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末期,消費類產(chǎn)品包括照明、加熱、電話和電報等一些簡單的電路。但是無線電的發(fā)明和對于能夠整流和放大信號的電器元件的需求推動了真空管的發(fā)明。
真空管是以如無線電、電視、通訊設備的產(chǎn)品和早期計算機的形式出現(xiàn)的。它們的使用持續(xù)到20世紀60年代晚期,半導體器件的出現(xiàn)迎來了電子學的新時代。在單個集成電路(IC)芯片上包含一個復雜的晶體管陣列和其他元件,使可靠性得到了改善,并使功耗、尺寸和質(zhì)量降低,也使得今天的先進電子產(chǎn)品成為可能。
集成電路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真空管到集成電路的發(fā)展過程經(jīng)歷了多個階段,涉及了從電子管時代到集成電路時代的技術飛躍。以下是真空管發(fā)展成集成電路的主要階段:
真空管時代(早期至1950s):早期計算機和電子設備使用真空管作為主要的電子元件。真空管是一種通過調(diào)控電子在真空中的流動來放大電信號的設備。真空管的使用在20世紀前半葉十分普遍,但它們存在著體積大、功耗高、壽命短、易損壞等問題。
晶體管的發(fā)明(1947年):晶體管的發(fā)明標志著電子管時代向半導體時代的過渡。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約瑟夫·魯茨和約翰·巴丁發(fā)明了第一只晶體管。晶體管相比真空管具有更小的體積、更低的功耗和更長的壽命,促使半導體技術開始成為電子器件的主流。
集成電路的概念(1950s-1960s):1958年,杰克·基爾比(Jack Kilby)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獨立提出了集成電路的概念?;鶢柋仍?a href="http://www.1cnz.cn/tags/德州儀器/" target="_blank">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制造了第一個實際的集成電路,它包含了幾個晶體管和其他元件。
小規(guī)模集成(SSI)和中規(guī)模集成(MSI)(1960s):1960年代,集成電路技術開始商業(yè)化,進入了小規(guī)模集成(SSI)和中規(guī)模集成(MSI)時代。SSI和MSI集成了數(shù)十到數(shù)百個晶體管,用于制造邏輯門和簡單的數(shù)字電路。
大規(guī)模集成(LSI)和微處理器的崛起(1970s):1970年代初,大規(guī)模集成(LSI)技術的引入使得芯片上可以容納數(shù)千個晶體管。1971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處理器Intel 4004,標志著微處理器時代的開始。
超大規(guī)模集成(VLSI)時代(1980s):1980年代,超大規(guī)模集成(VLSI)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芯片上的晶體管數(shù)量進一步增加,達到數(shù)百萬個。這一時期,計算機芯片的性能迅速提高,個人計算機開始普及。
深亞微米和三維集成電路(1990s-至今):1990年代,進入深亞微米時代,制程技術進一步縮小,芯片的性能和集成度得到了提升。21世紀初,三維集成電路技術的引入使得芯片在垂直方向上堆疊多個功能層,進一步提高了集成度和性能。
整個發(fā)展過程反映了電子技術從真空管到集成電路的演變,推動了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半導體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使得電子設備變得更小、更強大,也促進了現(xiàn)代社會的數(shù)字化轉型。
要理解集成電路,可以從很多角度開始,比如制程技術/應用領域/性能指標/封裝等,這里從最基本的原子結構開始談。
1 原子結構
