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電池技術的每一次創新都牽動著電動汽車、人工智能和智能電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脈搏。6月16日,武漢理工大學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麥立強教授團隊與全球合作者聯手,成功提出并驗證了基于鋅離子介導催化作用實現超快充電池的新機制,進而研發出了超高功率、本質安全的水系鋅離子電池。這一重大研究成果不僅為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下一代超快充電池的開發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
水系鋅離子電池,作為一種以水作為電解液的電池,自誕生之初就因其安全、快充、成本低廉和環境友好等顯著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在電池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傳統的離子穿梭模型反應速率受限于菲克第二定律的極限,一直難以在倍率性能上實現重大突破。面對這一國際難題,麥立強教授團隊憑借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科研洞察力,創新性地提出了離子介導催化存儲理論。
這一理論的核心在于,通過調控電極材料和電解液中的陽離子對溶劑鞘層水的吸附,可以顯著影響水裂解的反應速率和產物。這種機制不僅打破了傳統電池反應速率的限制,更實現了遠超傳統電池的快充性能。在此基礎上,團隊通過三維多孔石墨烯氣凝膠限域氮化釩納米簇的巧妙設計,成功實現了催化模型預測的超快充和超高倍率性能。在高達300A g-1的電流密度下,電池的比容量依然能夠達到驚人的577.1mAh g-1,這一數據不僅展示了該技術的強大潛力,也為未來電池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已經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催化》上發表,標志著武漢理工大學在電池快充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也是該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在該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彰顯了學校在材料科學、電化學、儲能科學和能源轉化科學等領域的強大實力。
麥立強教授作為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夠為電池快充技術的發展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技術路徑。這一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也離不開國內外同行的支持和幫助?!蓖瑫r,他也強調,未來團隊將繼續致力于推動材料科學、電化學、儲能科學和能源轉化科學的交叉融合,為電池技術的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隨著電動汽車、人工智能和智能電網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高性能電化學儲能器件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武漢理工大學麥立強教授團隊的這一研究成果無疑為這些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技術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推廣,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美好。
-
電池
+關注
關注
84文章
10582瀏覽量
129802 -
快充
+關注
關注
10文章
873瀏覽量
33047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