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點點、滑滑滑!每天我們這些低頭族都在機械的刷屏微信,看來觸摸真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然而你就不好奇為什么你在玻璃板上動動手指頭,機器就知道你要做什么嗎?好吧,我來為你揭秘觸控技術。
從手機功能的進化開始,IT產品進入了智能化時代。芯片、屏幕、攝像頭等都成為了推動IT產品智能化進程的主力。但是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觸控技術的不斷更新,是我們手中產品可以不斷變輕、變薄以及變得更加智能的主因。
人機交互最早通過按鍵、鼠標等實體設備進行,然后進入了我們所處的觸控時代,實體按鍵不斷減少,甚至出現了所有操作都通過虛擬按鍵實現的產品。現在觸控技術的不斷升級,讓用戶可以通過各種手勢、力度、多點觸控等方式,實現平時需要復雜操作才能實現的功能。
觸控面板也叫觸摸屏(Touch Panel, or Touch Screen, or Touch Pad, etc),凡是電子設備都要用到屏幕,如果你不想讓你的屏幕被無聊的鍵盤占據一半面積,就必須要使用觸摸屏作為人機對話的媒介,觸摸屏作為一種最新的電腦輸入設備,它是目前最簡單、方便、自然的一種人機交互方式。
觸摸屏技術的發展歷史
觸摸屏的背景技術可以追溯到20世紀40年代,但有很多證據表明至少直到1965年后觸摸屏才切實可行。
20世紀六十年代:第一個觸摸屏
歷史上通常認為第一個手指式觸摸屏是由E.A.Johnson于1965年在位于英國馬爾文的皇家雷達研究院發明的。Johnson最初在《電子快報》上發表題為“觸摸顯示—一種新的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的論文中描述了他的工作。論文中一幅示意圖描述了我們今天許多智能手機使用的一種觸摸屏的機制---就是我們所知的電容式觸摸屏。
20世紀七十年代:電阻式觸摸屏的發明
雖然電容式觸摸屏先被發明,但在觸摸屏的早期卻被電阻式觸摸屏超越了。美國發明家G.Samuel Hurst博士偶然的發明了電阻式觸摸屏。
作為一類技術,電阻式觸摸屏的生產成本通常非常實惠。在餐館,工廠和醫院中的機器和設備大都使用的是這種觸摸技術,因為其在這些環境中足夠耐用。智能手機制造商過去也使用這種電阻式觸摸屏,但在今天的手機領域其僅僅存在于低端的手機中。
20世紀八十年代:觸摸技術的十年
1982年,多倫多大學的NimishMehta開發出了第一個可操作的多點觸摸設備。輸入研究團隊,設計出了一個毛玻璃板,在其背部帶有能識別顯示在屏上的不同黑點,進而能偵測到操作動作的攝像頭。
不久之后,一名美國計算機能手,Myron Krueger設計出了手勢交互技術,他開發出了一個光學系統以跟蹤紀錄手的移動。克魯格設計的視頻地帶(video place)后來被稱之為視頻臺(video Desk)。
該研究工作比該觸摸技術出現的時間,早十多年,并且形成巨大影響。克魯格在他的職業生涯的后期,成為虛擬現實及交互操作藝術的先驅。
觸摸屏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早期,被大量進行商用化。惠普在1983年9月,以其HP-150為其商用化開端。該計算機采用MS-DOS操作系統,并且帶有一個9英寸索尼CRT顯示器,該顯示器被能夠識別,屏上的用戶手指下移的紅外發光器和探測器所包圍,如戳向屏幕,將阻擋相應紅外射線,以使計算機判定手指所指位置。
20世紀九十年代:大眾化的觸摸屏
在1993年,IBM和貝爾南方共同開發了Simon通信設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款智能手機,盡管當時還沒有這個名詞。它能翻頁,收發e-mail,帶有日歷,預約計劃,電話簿,計算器,及筆寫式畫板。它還有一個電阻性觸摸屏,因此要用手寫筆來操作菜單條及輸入數據。
那一年蘋果公司也開始了它的個人數字助理(PDA)--Newton PDA。MessagePad 100帶有手寫識別軟件,通過手寫筆來進行操作。
21世紀第一個十年及其超越
由于之前的技術積累,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就成為觸摸屏技術真正興盛的時期,觸摸屏技術也越來越為大眾所接受和喜愛。
當新千年到來之際,各公司都注入更多的資源以將觸摸屏技術整合進日常處理中。2001年,PortfolioWall首次亮相。該產品由通用汽車與Alias|Wavefront公司的人員共同完成,用戶僅用手勢就可以操作圖像、動畫、3D模型。
