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開關Buck-Boost變換器的討論
在非隔離電源方案中,Buck、Boost、Buck-Boost電路應用非常廣,很多工程師對這三種電路非常熟。下面我們一起聊聊四開關Buck-Boost電路。
常規的Buck-Boost電路,Vo=-Vin*D/(1-D),輸出電壓的極性和輸入電壓相反。
簡要的四開關Buck-Boost電路,Vo=Vin*D/(1-D),輸出電壓的極性與輸入電壓相同。
四開關buck-boost的拓撲很簡單,如下圖。
對于四開關buck-boost,它本身有一種非常傳統簡單的控制方式。
那就是Q1和Q3同時工作,Q2和Q4同時工作。并且兩組MOS交替導通,如上圖。
如果把Q2和Q4換成二極管,那么也是同樣能工作,只不過沒有同步整流而已。
對于這種控制方式,在CCM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到公式:
Vin*D=Vout(1-D)也就是說,Vout=Vin*D/(1-D). 這個電壓轉換比和我們常見的buck-boost是一樣的。
只不過常見的buck-boost的輸出電壓是負壓,而四開關輸出的是正壓。
但是這種控制方式的優點是簡單,沒有模態切換。但是缺點是,四個管子都在一直工作,損耗大,共模噪音也大。
基于傳統控制方式的缺點。多年前,一家知名的IC公司推出了一款控制IC,革新了這個拓撲的控制方式。
其思路就是當Vin〉Vout的時候,把這個拓撲當純粹的BUCK來用,當Vin
但是,這種思路本身沒什么奇特之處。真正有技術含量的是,當VIn=Vout的時候,采用怎么樣的控制方式?
從buck過渡到中間模態,再過渡到boost的時候,如何做到無縫切換?這幾個問題,后來成為各家IC公司,大開腦洞,爭奪知識產權的戰場。
接下來,我來介紹某特公司的IC的控制邏輯。
先假設輸出為固定的12V,輸入假設為一個電池,充滿電電壓為16V,放電結束電壓為8V。
那么從輸入16V開始,此時的工作狀態顯然是BUCK
那么四個管子的驅動信號如下圖
那么當輸入電池電壓逐漸開始降低,M1的占空比也逐漸開始增大,而M2的占空比開始減小。
此時M2的占空比是個關鍵的參數。
因為IC內部對M2的脈寬有個最小設定,假如說是200ns。
那么現在假設輸入電壓掉到12.5V,而M2的脈寬也收縮到了200ns。IC內部的邏輯電路就認為到了模態切換的時候了。
此時發生的變化是,M3和M4兩個管子不再是常關和常通的狀態,而是開始開關了。
如果我們把上圖進行分解,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一個clock周期里面,前半周期是buck,后半周期是boost
這個時候boost切進去的時候,M3是以最小占空比切入的,而且該占空比不可調。
此時M2的占空比則會從最小突然展寬以抵消boost模特切入的影響。在這個時候,輸出會產生一個動態效應。
那么當輸入繼續下降的時候,M2的占空比會繼續減小。
那么當M2再度回到最小占空比的時候,IC內部邏輯電路會認為模態需要再次轉換了。
此時,M2將固定在最小占空比,而M3則開始跳出最小占空比,可以逐漸展寬。理論上來說,這個過渡應該是完全無縫的切換,
但是由于芯片內部的clock時序的切換,也會對輸出造成一種動態效應。
這個時候,變成了前半周期是boost,后半周期是buck。
同樣,當輸入電壓繼續降低的時候,電路會切入完全的boost模態。
當然另外一家IC巨頭,某某儀器公司也有類似的IC,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在buck-boost這個模態。
某某儀器的IC,在buck-boost模態,是一個周期是buck,下一個周期是boost,如此輪回。而某某爾特公司的IC卻是在一個周期內,前半周期是buck,后半周期是boost。
總的來說,兩家異曲同工。
-
變換器
+關注
關注
17文章
2100瀏覽量
109354
原文標題:四開關Buck-Boost變換器的討論!
文章出處:【微信號:edn-china,微信公眾號:EDN電子技術設計】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