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Go語言定義
Go(又稱 Golang)是 Google 的 Robert Griesemer,Rob Pike 及 Ken Thompson 開發的一種靜態、強類型、編譯型語言。Go 語言語法與 C 相近,但功能上有:內存安全,GC,結構形態及 CSP-style 并發計算。
適用范圍
本篇文章適用于學習過其他面向對象語言(Java、Php),但沒有學過Go語言的初學者。文章主要從Go與Java功能上的對比來闡述Go語言的基礎語法、面向對象編程、并發與錯誤四個方面。
一、基礎語法
Go語言的基礎語法與常規的編程語言基本類似,所不同的有聲明變量的方式,數組、切片、字典的概念及功能與Java不太相同,不過Java中這些數據結構都可以通過類比功能的方式在Go中使用。
1.1 變量、常量、nil與零值、方法、包、可見性、指針
1.1.1 變量聲明
Go語言中有兩種方式
1.使用var關鍵字聲明,且需要注意的是,與大多數強類型語言不同,Go語言的聲明變量類型位于變量名稱的后面。Go語句結束不需要分號。
var num int
var result string = "this is result"
2.使用:=賦值。
num := 3 等同于 var num int = 3
其中變量的類型會根據右側的值進行匹配,例如"3"會匹配為int,"3.0"會匹配為float64,"result"會匹配為string。
1.1.2 常量聲明
使用const來聲明一個常量,一個常量在聲明后不可改變。
const laugh string = "go"
1.1.3 nil與零值
只聲明未賦值的變量,其值為nil。類似于java中的“null”。
沒有明確初始值的變量聲明會被賦予它們的 零值。
零值是:
數值類型為 0,
布爾類型為 false,
字符串為 ""(空字符串)。
1.1.4 方法、包
Go中方法的定義
使用func關鍵字來定義一個方法,后面跟方法名,然后是參數,返回值(如果有的話,沒有返回值則不寫)。
func MethodName(p1 Parm, p2 Parm) int{}
//學習一個語言應該從Hello World開始!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fmt.Println("Hello World!")// Hello World! fmt.Println(add(3, 5)) //8 var sum = add(3, 5) } func add(a int, b int) int{ return a+b; }
多個返回值
Go 函數與其他編程語言一大不同之處在于支持多返回值,這在處理程序出錯的時候非常有用。例如,如果上述 add 函數只支持非負整數相加,傳入負數則會報錯。
//返回值只定義了類型 沒有定義返回參數 func add(a, b int) (int, error) { if a < 0 || b < 0 { err := errors.New("只支持非負整數相加") return 0, err } a *= 2 b *= 3 return a + b, nil } //返回值還定義了參數 這樣可以直接return 并且定義的參數可以直接使用 return時只會返回這兩個參數 func add1(a, b int) (z int, err error) { if a < 0 || b < 0 { err := errors.New("只支持非負整數相加") return //實際返回0 err 因為z只定義沒有賦值 則nil值為0 } a *= 2 b *= 3 z = a + b return //返回 z err } func main() { x, y := -1, 2 z, err := add(x, y)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Error()) return } fmt.Printf("add(%d, %d) = %dn", x, y, z) }
變長參數
func myfunc(numbers ...int) { for _, number := range numbers { fmt.Println(number) } } slice := []int{1, 2, 3, 4, 5} //使用...將slice打碎傳入 myfunc(slice...)
