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與互聯網的結合
從科學史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規律,每一次人類社會的重大技術變革都會導致新領域的科學革命,互聯網革命對于人類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大工業革命。與工業革命增強人類的力量和視野不同,互聯網極大的增強了人類的智慧,豐富了人類的知識。而智慧和知識恰恰與大腦的關系最為密切。隨著博客、社交網絡、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云機器等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互聯網類腦架構也逐步清晰起來。
從2007年開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發表論文提出“互聯網正在向著與人類大腦高度相似的方向進化,它將具備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運動神經系統,也會擁有自己的記憶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并由此繪制互聯網云腦(Internet Cloud Brain)架構。2015年研究團隊基于互聯網云腦架構,將智慧城市與腦科學進行結合,形成城市云腦架構體系。
另一方面,過去的60年里,人工智能經歷了多次從樂觀到悲觀,從高潮到低潮的階段。最近一次低潮發生在1992年日本第五代計算機計劃的無果而終,隨后人工神經網絡熱在20世紀90年代初退燒,人工智能領域再次進入“AI之冬”。直到2006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Geoffrey Hinton提出”深度學習“算法,情況才發生轉變。
2011年,Google開始建立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谷歌大腦。人工智能因此與互聯網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結合,包括亞馬遜,Facebook,百度,騰訊,阿里巴巴,微軟,英特爾,IBM等巨頭紛紛進入AI領域。應該說這一輪的人工智能熱潮本質上依然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又一次波浪式高潮。它的產生離不開互聯網之前應用和技術為人工智能新爆發奠定的基礎。
與之前的人工智能高潮不同,這一輪人工智能的爆發產生的新技術和新應用不斷與互聯網結合,促進互聯網云腦各神經系統的發育:
例如人工智能與互聯網中樞神經系統結合產生了谷歌大腦,百度大腦,阿里云,亞馬遜云,騰訊云等云計算系統;
人工智能與互聯網聽覺神經系統結合產生諸如科大訊飛,云知聲等新聲音識別產品;
人工智能與互聯網視覺覺神經系統結合,產生如格林深瞳,Face++,商湯科技等新圖像識別產品;
人工智能與互聯網運動神經系統結合產生了智能制造,智能駕駛,云機器人等新應用領域
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神經網絡(大社交網絡)結合產生了度秘,小冰等智能虛擬助理產品;
人工智能與互聯網感覺神經系統結合,就出現了邊緣計算的創新應用。
隨著互聯網類腦系統日趨成熟,與人工智能的結合也愈加緊密,在人類智慧和人工智能的驅動下,互聯網類腦系統將逐步被激活,各神經系統開始打通并形成聯動。
二,云腦特征:云反射弧和互聯網神經網絡(大社交網絡)
除了人工智能學家和科學院研究團隊提出的互聯網和城市云腦架構,2017年中國互聯網,人工智能領域出現更多“腦和巨系統”結合的案例,這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提出的城市大腦,華為提出的城市神經網絡,李德仁院士提出的智慧城市腦等等,可以預見,以互聯網“云腦”為代表的腦巨系統,在2018年將成為人工智能之后的又一個科技熱點。其中有兩個神經系統特征值得重點關注。
第一個是以大社交網絡為基礎形成互聯網(城市)云腦的神經網絡系統,我們知道,神經網絡是大腦中最重要的結構和功能。動物機體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有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實現這一需求就需要生物體有統一的神經網絡系統。
一直以來,社交網絡被認為就是互聯網上人與人的交互社區。但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現象的出現,社交網絡的形態也必將發生改變。當物聯網,工業4.0,工業互聯網與社交網絡融合時,每一棟大樓,每一輛汽車,每一個景區,每一個商場,每一個電器都會在SNS網站上開設賬號,自動的發布自己實時的信息,并與其他”人“,和“物”進行交互.社交網絡的定義將不再僅僅是人與人的社交,而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范圍更大的社交網絡.我們可以稱為“大社交網絡”(Big SNS))。
