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年的汽車傳感領域的學術會議和產品展會,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關于車載熱成像技術的演講和產品展示,尤其是今年在巴塞羅那的AutoSense展會,車載熱成像技術被列為第一位的熱門話題,我們這一期就來介紹一下熱成像技術。
熱成像技術本身并不是最近才有的新技術,它的發展始于兩百年前,1800 年,倫敦皇家學會天文學家弗雷德里克·威廉·赫歇爾 (1738-1822) 在進行太陽研究時,需要觀察太陽表面及其斑點。為此,他使用了不同顏色的深色玻璃板(濾光片)。在工作過程中,他注意到有些玻璃板比其他玻璃板溫度高,這讓他想到溫度取決于玻璃板的顏色。為了驗證這個想法,赫歇爾借助玻璃棱鏡將陽光分成光譜,并測量每個光段的溫度。他注意到溫度從紫色升高到紅色。
令他驚訝的是,紅光區以外的溫度不降反升。這一事實讓他想到,紅光以外還有不可見的光線。進一步的實驗表明,這些光線具有與光線相同的衍射和散射特性。赫歇爾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輻射熱”和“熱射線”等術語。術語“紅外線”出現在 19 世紀后期。
整個19世紀,很多科學家都在試驗不同的材料,看他們對輻射熱的傳導性,這些發現促成了高敏感度輻射熱度計的發展,這些都統稱為輻射熱測量計Bolometers,這就是現代熱成像技術的物理學基礎。
熱成像相機的基本構成如下圖所示。
現實場景中存在不同溫度的物體,他們發射出不同能量的紅外線,物體發射的紅外能量被鏡頭匯聚聚焦在紅外傳感器上,生成2D圖像。
紅外相機的光路圖如下:
紅外相機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工業領域查看設備,傳輸線等的發熱的情況。
看PCB上發熱的器件,損壞的器件會發熱嚴重。
醫療領域看發炎的身體部位,發炎的部分也會發熱更多。
由于熱成像具有非常好的天氣適應性,所以在車載領域具備特別的優勢,它可以在雨雪,霧天檢測到較遠距離(100-150m)的行人和騎車人。
熱成像相機在車載領域具有成本,性能,以及算法成熟度等優勢。
也有人探討Lidar方案和熱成像方案的比較,論壇上有人給出下邊的評論可以供讀者參考。
美國國家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今年發布了 FMVSS127新規,要求從2029年起所有美國的新的輕型車輛都要裝備行人檢測自動剎車裝置Pedestrian AEB,據說歐洲交通安全委員會ETSC也要跟進。這也是為什么這幾年在汽車領域熱成像開始成為熱點的根本原因。
這就和前幾年歐洲立法要求2025年新車要裝駕駛員監控相機系統一樣(DMS),一個法規的發布,就會帶動產業鏈的迅速跟進。
對于國內的ADAS企業,圖像傳感器生產企業,也可以因應這一趨勢提前布局,搶占先機。
源自網絡
-
傳感器
+關注
關注
2551文章
51090瀏覽量
753485 -
紅外傳感器
+關注
關注
9文章
519瀏覽量
47570 -
熱成像
+關注
關注
3文章
362瀏覽量
2035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