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40億元到1286億元——這是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大數據技術標準推進委員會針對中國數據庫行業給出的一份預測報告。
報告指出,未來五年,中國數據庫行業將從百億級市場跨越成為千億級市場。
最近兩年,中國的數據庫行業似乎也在迎來一輪新熱潮,而這種熱潮是伴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和AI等多種技術共同出現的。
在企業數字化加速到來的同時,企業對于各類數據分析的需求也被越發放到臺前。
種種變革之下,數據庫行業是否將迎來新的發展?
數據庫發展出現新趨勢
如果將整個軟件產業體系比喻成一棵參天大樹,數據庫則處于其中最核心的基礎部分,支撐著大部分的軟件生態,進而使整個數字中國各行各業核心業務系統的正常運轉。
數據庫以其技術門檻之高、研發周期之長、工程要求之高而被譽為“基礎軟件皇冠上的明珠”。
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內市場幾乎被海外數據庫廠商所壟斷。數據顯示,微軟、亞馬遜、Oracle三家占據全球數據庫市場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額。
數據庫更是被列為國家35項“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之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的要求不斷提高,國產數據庫市場也在逐漸崛起。在這個領域里,國內企業不斷加強自主研發能力,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據庫產品。
無論是傳統數據庫廠商、云數據庫廠商,還是新興勢力,都在不遺余力地打造各種類型的數據庫,各種產品在不同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中國數據庫雖然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但面向更大規模、更復雜應用場景需求,達到好用的技術水平,實現可復制、可推廣國產數據庫,還面臨著大量的技術攻關、產業生態優化、應用協同等方面的難題。
換句話說,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局面還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技術浪潮正在推動中國數據庫市場快速變化。在2023年度十大科技名詞中,大模型位居榜首,數據要素也名列前三。
首先是火熱了一年的大模型。
今年以來,AI Agent和AIGC等技術都是上層應用賽道里的關鍵詞,而底層技術的變革總是要來得相對慢一些。在數據庫行業,一個可預見性的趨勢是AI+BI+DI。
事實上,這種趨勢并非出現在大模型時代,在更早之前它就是數據庫行業里的一個暢想。但由于技術不夠成熟,導致這種暢想并未實現。
具體而言,在AI、BI與DI三者的結合中,AI的這部分能力由大模型廠商來提供相應的能力;數據庫廠商提供的能力則在底層的數據處理分析上。
其中,DI相當于一個接受數據加工請求的平臺;BI則是將這些數據分析結果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只是在大模型時代,AI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戶意圖,再基于底層強大的數據計算加工能力,即可實現更加絲滑、低成本的數據分析體驗,將底層數據庫的加工和分析結果在BI上呈現出來。
實際上,這種模式的落地不僅是站在AI大模型新時代的風口之下,也更是在市場的期盼之下。
正是在AI+BI+DI模式的驅動下,數據庫行業將更加重視公有云模式。一方面是考慮到成本因素,另一方面則是數據使用模式的靈活度。
在全球數據庫市場中,云數據庫的市場份額近兩年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不僅如此,近兩年的云數據庫占比已經超過本地部署的數據庫。
大模型時代,在數據庫領域,公有云模式將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其次,在2023年度的科技關鍵詞中,數據要素也將在數據庫行業發揮更重要的角色。
在國家數據局發布“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推動滿足資產確認條件的數據資源,計入資產負債表無形資產或存貨,推動數據資產化。
而相關部門發布的規定也將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
隨著2024年數據資產的入表,將催化數據庫行業走向新的發展高度。
未來,企業會越來越重視數據層面、資產層面的建設。過去粗放式的數據使用模式,在外部更強的監管要求下,也會朝著精細化的模式進行升級。相對應的,數據建設和治理在企業內部會變得更加合理。
更具體地來看,數據資產在企業內部相當于一個“底座”的作用。
在整個數據共享機制的構建中,一個最常見的問題是數據孤島的存在。由于企業內部為了解決多個問題所構建的多個技術棧,而在不同組件下產生的數據割裂現象。
對此,湖倉一體架構在解決數據割裂問題方面成為新的解決方案。數據湖的能力可以將用戶的數據底座統一起來,從而達到數據共享的效果。
而在湖倉一體技術架構基礎上,數據也可以以各種格式存在于數據湖里,通過湖倉一體的分析來支撐企業對于數據使用的不同訴求,進而更有質量地構建自身的數據資產。
從各類做湖倉一體的數據庫廠商來看,各家技術路線各不同,有些選擇自研,有些則基于開源,而有些是自身云平臺的產品組合,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降低數據在不同平臺間的流動。
數據庫***在路上
從2000年前后,我國開始陸續出現商業數據庫廠商,其主要代表有達夢數據、人大金倉、神舟通用、通用數據等。近年來,國內互聯網、通信科技巨頭阿里、騰訊、華為等公司也紛紛加速布局數據庫產業,借助云計算優勢進行相關數據庫服務的研發。
目前中國數據庫市場總體規模在全球數據庫市場占比較低,但數據庫廠商數量顯著多于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根據中金企信統計數據,2022年6月,中國數據庫廠商已超過200家。
大量中國數據庫廠商的出現,為挑戰傳統數據庫巨頭帶來了更多可能。
在Gartner 2023年數據庫魔力象限報告中,阿里云的PolarDB成為唯一進入領導者象限的中國數據庫。
同時,被榮譽提及的十家數據庫廠商中,也有四家來自中國,分別是:OceanBase、PingCAP、華為云、騰訊云。
但也需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國產數據庫發展還比較緩慢,從實際應用來看,僅在黨政軍領域應用較多,而在其他領域應用較少。
據智研咨詢發布的《中國數據庫行業市場調研分析及發展規模預測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22年我國數據庫規模國產化率達21.3%。
換句話說,國產數據庫想要實現真正的領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從數據庫的發展可以看到,這一行業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例如Oracle從1978年開始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才發展成如今的規模。
其次,做數據庫一定要有一個完整生態,例如自從x86替換小型機,DB2的市場份額逐漸下降以及軟硬件分離的趨勢,導致Intel、微軟的操作系統得以普遍應用,在此生態下才有Oracle、MySQL發展壯大的機會。
不過,近年來國家積極推動國產數據庫的發展,監管部門陸續發布多個文件,明確提出“提高新技術應用和自主可控能力”“加大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彈性供給”等要求。
尤其在2022年9月底,國務院國資委下發了重要的《國資發79號文件》,文件中明確指出,自2023年1月起,每季度末向國資委報送***系統替換進度。
最終要求2027年底前,實現所有中央企業的信息化系統安全可靠的***替代。
一系列的政策出臺都在推動著國產數據庫從應用到生態的全面建設。同時,國內數據庫行業在各種新趨勢和新技術的加持下,也將進一步加速行業發展和規范。
積于跬步,方能行至千里。中國數據庫還要經歷漫長打磨的過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大潮中,這條漫漫長路顯然才剛剛開始。
【關于科技云報道】
專注于原創的企業級內容行家——科技云報道。成立于2015年,是前沿企業級IT領域Top10媒體。獲工信部權威認可,可信云、全球云計算大會官方指定傳播媒體之一。深入原創報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
審核編輯 黃宇
-
云計算
+關注
關注
39文章
7774瀏覽量
137351 -
數據庫
+關注
關注
7文章
3794瀏覽量
6436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