所有的物質(zhì),無論固體、液體還是氣體,都是由周期表中至今發(fā)現(xiàn)的109種元素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的。在這些元素中,有91種元素是天然存在的,其余的元素不是人工制造的就是其他元素的副產(chǎn)物。元素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稱為原子的粒子。每種元素的原子結構是不同的,決定了該元素的性質(zhì)。
材料可以根據(jù)在它上面施加電壓時導電情況的不同進行分類。絕緣體,顧名思義并不導電,而導體可以使很大的電流流過,流過的電量取決于所施加的電壓和材料的導電性能。半導體的性能介于導體與絕緣體之間,可以使有限的電流流過,電流的大小取決于原子結構、材料的純度和溫度。
原子是由高度密集的質(zhì)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以及圍繞它在一定軌道(或能級)上旋轉的荷負電的電子組成的,這種結構首先是由Neils Bohr于1913年提出的,并隨后得到大量的實驗證據(jù)支持。質(zhì)子荷正電,而中子不帶電,即保持電中性。每個原子具有同樣數(shù)量的質(zhì)子(+)和電子(-),而中子的數(shù)目可以改變。
周期表中的每個元素都有一個原子序數(shù),它等于質(zhì)子的數(shù)目,因而也等于在其原子內(nèi)所含有的電子數(shù)目。原子序數(shù)標于每個元素的上部。
圖1 原子結構模型:原子由質(zhì)子和中子以及電子三部分組成,質(zhì)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電子繞原子核運行。
一個原子的實際質(zhì)量是極小的,這使得對其的研究變得非常困難。因此,人們專門規(guī)定了一種質(zhì)量單位表示原子的質(zhì)量,它可以表明某種原子相對于另一種原子的質(zhì)量。這種質(zhì)量單位是根據(jù)原子最密集部分,即原子核內(nèi)質(zhì)子與中子數(shù)的和而規(guī)定的。
荷正電的質(zhì)子對荷負電的電子施加了一個向心力,這個力由在原子核周圍的軌道里自旋的電子產(chǎn)生的向外的離心力所平衡。這樣,兩個相反的力為原子提供了平衡的結構。一個給定的軌道或殼層所能容納的最大電子數(shù)遵循2n2規(guī)律,式中“n”為殼層數(shù)。
如果一個給定的殼層的電子數(shù)超過了由2n2規(guī)律給出的最大數(shù),則多出的電子將被迫進入下一個較高的殼層。如果一個原子外面的殼層按照2n2規(guī)律被電子全部填滿或在殼層里有8個電子,則它在化學上是穩(wěn)定的。在外殼層里的電子被稱為價電子,如果它的數(shù)量小于8,該原子或是通過失去得到電子或是與其他原子共享電子而具有與其他原子交互作用的趨勢。
在周期表中帶有同樣數(shù)量價電子的元素具有類似的性質(zhì)并放置在同一族。例如IA族的原子在它的外殼層有1個電子,而ⅡA族元素在外殼層有2個電子等。周期表左側的元素傾向于失去價電子給其他原子,這樣變成正電性的。周期表右側的元素傾向于得到其他原子的電子而變成負電性的。
圖2 前四個原理能級的軌道和電子容量
當原子彼此靠近時,它們之間發(fā)生交互作用的類型主要取決于原子本身的性質(zhì)。這種交互作用形成所謂化學鍵,化學鍵可以分成離子鍵、共價鍵、分子鍵、氫鍵或金屬鍵。
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原子共享彼此的價電子時形成了共價鍵。如果外殼層只被電子部分填滿,則該原子會受到其他缺少電子的原子吸引,所以共享彼此的價電子可以導致一個更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作為一個例子,兩個氯原子將吸引并共享各自的單個電子,形成在每個殼層具有8個電子的穩(wěn)定的共價鍵。
2 真空管
現(xiàn)代電子學可將其根源追溯到稱作電子管的第一種電子器件。盡管今天固態(tài)器件(幾乎)已經(jīng)完全代替了真空管,就其用途來說其基本原理仍變化不大。經(jīng)歷了40多年,直到20世紀60年代晚期,消費類電子產(chǎn)品的最重要部件仍然是電子管。
真空管問世于1883年Edison(愛迪生)發(fā)明白熾燈的時候,為了改進燈泡中紅熱的燈絲過早燒壞的問題,他做了很多試驗,其中一項就是將一個金屬板密封在燈泡中,將金屬板與電池和電流表相連。