包與可見性
在 Go 語言中,無論是變量、函數還是類屬性和成員方法,它們的可見性都是以包為維度的,而不是類似傳統面向編程那樣,類屬性和成員方法的可見性封裝在所屬的類中,然后通過 private、protected 和 public 這些關鍵字來修飾其可見性。
Go 語言沒有提供這些關鍵字,不管是變量、函數,還是自定義類的屬性和成員方法,它們的可見性都是根據其首字母的大小寫來決定的,如果變量名、屬性名、函數名或方法名首字母大寫,就可以在包外直接訪問這些變量、屬性、函數和方法,否則只能在包內訪問,因此 Go 語言類屬性和成員方法的可見性都是包一級的,而不是類一級的。
假如說一個名為domain的文件夾下有3個.go文件,則三個文件中的package都應為domain,其中程序的入口main方法所在的文件,包為main
//定義了此文件屬于 main 包 package main //通過import導入標注庫中包 import "fmt" func main() { fmt.Println("Hello World!")// Hello World! fmt.Println(add(3, 5)) //8 var sum = add(3, 5) } func add(a int, b int) int{ return a+b; }
1.1.5 指針
對于學過C語言來說,指針還是比較熟悉的,我所理解的指針,其實就是一個在內存中實際的16進制的地址值,引用變量的值通過此地址去內存中取出對應的真實值。
func main() { i := 0 //使用&來傳入地址 fmt.Println(&i) //0xc00000c054 var a, b int = 3 ,4 //傳入 0xc00000a089 0xc00000a090 fmt.Println(add(&a, &b)) } //使用*來聲明一個指針類型的參數與使用指針 func add(a *int, b *int)int{ //接收到 0xc00000a089 0xc00000a090 //前往 0xc00000a089位置查找具體數據 并取賦給x x := *a //前往 0xc00000a090位置查找具體數據 并取賦給y y := *b return x+y }
1.2 條件、循環、分支
1.2.1 條件
與Java語言的if基本相同
// if if condition { // do something } // if...else... if condition { // do something } else { // do something } // if...else if...else... if condition1 { // do something } else if condition2 { // do something else } else { // catch-all or default }
1.2.2 循環
sum := 0 //普通for循環 for i := 1; i <= 100; i++ { sum += i } //無限循環 for{ sum++ if sum = 100{ break; } } //帶條件的循環 for res := sum+1; sum < 15{ sum++ res++ } //使用kv循環一個map或一個數組 k為索引或鍵值 v為值 k、v不需要時可以用_帶替 for k, v := range a { fmt.Println(k, v) }
1.2.3 分支
score := 100 switch score { case 90, 100: fmt.Println("Grade: A") case 80: fmt.Println("Grade: B") case 70: fmt.Println("Grade: C") case 65: fmt.Println("Grade: D") default: fmt.Println("Grade: F") }
1.3 數組、切片、字典
1.3.1 數組
數組功能與Java語言類似,都是長度不可變,并且可以使用多維數組,也可以通過arrays[i]來存儲或獲取值。
//聲明 var nums [3]int //聲明并初始化 var nums = [3]int{1,2,3} <==?> nums:=[3]int{1,2,3} //使用 for sum := 0, i := 0;i10{ sum += nums[i] i++ } //修改值 num[0] = -1
數組使用較為簡單,但是存在著難以解決的問題:長度固定 。
例如當我們在程序中需要一個數據結構來存儲獲取到的所有用戶,因為用戶數量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但是數組其長度卻不可改變,所以數組并不適合存儲長度會發生改變的數據。因此在Go語言中通過使用切片來解決以上問題。
1.3.2 切片
切片相比于Java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在Java中,對于不定長的數據存儲結構,可以使用List接口來完成操作,例如有ArrayList與LinkList,這些接口可以實現數據的隨時添加與獲取,并沒有對長度進行限制。但是在Go中不存在這樣的接口,而是通過切片(Slice)來完成不定長的數據長度存儲。
