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超微(Super Micro Computer)CEO梁見后近日在彭博社專訪中表示,該公司充分利用AI潮流實現高速增長,卻也遭遇了AI芯片供應短缺的困擾。
這家坐落于加州圣何塞的企業專注于研發和制造高效能服務器——其中基于英偉達(NVIDIA)架構的服務器產品備受行業矚目。梁見后在訪談中指出,若能破解產能瓶頸,公司的營收有望增長至25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800億元);然而由于 AI 芯片的供給不足,已對公司的長期發展計劃構成挑戰。
據多家華爾街投行預測,超微未來一年的營收有望增長一倍以上,預計截至今年6月30日結束的財年營收達145億美元左右。
研究機構IT之家顯示,截至記者發稿前夕,超微電腦的股價攀升至每股449.32美元,較年初上漲了高達517.87美元,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181.42%。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服務器
+關注
關注
12文章
9234瀏覽量
85643 -
英偉達
+關注
關注
22文章
3796瀏覽量
91324 -
AI芯片
+關注
關注
17文章
1893瀏覽量
35099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浪潮信息AI存儲性能測試的領先之道
MLCommons,一個致力于推動全球 AI系統發展的頂級工程聯盟,匯聚了包括谷歌、斯坦福大學在內的眾多頂尖企業和研究機構。作為該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浪潮信息自2020年起便積極參與其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4章-AI與生命科學讀后感
的深入發展。
3. 挑戰與機遇并存
盡管AI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倫理道德等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解決。同時,如何更好地將
發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術支撐學習心得
,推動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總結
通過閱讀《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第二章,我對AI for Science的技術支撐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我深刻認識到
發表于 10-14 09:16
名單公布!【書籍評測活動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
、污染治理、碳減排三個方面介紹了人工智能為環境科學引入的新價值和新機遇。
第8章探討了AI for Science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對“平臺科研”模式進行了展望。
發表于 09-09 13:54
新火種AI OpenAI的CEO又有新動作?這次他成立了AI健康公司
Global的CEO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在《時代》雜志上聯合發表文章,正式宣布了Thrive AI Health公司的成立。這一聲明標志著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邁入了一個
微鏈道愛與浪潮信息合作,AI視覺技術邁入全新階段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產業升級的關鍵力量。近日,一場關于AI視覺技術的深度合作在北京悄然展開,北京微鏈道愛科技有限
后摩智能引領AI芯片革命,推出邊端大模型AI芯片M30
在人工智能(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AI大模型的部署需求正迅速從云端向端側和邊緣側設備遷移。這一轉變對AI芯片的性能、功耗和響應速度提出了
CNBC對話納微半導體CEO Gene Sheridan
在AI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下,數據中心對電源功率的需求正呈指數級增長。納微半導體CEO Gene
香港應科院與蘇州國芯聯合組建新型AI芯片實驗室,推動AI芯片行業發展
在AI時代,RISC-V架構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據硅谷芯片專家Jim Keller所言,“RISC-V的潛力巨大,未來AI軟件應用將呈現前所
risc-v多核芯片在AI方面的應用
RISC-V多核芯片在AI方面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其低功耗、低成本、靈活可擴展以及能夠更好地適應AI算法的不同需求等特點上。
首先,RISC-V適合用于高效設計實現,其內核面積更小,功耗更低,使得它能
發表于 04-28 09:20
荷蘭AI芯片設計公司Axelera計劃推出新型汽車芯粒AI架構
荷蘭邊緣人工智能(AI)芯片設計領域的領軍企業Axelera AI Solutions正在積極開發一款新型的汽車芯粒(chiplet)內存計算AI架構。該計劃不僅將重新定義
生成式 AI (3/4):如何緩解人才短缺,促進芯片設計多元化?
的錯誤及其對芯片/系統設計的影響(第二篇)。本文是第三篇文章,聚焦點是:“生成式AI能否緩解人才短缺,促進多元化的芯片設計”?討論主持人強調,電子設計開發亟需更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