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不斷深入,國內漁業發展也面臨著重大挑戰,漁業轉方式調結構任務日益緊迫,現代漁業發展必須由注重產量增長轉到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由注重資源利用轉到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十三五”期間,國家將通過促進漁業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來實現漁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下面將為您介紹幾種新型現代水產生態養殖模式。
一、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模式
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模式借鑒了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理念,將傳統池塘的“開放式散養”變為“集約化圈養”,使“靜水”池塘實現了“流水”養魚。
該種養殖模式是在池塘中的固定位置建設一套面積不超過養殖池塘總面積5%的養殖系統,主養魚類全部圈養于系統內,系統外的池塘面積用于凈化水質,以供主養魚類所需。養殖系統前端的推水裝置可產生由前向后的水流,結合池塘中間建設的兩端開放式隔水導流墻,使整個池塘的水體流動起來,達到流水養殖的效果。
主養魚類產生的殘餌、糞便隨著系統內水體流動,通過廢棄物收集裝置,將殘餌糞便從系統中移出,轉移至池塘之外的沉淀池并循環利用。此外,池塘其它區域用于套養濾食性魚類(鰱、鳙、匙吻鱘等),達到增產和凈化水質的目的。
該技術符合我國漁業對節水、節能、生態、高效的發展要求,在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及漁業增效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并且能夠解決國內漁業養殖模式在轉型方面遇到的諸多問題。
【技術優勢】●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通過氣提水裝置,在增加水體溶氧的同時帶動水體循環流動,養殖廢棄物隨著水流不斷沉積在系統末端并及時排出,使養殖水體得到了凈化,大大降低了池塘養殖的藥物使用率,在保護水環境的同時提高了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在增加產量、提高效益的同時,可將水產養殖中大部分的殘餌糞便及時收集并排出,被植物再次利用,實現了池塘的低碳生態養殖。●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系統能夠在室外靜水池塘中達到工廠化循環流水的養殖效果,使池塘養殖實現了低碳高效、環保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二、受控式集裝箱養殖模式
受控式集裝箱養殖模式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水產養殖模式,通過對集裝箱進行改造,在其內部安裝水質測控、視頻監控、物理過濾、生化處理、恒溫供氧等裝置,對魚類養殖全程實行精準監測、調控與管理,實現控水、控溫、控苗、控料、控菌和控藻的養殖效果。集裝箱養殖系統具體可分為兩種。
“陸基推水養殖系統”是以水邊陸地為依托,采用集裝箱系統對魚類進行集中飼養管理,此過程中產生的養殖污水預先經過過濾分離,再利用池塘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實現有害物質降解。然后將池塘水抽回集裝箱體內,完成循環再利用。陸基推水系統通常以池塘水體、湖泊水體為基礎,在水體附近配套建設適當數量、容量的集裝箱系統,構成開放水面和集裝箱封閉空間共存的局面。
“一拖二養殖系統”是指由一個處理箱和兩個養殖箱所組成的養殖系統,處理箱位于兩個養殖箱中間,三位一體實現全封閉式循環水養殖。處理箱包含物理過濾、生物凈化、臭氧殺菌等系統組件。養殖污水首先通過物理過濾設備,對水中的糞便、殘餌等雜質進行過濾,然后經過微生物凈化,對溶于水中的有害物質進行生物分解,最后經過殺菌后進入養殖箱體,實現養殖水體的循環再利用,養殖全程可以實現污水零排放。
【技術優勢】
●該種養殖模式科技含量高,集裝箱內的養殖環境可以完全不受外界影響,達到養殖水體溫度、溶解氧、氨氮、pH值等各項指標的可控性。●養殖箱體由廢舊海運集裝箱改造而來,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對漁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養殖區占地少,不需要新開挖魚塘,不改變原來的土地地貌和用途,節約用地,每個集裝箱里養的魚都是一套單獨的系統,管理上科學規范,并且節省勞力,特別適宜山地內陸地區的漁業發展。●實現了養殖廢水和廢棄物的零排放,減少了養殖過程中有機物的污染,保證了水產品質量安全,生態效益明顯。三、魚菜共生養殖模式“魚菜共生”是基于生態共生原理,在同一水體中把水產養殖與蔬菜種植有機結合,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資源可循環利用的綜合種養模式。魚菜共生養殖模式通過在魚類養殖池塘水面種植蔬菜(空心菜、草莓、絲瓜、菱角、水芹菜、小麥等),利用蔬菜根系發達、生長時對氮、磷需求高等特性,在池塘內形成“魚肥水—菜凈水—水養魚”的循環系統,達到魚菜和諧生長的狀態。目前,在天津、北京、河北等省(直轄市)建立“魚菜共生”核心示范區24.9萬畝,輻射帶動全國100萬畝以上。
【技術優勢】
池塘魚菜共生養殖模式與傳統養殖模式相比,不僅可以收獲水產品,還可收獲蔬菜,平均畝產能提高10%左右,節約水電成本投入約30%,節省用藥50%左右。例如空心菜畝產可達800公斤,根據蔬菜元素含量分析,每生產1千克空心菜可以消納1.45克氮和0.3克磷。而且該種養殖模式可使水體透明度增加,氨氮含量降幅達50.6%,養殖病害發生相對較少,魚類品質有一定程度改善,綜合生產效益可提高30%以上。四、多級人工濕地養殖模式所謂人工濕地,就是一種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人為建造的,將一種或幾種介質如:砂石、土壤、煤渣等按特定比例構成基質,填充到類似于沼澤的濕地上,并有選擇性地種植蘆葦、蓮藕、美人蕉、蒲草等水生植物,形成一個由獨特的“土壤基質—水生植物—微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當養殖廢水在該生態系統中流動時,通過土壤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對廢水進行凈化處理的一種新型生態處理系統。多級人工濕地養殖模式通過設計適宜的流向、流速和曝氣方法,栽種適宜的濕地植物,通過多級凈化,有效去除養殖水體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基本實現養殖廢棄物的零排放。
【技術優勢】與傳統池塘養殖模式相比,多級人工濕地池塘養殖系統可節約養殖用水量60%以上,減少氮、磷和COD排放80%以上。隨著養殖時間的延長,潛流濕地對總氮、總磷和COD的去除效果越來越高;隨著水生植物的生長和生態效率的提高,生物凈化效率還會逐步提高。此外,人工濕地還可以增加額外的景觀效益和生態效益。
人工濕地系統具有投資少、運行費用低、對水質變化適應能力強、生態安全等優點,是今后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一種趨勢,目前已在全國很多地方得到應用,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
生態環境保護
+關注
關注
0文章
3瀏覽量
1462
原文標題:未來這四種環保高效的養殖模式將大力推廣
文章出處:【微信號:qd053267722128,微信公眾號:物聯網水產養殖監控】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