切片與數組最大的不同就是切片不用聲明長度。但是切片與數組并非毫無關系,數組可以看作是切片的底層數組,而切片則可以看作是數組某個連續片段的引用。切片可以只使用數組的一部分元素或者整個數組來創建,甚至可以創建一個比所基于的數組還要大的切片:
長度、容量
切片的長度就是它所包含的元素個數。
切片的容量是從它的第一個元素開始數,到其底層數組元素末尾的個數。
切片 s 的長度和容量可通過表達式 len(s) 和 cap(s) 來獲取。
切片的長度從功能上類比與Java中List的size(),即通過len(slice)來感知切片的長度,即可對len(slice)進行循環,來動態控制切片內的具體內容。切片的容量在實際開發中運用不多,了解其概念即可。
創建切片
//聲明一個數組 var nums =[3]int{1, 2, 3} //0.直接聲明 var slice =[]int{0, 1, 2} //1.從數組中引用切片 其中a:b是指包括a但不包括b var slice1 = nums[0:2] //{1,2} //如果不寫的則默認為0(左邊)或最大值(右邊) var slice2 = slice1[:2] <==?> var slice2 = slice1[0:] <==?>var slice2 = slice1[:] //2.使用make創建Slice 其中int為切片類型,4為其長度,5為容量 slice3 := make([]int, 5) slice4 := make([]int, 4, 5)
動態操作切片
//使用append向切片中動態的添加元素 func append(s []T, vs ...T) []T slice5 := make([]int, 4, 5) //{0, 0, 0, 0} slice5 = append(slice5, 1) //{0,0,0,0,1} //刪除第一個0 sliece5 = slice5[1:]
切片的常用場景
模擬上述提到的問題使用切片解決方案
//聲明切片 var userIds = []int{} //模擬獲取所有用戶ID for i := 0; i< 100{ userIds = append(userIdS, i); i++; } //對用戶信息進行處理 for k,v := range userIds{ userIds[k] = v++ }
1.3.3 字典
字典也可稱為 ‘鍵值對’ 或 ‘key-value’,是一種常用的數據結構,Java中有各種Map接口,常用的有HashMap等。在Go中通過使用字典來實現鍵值對的存儲,字典是無序的,所以不會根據添加順序來保證數據的順序。
字典的聲明與初始化
//string為鍵類型,int為值類型 maps := map[string]int{ "java" : 1, "go" : 2, "python" : 3, } //還可以通過make來創建字典 100為其初始容量 超出可擴容 maps = make(map[string]int, 100)
字典的使用場景
//直接使用 fmt.Println(maps["java"]) //1 //賦值 maps["go"] = 4 //取值 同時判斷map中是否存在該鍵 ok為bool型 value, ok := maps["one"] if ok { // 找到了 // 處理找到的value } //刪除 delete(testMap, "four")
二、面向對象編程
2.1 Go語言中的類
眾所周知,在面向對象的語言中,一個類應該具有屬性、構造方法、成員方法三種結構,Go語言也不例外。
2.1.1 類的聲明與初始化
Go語言中并沒有明確的類的概念,只有struct關鍵字可以從功能上類比為 面向對象語言中的“類” 。比如要定義一個學生類,可以這么做:
type Student struct { id int name string male bool score float64 }//定義了一個學生類,屬性有id name等,每個屬性的類型都在其后面 //定義學生類的構造方法 func NewStudent(id uint, name string, male bool, score float64) *Student { return &Student{id, name, male, score} } //實例化一個類對象 student := NewStudent(1, "學院君", 100) fmt.Println(student)
2.1.2 成員方法
Go中的成員方法聲明與其他語言不大相同。以Student類為例,
//在方法名前,添加對應的類,即可認為改方法為該類的成員方法。 func (s Student) GetName() string { return s.name } //注意這里的Student是帶了*的 這是因為在方法傳值過程中 存在著值傳遞與引用傳遞 即指針的概念 當使用值傳遞時 編譯器會為該參數創建一個副本傳入 因此如果對副本進行修改其實是不生效的 因為在執行完此方法后該副本會被銷毀 所以此處應該是用*Student 將要修改的對象指針傳入 修改值才能起作用 func (s *Student) SetName(name string) { //這里其實是應該使用(*s).name = name,因為對于一個地址來說 其屬性是沒意義的 不過這樣使用也是可以的 因為編譯器會幫我們自動轉換 s.name = name }