大社交網絡是互聯網云腦的重要基礎,無論是世界范圍的個人用戶、企業、政府機構、路燈、車輛、工場,都要以互聯網神經元的方式加入到互聯網云腦的大社交網絡中,這些互聯網神經元的互動,聚合,鏈接將使互聯網或智慧城市真正變得更為智慧。它也是后續我們要探討的云反射弧能夠正常運轉的基礎。
第二個是以云反射弧為代表的互聯網(城市)云腦智能活動現象。我們知道神經反射現象是人類神經系統最重要的神經活動之一,也是生命體智能的重要體現,與人體的神經反射弧相對應,互聯網云神經反射弧主要由如下三個方面構成:第一.云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由聯網的傳感器(包括攝像頭)組成,第二.云反射弧的效應器主要由聯網的辦公設備,智能制造,智能駕駛,智能醫療等等組成。第三.云反射弧的中樞神經是互聯網云腦的中樞神經系統(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邊緣計算將加強云反射弧感受器和效應器的智能程度和反應速度。
云神經反射弧是互聯網云腦智能體現的基礎,在今天已經廣泛的出現在我們的周圍,幾乎每時每刻,從世界各地發起的互聯網神經反射現象都在不斷的產生和消失。例如汽車傳感器發現有盜賊,發短信給車主,車主趕到將盜賊抓住;濕度傳感器發現空氣濕度加大,有下雨跡象,通知野外挖掘設備打開防雨設備等。
云神經反射弧作為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結合的產物,在互聯網的未來發展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實踐上看,總共有9種不同種類的云反射弧,這些云反射弧的成熟依賴與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結合。
現實世界已經出現很多云神經反射弧案例,例如無錫消防部門開始利用家庭火災遠程監控和救助系統,它的工作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基于互聯網云腦的城市神經反射弧。當發生火災或其它緊急事件時,探測器發出報警信號,火警信息將通過GPRS傳輸到全市119火災調度指揮中心,當119在接到報警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開展救助。
三。互聯網(城市)云腦的興起歷程。
我們在前文中提到“隨著博客、社交網絡、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云機器等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互聯網類腦架構也逐步清晰起來。”下面,我們看一下這些前沿科技是如何一步一步讓互聯網類腦架構顯露出來。
2004年,以博客,Web2.0,社交網絡為代表的科技浪潮為互聯網云腦的神經網絡奠定了基礎。
2008年,以物聯網為代表的科技浪潮為互聯網云腦的感覺神經系統奠定了基礎
2009年,以云計算為代表的科技浪潮為互聯網云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奠定了基礎
2010年,以移動互聯網,光纖,3G為代表的科技浪潮為互聯網云腦的神經纖維發育奠定了基礎
2012年,以工業4.0,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的科技浪潮為互聯網云腦的運動神經系統奠定了基礎
2013年,以大數據為代表的科技浪潮為互聯網云腦的智能發展奠定了數據基礎
2015年,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浪潮為互聯網云腦各神經系統的激活和聯動奠定了基礎。
2018年,以互聯網(城市)云腦為代表的科技浪潮為國家,城市,社會的全面智能化奠定了基礎,一方面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個組成元素不斷鏈接到大社交網絡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交互和溝通,形成互聯網(城市)云腦的神經網絡發育基礎。另一方面,來自交通、安全、金融、商業,政務,農業,礦產等各個領域不斷通過云反射弧的方式,實現從感知到中樞神經處理再到反饋的類腦智能化問題處理過程。
2020年之后,以人類群體智慧和互聯網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兩大智能方式在互聯網(城市)云腦中不斷融合和互補,形成互聯網(城市)云腦的左右大腦架構,驅動互聯網(城市)云腦不斷向前進化。
-
谷歌
+關注
關注
27文章
6161瀏覽量
105304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1文章
47183瀏覽量
238266
原文標題:人工智能正在激活互聯網類腦系統,2018年,云腦將成為新熱點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