美元,同比下降15.4%。這個悲觀的數據引發眾多議論,甚至有人據此認為中國市場地位下降,但市場真實情況并非如此。2023年中國芯片進口下滑,有市場因素也有很多非市場因素,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終端疲軟,需求不振。2023年市場需求疲軟,尤其PC端下滑嚴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大陸PC產量從2022年4.34億臺下降到3.56億臺,降幅高達約18%。手機也有小幅下滑,2023年中國手機總產量從2022年15.6億部下降到15.3億部,降幅約為2%。但是在10月份華為手機發布之后,市場明顯反彈。而且中國市場層次豐富,在手機和PC表現不佳的情況下,消費芯片、汽車芯片和工業芯片增長強勢,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手機與PC的損失。
二,美國對高端芯片尤其人工智能芯片的限制,造成中國進口高價值芯片受限。如英偉達H800和A800先進工藝芯片,以及其他公司的先進人工智能芯片中國企業都無法進口。最新、最先進的芯片往往是市場中價值最高的產品,此類芯片單價很高,國內需求量大,受限后對進口數據造成一定影響。
三,2022年庫存嚴重,擠壓了2023年的進口。之前由于產能緊缺,2022年企業大量囤積芯片。行情轉換之后,這些芯片成為庫存,在2023年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很多企業依然在努力消化庫存,造成進口減少。直到2023年三季度,整個行業才迎來去庫存拐點。
四,國內成熟工藝芯片自產率提高,形成了一定數量的國產替代,減少了部分進口。從國內代工來看,中芯和華虹在擴產的情況下,產能利用率繼續保持在盈利點之上,說明本土芯片制造盡管有所下滑,但保持穩健。尤其華虹在汽車電子方面取得很大進展,實現了相當數量的國產替代。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產替代多數發生在成熟領域,高端芯片還沒有重大突破。由于產能供過于求,國產替代市場量價齊跌。加之國內低端領域競爭激烈,內卷嚴重,例如國內做MCU的公司已經超過400家。最終導致產品單價不高,國產替代和國產化率的快速進步無法等價反映在市場數據。所以國產替代對進口數據下滑有一定影響,但并非主要原因。
五,市場需求下降是全球性的,并非中國市場獨自下跌。根據Gartner公司初步數據,2023年全球半導體收入總額為5330億美元,較2022年下降11.1%。這個下跌數據與中國進口下跌基本吻合。僅以中國進口金額計算中國市場占全球市場份額,2023年中國市場的全球占比為65.6%。一方面說明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的超然地位不可動搖,另
一方面說明,需求下滑是全球性的,而非中國一家下滑。
總 結由于經濟下行和去中化,芯片進口數據確實出現下滑。但宏觀數據遠遠滯后于產業現實,與數據截然相反的是目前半導體市場已經明顯回暖。很多企業庫存見底,整個行業開始加大采購。用一個細節來佐證市場回暖,去年年底,不少芯片企業取消年終獎,而今年很多芯片公司恢復了年終獎。
需要強調的是,2024年芯片國際采購增加并不意味著國產替代下降,中國芯片依然會保持穩步增長的勢頭。從代工角度來看國產替代,預計2024年國內代工巨頭在產能大幅擴大的基礎上,產能利用率將維持2023年的水平,說明出貨總量保持增長。展望2024年,芯謀研究預測,中國大陸芯片銷售收入將增長12%。從中國應用市場看,2024年中國各應用市場營收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以上種種跡象說明中國半導體市場市場依然具有強大吸引力,依然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依靠本土市場豐富的終端需求和不斷涌現的市場活力,中國半導體市場的體量足以支撐中國半導體高質量發展。
審核編輯:黃飛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5文章
50714瀏覽量
423138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286瀏覽量
21807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183瀏覽量
238247
原文標題:進口數據悲觀,中國半導體市場還好嗎?
文章出處:【微信號:icwise,微信公眾號:芯謀研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