2002年,索尼推出了一款名為SmartSkin的輸入系統,能夠同時識別多只手定位及多觸點。該技術通過電容性感應器及網狀天線,計算手與表面之間的距離,既使在昏暗的光線條件下,也不會出現故障。
真正引爆觸摸屏手機的還是蘋果公司在2007推出具有高分辨率、多點觸控功能的第一臺iPhone。真正確立了觸摸屏的標準。而在今天,電容觸摸屏已經成為一種智能手機的標準配備。
觸摸屏技術的種類
觸摸屏的本質是傳感器,目前,根據傳感器的類型,觸摸屏大致被分為紅外線式、電阻式、表面聲波式和電容式觸摸屏四種。
紅外線式觸摸屏
紅外線式觸摸屏在顯示器的前面安裝一個電路板外框,電路板在屏幕四邊排布紅外發射管和紅外接收管,一一對應形成橫豎交叉的紅外線矩陣。用戶在觸摸屏幕時,手指就會擋住經過該位置的橫豎兩條紅外線,因而可以判斷出觸摸點在屏幕的位置。任何觸摸物體都可改變觸點上的紅外線而實現觸摸屏操作。紅外觸摸屏不受電流、電壓和靜電干擾,適宜某些惡劣的環境條件。其主要優點是價格低廉、安裝方便、不需要卡或其它任何控制器,可以在各檔次的計算機上應用。
電阻式觸摸屏
電阻觸摸屏的主要部分是一塊與顯示器表面非常配合的電阻薄膜屏,在強化玻璃表面分別涂上兩層OTI透明氧化金屬導電層。利用壓力感應進行控制。當手指觸摸屏幕時。兩層導電層在觸摸點位置就有了接觸,電阻發生變化。在X和Y兩個方向上產生信號,然后傳送到觸摸屏控制器。控制器偵測到這一接觸并計算出(X,Y)的位置,再根據模擬鼠標的方式運作。電阻式觸摸屏不怕塵埃、水及污垢影響,能在惡劣環境下工作。但由于復合薄膜的外層采用塑膠材料,抗爆性較差,使用壽命受到一定影響。
表面聲波式觸摸屏
表面聲波是一種沿介質表面傳播的機械波。該種觸摸屏的角上裝有超聲波換能器。能發送一種高頻聲波跨越屏幕表面,當手指觸及屏幕時,觸點上的聲波即被阻止,由此確定坐標位置。表面聲波觸摸屏不受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影響,分辨率極高,有極好的防刮性,壽命長,透光率高,能保持清晰透亮的圖像質量,最適合公共場所使用。但塵埃、水及污垢會嚴重影響其性能,需要經常維護,保持屏面的光潔。
電容式觸摸屏
這種觸摸屏是利用人體的電流感應進行工作的,在玻璃表面貼上一層透明的特殊金屬導電物質,當有導電物體觸碰時,就會改變觸點的電容,從而可以探測出觸摸的位置。但用戴手套的手或手持不導電的物體觸摸時沒有反應,這是因為增加了更為絕緣的介質。電容觸摸屏能很好地感應輕微及快速觸摸、防刮擦、不怕塵埃、水及污垢影響,適合惡劣環境下使用。但由于電容隨溫度、濕度或環境電場的不同而變化,故其穩定性較差,分辨率低,易漂移。
電阻式觸摸屏工作原理
電阻式觸控板主要由兩片單面鍍有ITO(氧化銦錫)的薄膜基板組成,上板與下板之間需要填充透光的彈性絕緣隔離物(spacer dot)來分開,如圖所示,下極板必須是剛性的厚玻璃防止變形,而上極板則需要感應外力產生形變所以需要爆玻璃或者塑膠。
正常工作時,上下極板接電壓并且處于斷開狀態,當外力按下時上極板發生形變與下極板接觸導通,此時產生電壓變化,通過此電壓變化可以精確測量觸摸點坐標(因為觸摸上下極板接觸后則上下極板由原來的整體電阻變成了一分為二的電阻,而電阻值分壓值與它到邊緣的距離成比例推算X、Y坐標的)。所以電阻式觸摸屏的精度主要取決于這個坐標電壓的轉換精度,所以非常依賴于A/D轉換器的精度(力度大小的電壓敏感性)。
因為電阻式螢幕透過壓力操控,所以不一定要用手來控制,筆、信用卡等都可以操作,即使戴套也沒關系,而且它和外界是隔離的所以它具有防塵防污的優勢;不過如果「摸」得太輕,電阻式螢幕不會有反應,要用輕戳才行。電阻式螢幕成本低廉、技術門檻低,而且,操作電阻式觸控螢幕時需要輕敲,所以容易壞,而且靈敏度也不太好,畫畫、寫字并不流暢。
電容式觸摸屏工作原理
然而,真正帶來智能手機風潮的是電容式觸摸屏,它是由一片雙面鍍有導電膜的玻璃基板組成,并在上極板上覆蓋一層薄的SiO2介質層。如圖所示,其中上電極是用來與人體(接地)構成平板電容感測電容變化的,而下極板用來屏蔽外界信號干擾的。
工作時,上透明電極需要接電壓并在四個角上引出四個電極,所以當手指觸碰上面的SiO2層時,因人體是導電的,所以人體與上透明電極之間產生足夠的耦合電容,并且根據與四個角(或周邊)測量的電容值變化來計算出觸控位置坐標(離觸控位置越近則電容越大)。但是這種表面電容式觸控(Surface Capacitive)還是無法滿足現在流行的多點觸控,如果要實現多點觸控必須要使用新技術叫做Projected-Capacitive Touch,它主要改變在于將表面的感應電極鋪設成一層或兩層并且進行圖案化(主要是菱形),一層負責X方向,一層負責Y方向。然后通過X方向和Y方向電極電容的變化來定位。