Edison觀察到,當燈絲變熱且金屬板接在電池的正極時,電流表指示了在燈絲與金屬板之間的間隙有電流通過真空流過。當金屬板接在電池的負極時,電流停止流動。盡管這個現(xiàn)象很有意義,但它并沒有改善Edison燈泡的壽命,因此他失去了對這種試驗的興趣,轉向證明更能成功改進燈泡的其他的研究上。
此后二十多年,Edison真空管試驗一直受到科學界的關注。在1903年,收音機已經(jīng)開始使用,英格蘭的J.A.Fleming發(fā)現(xiàn)他需要某種東西把交流的無線電信號整流成耳機工作所需要的直流信號。他把Edison的真空管與接收天線連在一起,真空管像一個二極管那樣工作。當信號電壓在一個方向上增加時,它使得金屬板成為正極,而且信號能夠通過;當信號電壓在交流周波的另一個方向增加時,會在金屬板上施加負電,則信號停止。
真空管,也叫做電子管,要有一個電子的來源才能進行工作。在Edison最初的電子管里,電子的來源是燈絲,稱作陰極。在加熱到紅熱時,燈絲發(fā)射出的電子朝著帶正電的金屬板進入真空,金屬板稱作陽極。把陰極加熱從而使電子激活的作用被稱作熱離子效應。其他的電子管使用高電壓把電子從冷陰極拉出。
圖3 真空二極管
把光能施加到光敏陰極時也會出現(xiàn)電子的發(fā)射。使用這種效應的真空管被稱為光電真空管。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從陰極去除電子,但熱離子真空管是使用最廣的。陰極或是通過內(nèi)在的電阻加熱或是使用一個分離的電源加熱。真空管是由一個帶有電極引線的玻璃或金屬泡組成,而電極引線通過玻璃引出并與模鑄在一個塑料管座內(nèi)的金屬管腳相連接。
當電子管含有兩個電極(陽極和陰極)時,這種電路被稱作二極管。在1906年,美國發(fā)明家Lee DeForest在陰極和陽極之間加入了一個柵極(一個精細的金屬絲網(wǎng))。第三個電極的加入使電子管的用途擴展到其他的電子學功能。柵極提供了一種控制電子從陰極到金屬板(陽極)流動的方法,盡管柵極帶的正電荷或者負電荷不多,但由于靠近陰極會對電子從陰極流向陽極產(chǎn)生巨大影響。
圖4 柵極控制電子向三極管極板的流動
編織稀疏的柵極可以使大部分電子通過并落在荷正電更強的陽極上。當柵極帶負 電時,它排斥來自陰極的電子,使電流的流動停止。
因此,在三電極(即陰極、陽極、柵極)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一個真空管整流 和放大微弱的無線電信號。三個電極的真空管被稱作三極管,更多的電極,例如抑制柵極和簾柵極也可以密封在電子管中,可以擴大電子管的功能。
真空管盡管廣泛用于工業(yè)已有半個多世紀,但是有很多缺點,包括它們體積大、產(chǎn)生的熱量大、容易燒壞而需要頻繁地更換。固態(tài)器件的進展消除了真空管 的缺點,真空管開始從許多電子產(chǎn)品的使用中退出。
3 半導體理論
半導體材料具有完全不同于金屬的物理特性。金屬可以在所有溫度下導電,而半導體在某些溫度下導電較好,而在另外一些溫度下導電不好。半導體是共價的固體,也就是說,原子本身形成了共價鍵。最重要的半導體元素是周期表IVA族的硅和鍺。如果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形成共價鍵也可以形成半導體化合物,例如鎵(IIIA族)和砷(VA族)可以結合形成砷化鎵。
在IC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典型半導體材料如下,元素半導體:硅;鍺;硒。半導體化合物:砷化傢(GaAs);磷砷化傢(GaAsP);磷化錮(InP)。
鍺是用來制造第一個晶體管和固態(tài)器件的元素半導體。但由于它難以加工和器件性能有限的缺點,目前使用較少。另一種元素半導體是硅,有90%左右的芯片是用它制造的。硅的廣泛使用與其在自然界中資源豐富而且在高溫下仍能保持良好的電性能有關。此外,硅的氧化物(SiO2)具有很多適于IC制造的理想性能。
砷化鎵屬于化合物半導體。它的某些性能,例如較高的工作頻率(比硅高2?3倍以上)、低的熱耗散、耐輻照以及相鄰元件之間漏電最少,使得砷化鎵成為一種重要的高性能用途的半導體。它的缺點是晶錠生長和IC制造困難。
一種沒有受到雜質(zhì)污染的元素半導體或化合物半導體被稱作本征半導體。在絕對零度溫度下,本征半導體形成了穩(wěn)定的共價鍵,它們的價電子殼層被電子完全填滿,這些共價鍵非常強,所以每個電子都被共用它們的原子強烈地束縛住。這樣,沒有剩余的自由電子,也不可以導電。當溫度升高到較高溫度時,價帶往往受到破壞,釋放出電子。這些自由電子的行為與金屬的自由電子類似,因此,在有外加電場時可以導電。
