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控底盤技術是智能駕駛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通過電子信號取代傳統的機械傳動,實現車輛動力、轉向、制動、懸架及換擋等功能的精準控制。它不僅是實現L3及以上自動駕駛的關鍵,也是推動智能化汽車快速發展的技術基石。
引言
在汽車行業邁向智能化、網聯化和電動化的過程中,線控底盤的應用變得愈發重要。線控底盤通過電子信號取代傳統機械裝置,在車輛動力、轉向、制動等方面實現更高效、更精準的控制,是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執行單元。從人機解耦到智能駕駛,從模塊化設計到跨域協同,線控底盤的技術發展既是自動駕駛技術創新的驅動力,也是未來汽車開發模式轉型的關鍵抓手。
線控底盤的技術構成
線控底盤技術可劃分為五大模塊,包括線控制動、線控轉向、線控驅動、線控懸架和線控換擋。這些模塊各自承擔不同的控制任務,共同支撐車輛的穩定運行和自動駕駛系統的高效執行。
線控底盤組成
2.1線控制動技術的核心價值與發展路徑
線控制動(Brake-by-Wire)是線控底盤最具技術挑戰的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在于以電信號取代傳統液壓傳動,實現對制動過程的精準控制。傳統的液壓制動系統在能量傳遞過程中存在響應滯后及效率損耗,而線控制動技術能夠顯著提高系統響應速度,增強制動的可控性和靈敏度。
當前市場上的線控制動技術主要分為兩類:EHB(電子液壓制動)和EMB(電子機械制動)。EHB屬于過渡型技術,雖然仍保留液壓回路,但通過電信號實現對液壓壓力的控制,響應速度和精準度得以提升。相比之下,EMB則徹底去除了液壓系統,通過電機直接驅動制動卡鉗,不僅減少了機械結構的復雜性,還大幅提高了制動系統的集成化水平。然而,EMB也面臨高溫衰減、冗余設計和高成本等挑戰,當前多用于高端車型或特定場景。未來,隨著核心零部件的技術突破和成本下降,EMB有望成為線控制動的主流選擇。
在實際應用中,線控制動系統還需與制動能量回收系統協同工作,以滿足電動車輛對能量利用效率的更高要求。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雖然起步較晚,但憑借電動化市場的快速發展,國產替代正逐步加速。據預測,到2026年,EMB系統有望實現量產,成為高級自動駕駛車輛的標配。
2.2線控轉向的技術原理與發展現狀
線控轉向(Steer-by-Wire)通過電子信號完全取代傳統機械或液壓連接,使駕駛員操作方向盤的信號能夠直接傳遞給轉向執行單元。線控轉向的最大技術特點在于實現了完全的人機解耦,為L4及以上自動駕駛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線控轉向技術路徑
線控轉向技術目前仍處于市場導入期,EPS(電子助力轉向)作為其過渡形態,廣泛應用于乘用車和商用車中。EPS雖具備電控化的優勢,但仍保留了機械連接,未能實現真正的線控特性。而完全線控轉向系統(SBW)通過完全電子化的信號傳遞,不僅能提升車輛轉向的精確度,還可實現更多智能化功能,例如多模式駕駛和自動回正。
SBW的技術實現并非易事。完全取消機械連接要求系統具備高度的冗余能力,以應對信號失效或執行單元故障帶來的安全風險,此外其生產成本較高,導致滲透率較低。盡管如此,隨著法規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支持以及行業內企業的積極探索,線控轉向技術的市場化步伐正逐漸加快。
2.3線控驅動的技術特點與市場應用
作為線控底盤中最成熟的模塊之一,線控驅動(Throttle-by-Wire)技術通過電子控制單元(ECU)實現對車輛動力輸出的精準管理。在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中,線控驅動已廣泛應用,且具有快速響應、可編程性強等顯著優點。
線控驅動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于車輛加速和能量管理。通過優化動力輸出,線控驅動不僅能提升車輛的經濟性,還可為智能駕駛系統提供精準的縱向控制能力。例如,在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中,線控驅動系統能夠與自動巡航功能無縫銜接,實現平穩駕駛。
在技術發展方向上,未來的線控驅動系統將進一步與整車電控系統融合,實現更高層次的智能協同。結合車路協同(V2X)技術,線控驅動還將為車輛在復雜工況中的自動駕駛提供有力支持。
2.4線控懸架的智能化升級與技術難點
線控懸架(Suspension-by-Wire)通過動態調整懸架系統的阻尼和剛度,為車輛行駛提供更好的舒適性和穩定性。當前主流的線控懸架技術包括CDC(連續可調阻尼懸架)和空氣懸架,它們通過傳感器實時感知路面情況,并動態調節懸架特性。
線控懸架分類
在商用車和高端乘用車中,線控懸架的應用逐漸增多,尤其是在越野場景和長途駕駛中,線控懸架能夠顯著提升駕乘體驗。然而,國內企業在核心部件如電磁閥和懸架控制器上仍依賴外資供應商,國產化替代亟需加速。隨著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預計未來5至10年內,中國企業將在這一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2.5線控換擋的應用與技術升級
線控換擋(Shift-by-Wire)技術通過電子信號控制變速器的檔位切換,具有操作便捷、結構緊湊的優點。目前,線控換擋主要應用于新能源車型中,因其技術復雜度相對較低,市場滲透率較高。
