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再生能源還是傳統能源,假如要產生電都得借助太陽、風、化石燃料等外力,但麻省理工突破框架,利用無處不在的空氣,研發一款依靠溫度變化產生電的機器。而有別于以往技術,溫度梯度大才可以發電,新型的技術讓機器可利用自然的溫度變化來產生電能。
利用溫度差來發電并不是件稀奇的事情,透過機器或材料兩側的溫度不同產生的電壓,讓電荷隨著熱量從溫度較高的地方流向另一端,進而產生電能──即是俗稱的熱電原理,目前其發展已小具規模,用于服裝、油漆與烹飪鍋,甚至可以用于工廠與發電廠來回收廢熱,但在這些應用中,溫度差異必須非常大。
而新型的機器名為熱共振器(Thermal Resonator),是基于熱釋電(Pyroelectric)效應,利用外界空氣的變化產生電力,麻省理工化學工程教授 Michael Strano 表示,這個機器體現了“從無到有”的概念,只要把機器隨意安置在一個地方,像是桌子上,就能在無風無光、什么都沒有的地方產生能量。
Strano 指出,我們一直被不同的溫度變化或波動環繞,但由于變化不顯著、也不知如何應用,我們一直沒有好好的利用空氣中的溫差,因此這是尚未開發能源。而研究團隊利用金屬泡沫、石墨烯和十八烷來制作熱共振器的材料,而這項組合也是至今效果最好的。
研究人員先利用銅或鎳制成金屬泡沫,為了增強其導熱性,在泡沫上在涂抹一層石墨烯,最后再注入隨著特定溫度液化或凝固的相變蠟(像是十八烷),讓材料可在固體和液體之間變化。
簡言之,該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散熱性,可以有效地將熱量吸收并釋放到環境中。研究學生 Anton Cottril 表示,相變材料可以儲存熱能,而如果相要用熱來產生電,石磨烯可以加速傳導。
在機器設計中,設備的一側會吸收熱量,之后再緩慢移動到另一端,而其中溫差發電可以透過傳統的熱電效應來實現。在 16 天的材料測試中,每天的溫度差高達 10°C,而該機器也能通電,并產生 350 毫伏的電壓和 1.3 毫瓦的功率。
雖然目前的發電功率相對較小,但足以用于遠程感測器或相關設備,且無需擔心電池與電量,更重要的是,它不像太陽能與風能會受到外力影響。這也是他的優勢之一,當其他發電機組無法運作時,熱共振器可以補助其他能源。
-
麻省理工
+關注
關注
0文章
39瀏覽量
12293 -
熱釋電效應
+關注
關注
0文章
6瀏覽量
7213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