如果一種雜質(zhì)例如磷或硼被引入到一種本征半導體的晶體結構內(nèi),隨著使用的雜質(zhì)類型不同,半導體的化學態(tài)將變成具有過剩電子或缺乏電子的半導體。把少量雜質(zhì)加入到一種本征半導體的工藝稱作摻雜。
以一個具有共價鍵的本征硅晶體結構為例。每個原子周圍有四個與它共享一對電子的其他原子,形成了四個共價鍵。如果用一種可控數(shù)量的雜質(zhì)(摻雜劑)例如磷(VA族)摻雜到硅的晶體(IVA族)中,新形成的共價鍵就會有過剩的電子。當對半導體施加電壓時,這些電子可以自由地從一個原子運動到另一個原子。被這樣改變的材料稱作n型(n表示負)半導體;
稱作p型(P表示正)的另一種半導體是用一種IVA族的摻雜劑例如硼摻雜到硅晶體而形成的。所得到的半導體缺少電子,因而在荷正電的原子里形成“空穴”,即電子空位。
單一的半導體晶體結構能夠用兩種不同類型的雜質(zhì)選擇性摻雜,可以形成P型和n型相鄰的半導體。兩種半導體之間的過渡區(qū)是P-N結,是一個電子與空穴重新結合的地方。當電子進入P型區(qū)時,填充了空穴,原子荷負電,留下的原子帶有較少的電子和新空穴而荷正電(這一過程可以看作是空穴的流動或荷正電的空位的電流流動,它的方向與電子流動的方向相反。由于在接觸區(qū)電子和空穴耗盡,故 P-N結被稱為耗盡區(qū)。在接觸區(qū)兩側帶有兩種電荷的原子層之間建立起電場,阻止了電子和空穴在這一區(qū)域內(nèi)的進一步結合,形成一個阻擋層。
圖5 p型/n型半導體結和帶有耗盡區(qū)的p型/n型半導體結
4 二極管
當在p-n結兩端放置一個外加電池時,電池的正極與半導體的n型一側相連,負極與p型一側相連,則在結的兩端形成所謂的反向偏置。當電子被吸引到電池的正極而空穴被吸引到負極一側時,電子和空穴從結處跑掉,這樣就增加了耗盡區(qū)并阻止電流的流動。
圖6 PN 結二極管的正向偏壓
如果電池的兩極反接,n型半導體的電子和p型半導體的空穴由于它們各自受到電池的負電位和正電位的排斥作用,朝著結的方向運動。這就減小了結的阻擋作用,使得電子和空穴可以穿過結并復合在一起。
當電子和空穴復合在一起時, 來自電池(一)接線端的新電子進入到n型區(qū),取代了穿越到p型區(qū)的電子。類似的,在p型區(qū)的電子受到(+)接線端的吸引,留下了新的空穴,這些空穴被來自n型區(qū)的電子填充。這種不斷重新結合的過程在bn區(qū)兩邊建立了一個正向電流,它被稱為正向偏置。因而,一個結起到了一個二極管的作用(整流器),即當結上為正向偏壓時,它可以導通電流;當反向偏壓時,電流則停止。
5 結型雙極晶體管
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p-n結組合成一個器件(p-n-p, n-p-n等),導致了晶體管的出現(xiàn)。晶體管是一種能夠放大信號或每秒開關電流幾十億次的器件,它的出現(xiàn)開創(chuàng)了電子學的新紀元。
從1948年貝爾實驗室的W. Shockley、J. Bardeen和W. Brattain發(fā)明晶體管以來,晶體管已經(jīng)發(fā)展了很多的形式。最初的器件使用點接觸穿入鍺半導體本體。隨后的晶體管是用錯作為半導體的結(雙極)型晶體管,鍺這種半導體材料后來被硅所代替。
為了說明雙極晶體管是如何工作的,用n-p-n半導體結構作為例子。在這種結構中,一個很薄的輕摻雜的p型區(qū)稱作基區(qū)(B),被夾在兩層較厚的分別稱作發(fā)射區(qū)(E)和集電區(qū)(C)的n型區(qū)之間。它們的引出端分別稱作基極、發(fā)射極和集電極。發(fā)射區(qū)產(chǎn)生電子,集電區(qū)吸收電子,在基極上施加的輸入信號控制電子從發(fā)射極向集電極的流動。
圖7 典型的n-p-n型晶體管
圖8是用作數(shù)字開關的雙極晶體管的典型電路。在發(fā)射極和集電極之間施加電壓Vce,電源的正極(+)通過一個負載電阻R與集電極的引岀端相連。在基極與發(fā)射極引出端之間施加一個正電壓Vbe>0. 5V,接通晶體管。
由于發(fā)射極-基極結是正向偏置的,發(fā)射區(qū)內(nèi)的電子將穿過結進入到基區(qū),在那里少數(shù)電子將在輕摻雜的基區(qū)與空穴復合。由于基區(qū)很薄,自由電子緊靠集電極,這些電子受到集電極的正電位作用,穿過集電極-基極結并繼續(xù)通過外電路流動。把輸入電壓降低至零,在發(fā)射極-基極結之間不再維持電子的流動,晶體管將截止。