由于現在主流都是多點觸控(Multi-Touch),所以我稍微多講一點他的演變過程,多點觸控的Projected Capacitive主要有兩種:自電容(Self-Capacitive)和互電容(Mutual Capacitive)。
自電容它是直接掃描每個X和Y的電極電容,所以當兩個觸摸點的時候會額外產生兩個虛擬點(Ghost Points),如圖所示,左邊為兩層電極圖形化示意圖(多為菱形),它只需要一層ITO層即可,通過光刻形成X和Y電極。右邊為原理圖,從原理圖上看,當同時觸摸(X2, Y0)和(X1, Y3)時,由于量測四個電極的電容,所以會額外多出兩個點(X1, Y0)和(X2, Y3),這就是Ghost Points,只能靠軟件解決了。雖然自電容有Ghost-Points的問題,但是自電容位置精準靈敏度高,最大的好處是它可以做Single layer ITO膜,但是到大尺寸(>15寸)的時候點數增加導致管腳增多,成本會很高,而且點數多了之后中間的線路會走不出來,必須要把ITO變細,所以電阻增大,而且點數多掃描時間也會增長,看似沒有優勢,但是現在蘋果手機貌似就是在走自電容觸控技術,這些技術應該都突破了。
而互電容(Mutual-Cpacitiveor Trans-Capacitive)它需要兩層ITO膜層,通過特殊的結構把X和Y電極在每個節點上分隔開,這樣它掃描的就是節點(Intersection)電容,而不是電極電容了。只是這兩層ITO在交點處的接觸必須隔開,需要用到MEMS技術將它類似立交橋架起來。
不管是自電容還是互電容,都是依賴于將電容從人體電容中導到電極上,所以這兩種技術都叫做電荷轉移型電容觸控(Charge-Transfer)。
電容式觸控優勢在于速度快,可以滑而不用再用戳的。然而它只能用導電物體操控,它還有個缺點是如果觸控面積比較大(手掌),可能你還沒碰到就有動作了,因為面積大耦合電容大,所以觸發了屏幕,所以它對外界電場或溫濕度導致的電場變化比較敏感。但是它是一層玻璃板結構所以透光率比電阻式高可達90%以上。
然而不管是電阻式還是電容式觸摸屏都很難做到均勻電場,所以只能用于20幾寸以下的面板尺寸。如果要做大屏幕觸控必須要使用波動式觸控技術(主要有表面聲波或紅外線波兩種),它主要在四角或邊緣安裝紅外線或聲波發射器/接收器,當觸控阻斷聲波或紅外線時,對應的接收器接收不到信號則可以斷定坐標,這種觸控屏怕臟怕灰怕油,太嬌氣了,而且很容易受環境波動影響。
觸控技術的電路部分
上面花了大部分篇幅介紹觸控面板的感應模塊原理及結構,但是有傳感部分就一定有電路部分,而觸控的電路部分主要負責的事情就是:信號探測、坐標定位、以及手勢識別(滑動/放大/點擊)。
而對于MCU電路來說,主要需要哪些電路單元,首先最重要的就是ADC(這是所有Sensor必須的),其次是Scan Control和DSP(信號處理),而掃描電路一定需要時鐘信號,所以需要Timer。而手勢識別是靠一個叫Finger Tracking的單元實現,最后就是User configure的代碼保存需要用到EEPROM或Flash。
而在設計上的主要難點有兩個:1) 高電阻加大電容問題,2) 噪聲耦合(Noise Coupling)。前者主要是由于屏幕越來越大導致ITO的電極越來越長所以電阻越來越大,另外電極越來越長導致電容面積越來越大所以電容也變大,最后的問題是RC-delay延長,而解法要么是通過加大電壓來加速scan,要么是換金屬布線(Ag)。后者(Noise coupling)主要是由于面板越來越大,很容易接收到環境噪聲的干擾主要靠shielding來避免,而另外的干擾來自開關電源的干擾,這只能通過在ADC之前增加Noise Cancellation來實現。
觸摸屏技術已經成了繼鍵盤、鼠標、手寫板、語音輸入后最為普通百姓所易接受的計算機輸入方式。因為利用這種技術,用戶只要用手指輕輕地觸碰計算機顯示屏上的圖符或文字就能實現對主機操作,從而使人機交互更為直截了當,這種技術極大方便了用戶,非常適合多媒體信息查詢。它賦予了多媒體以嶄新的面貌,是極富吸引力的全新多媒體交互設備。
-
觸控技術
+關注
關注
23文章
631瀏覽量
86041 -
電容式觸摸屏
+關注
關注
4文章
64瀏覽量
30150 -
電阻式觸摸屏
+關注
關注
0文章
33瀏覽量
13007
原文標題:揭開觸控技術的神秘面紗
文章出處:【微信號:WW_CGQJS,微信公眾號:傳感器技術】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