2.2 接口
接口在 Go 語言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如果說 goroutine 和 channel 是支撐起 Go 語言并發模型的基石,那么接口就是 Go 語言整個類型系統的基石。Go 語言的接口不單單只是接口,下面就讓我們一步步來探索 Go 語言的接口特性。
2.2.1 傳統侵入式接口實現
和類的實現相似,Go 語言的接口和其他語言中提供的接口概念完全不同。以 Java、PHP 為例,接口主要作為不同類之間的契約(Contract)存在,對契約的實現是強制的,體現在具體的細節上就是如果一個類實現了某個接口,就必須實現該接口聲明的所有方法,這個叫「履行契約」:
// 聲明一個'iTemplate'接口 interface iTemplate { public function setVariable($name, $var); public function getHtml($template); } // 實現接口 // 下面的寫法是正確的 class Template implements iTemplate { private $vars = array(); public function setVariable($name, $var) { $this->vars[$name] = $var; } public function getHtml($template) { foreach($this->vars as $name => $value) { $template = str_replace('{' . $name . '}', $value, $template); } return $template; } }
這個時候,如果有另外有一個接口 iTemplate2 聲明了與 iTemplate 完全一樣的接口方法,甚至名字也叫 iTemplate,只不過位于不同的命名空間下,編譯器也會認為上面的類 Template 只實現了 iTemplate 而沒有實現 iTemplate2 接口。
這在我們之前的認知中是理所當然的,無論是類與類之間的繼承,還是類與接口之間的實現,在 Java、PHP 這種單繼承語言中,存在著嚴格的層級關系,一個類只能直接繼承自一個父類,一個類也只能實現指定的接口,如果沒有顯式聲明繼承自某個父類或者實現某個接口,那么這個類就與該父類或者該接口沒有任何關系。
我們把這種接口稱為侵入式接口,所謂「侵入式」指的是實現類必須明確聲明自己實現了某個接口。這種實現方式雖然足夠明確和簡單明了,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在設計標準庫的時候,因為標準庫必然涉及到接口設計,接口的需求方是業務實現類,只有具體編寫業務實現類的時候才知道需要定義哪些方法,而在此之前,標準庫的接口就已經設計好了,我們要么按照約定好的接口進行實現,如果沒有合適的接口需要自己去設計,這里的問題就是接口的設計和業務的實現是分離的,接口的設計者并不能總是預判到業務方要實現哪些功能,這就造成了設計與實現的脫節。
接口的過分設計會導致某些聲明的方法實現類完全不需要,如果設計的太簡單又會導致無法滿足業務的需求,這確實是一個問題,而且脫離了用戶使用場景討論這些并沒有意義,以 PHP 自帶的 SessionHandlerInterface 接口為例,該接口聲明的接口方法如下:
SessionHandlerInterface { /* 方法 */ abstract public close ( void ) : bool abstract public destroy ( string $session_id ) : bool abstract public gc ( int $maxlifetime ) : int abstract public open ( string $save_path , string $session_name ) : bool abstract public read ( string $session_id ) : string abstract public write ( string $session_id , string $session_data ) : bool }
用戶自定義的 Session 管理器需要實現該接口,也就是要實現該接口聲明的所有方法,但是實際在做業務開發的時候,某些方法其實并不需要實現,比如如果我們基于 Redis 或 Memcached 作為 Session 存儲器的話,它們自身就包含了過期回收機制,所以 gc 方法根本不需要實現,又比如 close 方法對于大部分驅動來說,也是沒有什么意義的。
正是因為這種不合理的設計,所以在編寫 PHP 類庫中的每個接口時都需要糾結以下兩個問題(Java 也類似):
一個接口需要聲明哪些接口方法?
如果多個類實現了相同的接口方法,應該如何設計接口?比如上面這個 SessionHandlerInterface,有沒有必要拆分成多個更細分的接口,以適應不同實現類的需要?