當雙極晶體管用作放大器時,從發(fā)射極流向集電極的電流強度與輸入電壓的強度改變有關,但電流被放大了,也就是說,增加在基極輸入電壓的強度會成比例地引起更多的電子穿過發(fā)射極-基極結,這樣就增加了在發(fā)射極與集電極之間流過的電流。減小輸入電壓會使電子降低它們穿過發(fā)射極-基極結的速度,從而減小了電流。由于雙極晶體管能夠等同地放大電流和電壓,這種晶體管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功率放大器。
雙極晶體管的特性在于它的高頻響應能力,這等同于有很高的開關速度。但為實現(xiàn)很高的開關速度,晶體管必須在很高的從發(fā)射極流向集電極的電流下工 作,因此會增加功率的損耗。
圖8 用作數(shù)字開關的雙極晶體管
6 場效應晶體管
場效應晶體管(FET)是與雙極晶體管以不同的原理工作的。輸入電壓造成了一個改變輸出區(qū)電阻的電場,因而控制了電流的流動。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具有很高的輸入電阻,這樣就可防止電路中其前級器件的負載下降,因為負載的降低會使它的性能變壞。
FET晶體管的工作原理在雙極晶體管開發(fā)前的很長時間人們就知道了,但由于制造困難,人們情愿選擇雙極晶體管而放棄FET晶體管。
20世紀60年代,在解決了早期的制造問題后,再次引起了人們對FET晶體管的興趣。FET晶體管與雙極晶體管類似,也有三個半導體區(qū),但由于工作原理不同,F(xiàn)ET的三個區(qū)被分別稱作源區(qū)、漏區(qū)和柵區(qū)(如果我們再次考察n-p-n結構,源區(qū)和漏區(qū)都是n型半導體,而柵區(qū)是P型半導體),這些區(qū)等同于雙極晶體管的發(fā)射區(qū)、集電區(qū)和基區(qū)。
有兩種類型的FET晶體管:結型場效應晶體管(JFET)和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
6.1 結型場效應晶體管
在結型場效應晶體管(JFET)中,電子并不穿過P-N結,而是從兩個p型半導體之間形成的所謂n-溝道從源極向漏極流動,n-溝道作為晶體管的輸出部分,而柵到源的P-N結是輸入部分。在晶體管的功能是數(shù)字開關的典型 JFET電路里,在源極(-)和漏極(+)兩端之間通過一個負載電阻Rl施加一個電源電壓VSD在柵極與源極端之間連接輸入電壓VGS,柵極接負極性。
在反向偏置輸入電壓時,電場的作用是在p-n結周圍形成耗盡區(qū)并以缺少電子為特征。隨著輸入電壓的增加,耗盡區(qū)向溝道的中心穿透較深,限制了源極和漏極之間的電子流動。
如果輸入電壓大到足以使耗盡區(qū)全部填滿此溝道,就會中斷電子的流動。把輸入電壓Vgs減小到零,耗盡區(qū)就消失,n-p溝道就完全打開,具有非常低的電阻,這樣電流的流動速率將處于它的最大值。當JFET晶體管用作線性放大器時,輸入電壓的變化將對n-溝道內(nèi)電流的流動產(chǎn)生等同的影響,并引起源極和漏極端之間輸出電壓的增益。
圖9 當p-n結處于正向偏置時,JFET的功能相當于導通狀態(tài)的開關;當p-n結處于反向偏置時,JFET的功能相當于截止狀態(tài)的開關
6.2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
另一類FET晶體管是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它是以JFET晶體管同樣的原理進行工作的,但使用施加在內(nèi)建電容器兩端的輸入電壓來控制源極到漏極的電子流動。
MOSFET 一般由埋置在一個p型半導體內(nèi)的一個源區(qū)和漏區(qū)(n 型區(qū))組成。其柵極端與金屬(鋁)層相連,鋁層用二氧化硅(SiO2)絕緣體與P型半導體隔開。這種金屬、二氧化硅(絕緣體)和P型半導體層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去耦電容器。柵區(qū)位于源區(qū)與漏區(qū)之間,在柵區(qū)下的第四個區(qū)稱為襯底。襯底或是與源區(qū)內(nèi)連,或是作為一個外接端。
