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共振腔在光調控、光-物質相互作用、光通信、光子集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如何實現超薄光學共振腔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光學共振腔的尺寸主要取決于材料光學性質和工作波長。作為新興信息材料,三維拓撲絕緣體 (TI)材料不僅擁有良好的電學特性,而且展現出優異的光學特性,例如:高折射率、高非線性光學系數、寬工作譜范圍、易集成及可調諧等,在集成光電子、光子器件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據麥姆斯咨詢報道,近日,西北工業大學趙建林教授、陸華教授團隊開展了拓撲絕緣體材料光學共振及其耦合特性研究,利用制備的碲化鉍(Bi?Te?)拓撲絕緣體納米薄膜,獲得了近紅外波段超薄光學共振腔,并將其與光子晶體相集成,實現了光通信波段類電磁誘導透明效應的產生。
這項研究成果以“λ/20-Thick cavity for mimicking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at telecommunication wavelengths”為題發表在國際光學領域頂級期刊Advanced Photonics上。
Bi?Te?拓撲絕緣體在光通信波段具有大于6的超高折射率,其遠高于硅、鍺等傳統材料折射率(硅、鍺的折射率分別約為3.47、4.27 @ 1550 nm),研究團隊提出了利用Bi?Te?拓撲絕緣體實現超薄光學共振腔的新思路。他們采用磁控濺射技術制備出大面積、平坦的Bi?Te?薄膜,并將其與金屬薄膜有機結合,實現了超薄光學共振腔(波長的二十分之一)和高效的近紅外共振光吸收,如圖1所示。
圖1 超薄光學共振腔及其與光子晶體相集成的結構和光譜響應
研究人員將Bi?Te?超薄光學腔與一維光子晶體相集成,觀測到了反常的類電磁誘導透明效應,并揭示了該效應的產生機理,如圖2和圖3所示。相關結果為超薄光學腔、微結構光譜調控及光電功能器件的實現開辟了新途徑。
圖2 Bi?Te?拓撲絕緣體的材料特性和光學常數
圖3 與 拓撲絕緣體厚度有關的納米空腔共振和誘導透明度
這項研究第一作者為西北工業大學陸華教授,通訊作者為西北工業大學趙建林教授、陸華教授。陸華教授近年來圍繞微納光子學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前沿研究工作,目前已在Light Sci. Appl.、Adv. Photon.、Laser Photon. Rev.等主流光學期刊上發表第一/通訊作者論文50余篇(SCI他引近3000次),近四年連續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這項工作為其近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論文鏈接:
http://dx.doi.org/10.1117/1.AP.6.3.036001
-
光通信
+關注
關注
19文章
876瀏覽量
33963 -
光子晶體
+關注
關注
1文章
34瀏覽量
10686
原文標題:利用碲化鉍拓撲絕緣體納米薄膜,實現近紅外微納結構光學共振腔
文章出處:【微信號:MEMSensor,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