接下我們來看看 Go 語言的接口是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的。
2.2.2 Go 語言的接口實現
在 Go 語言中,類對接口的實現和子類對父類的繼承一樣,并沒有提供類似 implement 這種關鍵字顯式聲明該類實現了哪個接口,一個類只要實現了某個接口要求的所有方法,我們就說這個類實現了該接口。
例如,我們定義了一個 File 類,并實現了 Read()、Write()、Seek()、Close() 四個方法:
type File struct { // ... } func (f *File) Read(buf []byte) (n int, err error) func (f *File) Write(buf []byte) (n int, err error) func (f *File) Seek(off int64, whence int) (pos int64, err error) func (f *File) Close() error
假設我們有如下接口(Go 語言通過關鍵字 interface 來聲明接口,以示和結構體類型的區別,花括號內包含的是待實現的方法集合):
type IFile interface { Read(buf []byte) (n int, err error) Write(buf []byte) (n int, err error) Seek(off int64, whence int) (pos int64, err error) Close() error } type IReader interface { Read(buf []byte) (n int, err error) } type IWriter interface { Write(buf []byte) (n int, err error) } type ICloser interface { Close() error }
盡管 File 類并沒有顯式實現這些接口,甚至根本不知道這些接口的存在,但是我們說 File 類實現了這些接口,因為 File 類實現了上述所有接口聲明的方法。當一個類的成員方法集合包含了某個接口聲明的所有方法,換句話說,如果一個接口的方法集合是某個類成員方法集合的子集,我們就認為該類實現了這個接口。
與 Java、PHP 相對,我們把 Go 語言的這種接口稱作非侵入式接口,因為類與接口的實現關系不是通過顯式聲明,而是系統根據兩者的方法集合進行判斷。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其一,Go 語言的標準庫不需要繪制類庫的繼承/實現樹圖,在 Go 語言中,類的繼承樹并無意義,你只需要知道這個類實現了哪些方法,每個方法是干什么的就足夠了。
其二,定義接口的時候,只需要關心自己應該提供哪些方法即可,不用再糾結接口需要拆得多細才合理,也不需要為了實現某個接口而引入接口所在的包,接口由使用方按需定義,不用事先設計,也不用考慮之前是否有其他模塊定義過類似接口。
這樣一來,就完美地避免了傳統面向對象編程中的接口設計問題。
三、并發與多線程
3.1 Goroutine
對于任何一個優秀的語言來說,并發處理的能力都是決定其優劣的關鍵。在Go語言中,通過Goroutine來實現并發的處理。
func say(s string) { fmt.Println(s) } func main() { //通過 go 關鍵字新開一個協程 go say("world") say("hello") }
Go語言中沒有像Java那么多的鎖來限制資源同時訪問,只提供了Mutex來進行同步操作。
//給類SafeCounter添加鎖 type SafeCounter struct { v map[string]int mux sync.Mutex } // Inc 增加給定 key 的計數器的值。 func (c *SafeCounter) Inc(key string) { //給該對象上鎖 c.mux.Lock() // Lock 之后同一時刻只有一個 goroutine 能訪問 c.v c.v[key]++ //解鎖 c.mux.Unlock() }
3.2 Channel
多協程之間通過Channel進行通信,從功能上可以類比為Java的volatile關鍵字。
ch := make(chan int) 聲明一個int型的Channel,兩個協程之間可以通過ch進行int數據通信。
通過Channel進行數據傳輸。
ch - v // 將 v 發送至信道 ch。 v := -ch // 從 ch 接收值并賦予 v。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sum(s []int, c chan int) { sum := 0 for _, v := range s { sum += v } c - sum // 將和送入 c } //對于main方法來說 相當于就是開啟了一個協程 func main() { s := []int{7, 2, 8, -9, 4, 0} c := make(chan int) //通過go關鍵字開啟兩個協程 將chaneel當做參數傳入 go sum(s[:len(s)/2], c) go sum(s[len(s)/2:], c) //通過箭頭方向獲取或傳入信息 x, y := -c, -c // 從 c 中接收 fmt.Println(x, y, x+y) }
四、錯誤處理
4.1 error
Go 語言錯誤處理機制非常簡單明了,不需要學習了解復雜的概念、函數和類型,Go 語言為錯誤處理定義了一個標準模式,即 error 接口,該接口的定義非常簡單:
type error interface { Error() string }
其中只聲明了一個 Error() 方法,用于返回字符串類型的錯誤消息。對于大多數函數或類方法,如果要返回錯誤,基本都可以定義成如下模式 —— 將錯誤類型作為第二個參數返回:
func Foo(param int) (n int, err error) { // ... }
然后在調用返回錯誤信息的函數/方法時,按照如下「衛述語句」模板編寫處理代碼即可:
n, err := Foo(0) if err != nil { // 錯誤處理 } else{ // 使用返回值 n }
非常簡潔優雅。
4.2 defer
defer用于確保一個方法執行完成之后,無論執行結果是否成功,都要執行defer中的語句。類似于Java中的try..catch..finally用法。例如在文件處理中,無論結果是否成功,都要關閉文件流。
func ReadFile(filename string) ([]byte, error) { f, err := os.Open(filename) if err != nil { return nil, err } //無論結果如何 都要關閉文件流 defer f.Close() var n int64 = bytes.MinRead if fi, err := f.Stat(); err == nil { if size := fi.Size() + bytes.MinRead; size > n { n = size } } return readAll(f, n) }
4.3 panic
Go語言中沒有太多的異常類,不像Java一樣有Error、Exception等錯誤類型,當然也沒有try..catch語句。
Panic(恐慌),意味在程序運行中出現了錯誤,如果該錯誤未被捕獲的話,就會造成系統崩潰退出。例如一個簡單的panic:a := 1/0。
就會引發panic: integer divide by zero。
其中第一行表示出問題的協程,第二行是問題代碼所在的包和函數,第三行是問題代碼的具體位置,最后一行則是程序的退出狀態,通過這些信息,可以幫助你快速定位問題并予以解決。
4.4 recover
當有可以預見的錯誤時,又不希望程序崩潰退出,可以使用recover()語句來捕獲未處理的panic。recover應當放在defer語句中,且該語句應該在方法中前部,避免未能執行到defer語句時就引發了系統異常退出。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divide() { //通過defer,確保該方法只要執行完畢都要執行該匿名方法 defer func() { //進行異常捕獲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fmt.Printf("Runtime panic caught: %vn", err) } }() var i = 1 var j = 0 k := i / j fmt.Printf("%d / %d = %dn", i, j, k) } func main() { divide() fmt.Println("divide 方法調用完畢,回到 main 函數") }
可以看到,雖然會出現異常,但我們使用recover()捕獲之后,就不會出現系統崩潰退出的情形,而只是將該方法結束。其中fmt.Printf("%d / %d = %dn", i, j, k)語句并沒有執行到,因為代碼執行到他的上一步已經出現異常導致該方法提前結束。
4 recover
當有可以預見的錯誤時,又不希望程序崩潰退出,可以使用recover()語句來捕獲未處理的panic。recover應當放在defer語句中,且該語句應該在方法中前部,避免未能執行到defer語句時就引發了系統異常退出。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 func divide() { //通過defer,確保該方法只要執行完畢都要執行該匿名方法 defer func() { //進行異常捕獲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fmt.Printf("Runtime panic caught: %vn", err) } }() var i = 1 var j = 0 k := i / j fmt.Printf("%d / %d = %dn", i, j, k) } func main() { divide() fmt.Println("divide 方法調用完畢,回到 main 函數") }
可以看到,雖然會出現異常,但我們使用recover()捕獲之后,就不會出現系統崩潰退出的情形,而只是將該方法結束。其中fmt.Printf("%d / %d = %dn", i, j, k)語句并沒有執行到,因為代碼執行到他的上一步已經出現異常導致該方法提前結束。
五、總結
通過以上的學習,大家可以以使用為目的的初步了解到go的基礎語法,但是僅憑本文想要學明白go是完全不夠的。例如go的最大優勢之一“協程”,由于文章目的就沒有特別詳細展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學習。
審核編輯 黃宇
-
JAVA
+關注
關注
19文章
2966瀏覽量
104702 -
Go
+關注
關注
0文章
43瀏覽量
12248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