圖10 典型的MOSFET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的結構
電子從源極向漏極的流動是受柵極控制的,而不管柵極具有正電壓還是負電壓。如果施加到柵上的輸入電壓是正的,自由電子將被從n區(qū)和P區(qū)吸引到在柵區(qū)的二氧化硅層的下側。在柵下電子的富集形成了兩個n區(qū)之間的n-勾道,這樣就提供了電流從源極流向漏極的導電通道。在這種情況下,該MOSFET是導通的。如果柵極的輸入電壓是負的,則在柵極下p 區(qū)內(nèi)的電子被排斥,就不會形成比溝道。由于在兩個n區(qū)之間p區(qū)的電阻是無限大,就不會有電流流過,這樣,MOSFET是截止的。上面使用的MOS- FET是n-p-n型的,也可以構造p-n-p型的MOSFET,但它的電壓極性將相反。
圖11 MOSFET的功能是處于“導通” 狀態(tài)的開關
6.3 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
當兩個MOSFET晶體管(一個是n-p-n型,另一個是p-n-p型)連接在一起時,這種組合結構叫做互補型MOSFET或互補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CMOSFET)。CMOSFET晶體管的優(yōu)點是使電路簡化 (不需要負載電阻)、很低的功率耗散以及產(chǎn)生一個與輸入信號反向的輸岀信號的能力。例如,正的輸入將有一個零的輸岀,或一個零的輸入將產(chǎn)生一個正的輸出。
圖12 CMOSFET (n-p-n MOSFET 與 p-n-p MOSFET連接形成一個開關)
CMOSFET(亦稱CMOS晶體管)是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的縮寫,是集成電路中最常見的一種晶體管類型。在集成電路技術中,CMOSFET被廣泛應用于數(shù)字電路和微處理器。
除了CMOSFET之外,還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技術和發(fā)展,比如:
FinFET技術:FinFET是一種三維晶體管結構,取代了傳統(tǒng)平面的晶體管。
先進制程技術: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集成電路制造采用了越來越先進的制程技術。這包括7納米、5納米、3納米等納米級別的制程。先進制程技術可以提高集成度、降低功耗,并提升性能。
量子點技術:量子點是一種納米級別的半導體顆粒,可以用于光電子學和量子計算等領域。在集成電路中,量子點技術可以應用于發(fā)光二極管(LED)和顯示技術等。
三維集成電路:三維集成電路是一種在垂直方向上堆疊多個芯片層的技術。這種方法可以提高集成度,減小電子信號傳輸?shù)木嚯x,從而提高性能和降低功耗。
光電子集成電路:光電子集成電路是集成了光學元件的電子電路。這種技術通過使用光信號而非電信號來傳輸信息,有望提高傳輸速度和降低功耗。
自旋電子學:自旋電子學是一種基于電子自旋而非電子電荷的新型電子學技術。這一領域的研究旨在利用自旋來進行信息存儲和處理。
量子計算:量子計算是一種基于量子比特的計算技術。與傳統(tǒng)的比特(0和1)不同,量子比特(量子位)可以同時處于多個狀態(tài),這使得量子計算在某些問題上具有巨大的潛在優(yōu)勢。
這些技術和發(fā)展代表了集成電路領域的前沿研究和創(chuàng)新方向。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未來還將涌現(xiàn)出更多的新技術,推動集成電路的發(fā)展。
審核編輯:劉清
-
集成電路
+關注
關注
5387文章
11530瀏覽量
361643 -
半導體
+關注
關注
334文章
27290瀏覽量
218090 -
晶體管
+關注
關注
77文章
9682瀏覽量
138082 -
電信號
+關注
關注
1文章
817瀏覽量
20564 -
IC芯片
+關注
關注
8文章
247瀏覽量
26231
原文標題:集成電路基礎知識:從原子結構到晶體管
文章出處:【微信號:bdtdsj,微信公眾號:中科院半導體所】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fā)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