線控換擋不僅提升了駕駛體驗,還能與智能駕駛系統深度集成,支持多場景切換。例如,在自動泊車或復雜交通場景中,線控換擋系統能夠快速響應系統指令,實現精準的檔位調節。未來,隨著車輛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線控換擋將在更多車型中實現標配。
市場格局與應用場景
3.1市場規模與行業分布
線控底盤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市場規模在過去幾年中保持快速增長。根據預測,2025年中國線控底盤市場規模將達到282億元,到2030年預計進一步增長至126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顯著。從行業分布來看,乘用車市場占據了線控底盤市場的主要份額,占比接近90%。這與乘用車領域對智能駕駛功能的需求快速上升密切相關,特別是L3及以上級別自動駕駛車輛的逐步商業化,進一步推動了線控底盤的滲透率提升。
在商用車市場,線控底盤的應用也在逐步擴大,主要集中于中重型貨車和客車領域,這些車型在運輸效率、安全性能以及運營成本優化方面對線控底盤的需求尤為強烈。此外,低速無人車市場也顯示出巨大潛力。無人配送車、無人環衛車等低速無人裝備逐漸實現商業化示范應用,為線控底盤開辟了新的市場空間。
線控底盤5大應用領域
3.2典型應用場景
線控底盤的應用場景可以劃分為低速與高速兩類:低速場景下的示范應用為其技術驗證提供了寶貴經驗,高速場景的復雜需求則進一步推動技術的成熟與迭代。
低速場景:
低速無人裝備是線控底盤技術率先規模化應用的領域之一。在港口、礦山、末端配送等場景中,低速無人車通過線控底盤技術實現自主導航和精準控制。例如,在港口物流中,配備線控底盤的無人駕駛拖車可在復雜環境中高效運行,同時提升安全性和運輸效率。在礦山場景中,重型無人礦車通過線控制動、轉向等技術實現了高負載環境下的自主作業,進一步推動了礦業運輸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高速場景:
在高速開放道路上,線控底盤的主要應用集中于L3及以上級別的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車輛中。這些場景對線控底盤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對轉向精度、制動冗余以及動力響應的精準控制。例如,Robotaxi服務作為一種典型應用,配備線控底盤的自動駕駛出租車能夠在復雜的城市交通環境中實現無縫運行,不僅提升了出行效率,也為未來智慧交通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3.3行業格局與企業布局
當前,線控底盤市場的參與者主要分為零部件供應商、底盤集成商和整車廠商三類。國際Tier 1供應商如博世、大陸、采埃孚等在核心技術上具有領先優勢,尤其是在線控制動和轉向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然而,隨著國內汽車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國產供應商逐步崛起。以伯特利、長城精工、拓普集團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正通過自主研發與產業鏈整合,縮小與國際巨頭的差距。
整車廠商方面,許多國內主流車企也開始在線控底盤領域加大投入。例如,吉利的遠程GXA超感架構基于線控底盤技術開發了一系列智能商用車,而比亞迪、長城等品牌則在乘用車領域實現了線控系統的批量化應用。這種“整車廠+零部件供應商”協同發展的模式不僅加速了技術的產業化進程,也為線控底盤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技術挑戰與瓶頸
盡管線控底盤技術的潛力巨大,其在實際開發和應用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這些挑戰不僅影響了技術的成熟度,也限制了線控底盤的大規模普及。
4.1系統安全性與冗余設計
線控底盤通過電子信號取代機械連接,顯著簡化了車輛的底盤結構。然而,這種完全電子化的控制方式對系統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旦系統發生故障,車輛可能失去轉向、制動或動力控制,從而引發嚴重事故。因此,如何在底盤系統中引入多層次的冗余設計,確保系統在單點故障情況下仍能維持基本功能,是當前技術開發中的重要方向。
以線控制動為例,為保證其安全性,通常需要配備多冗余電機、傳感器和控制單元。此外,在高溫或極端環境下,線控制動系統的可靠性仍需進一步驗證。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需要更先進的硬件支持,也依賴于底盤域控制器等核心軟件算法的優化。
4.2技術標準與法規限制
線控底盤作為涉及車輛核心安全的關鍵技術,其發展受到嚴格的法規約束。盡管我國已出臺了如《低速線控底盤通用技術要求》等若干與線控底盤相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規范,但在國際范圍內的技術規則仍需進一步統一和完善。此外,現階段仍存在部分技術規范制定速度相對滯后的問題,難以匹配行業快速發展的需求。這種法規與技術發展的不對稱性,對企業的技術布局和產品導入造成了一定制約。
線控底盤標準進度
4.3技術成熟度與經濟性
線控底盤的技術復雜性較高,開發周期較長,同時核心零部件的生產成本也較為昂貴。以完全線控制動(EMB)為例,目前其成本遠高于傳統制動系統,這對整車廠商控制車型成本造成一定壓力。線控轉向(SBW)雖然在高級自動駕駛車輛中具有應用潛力,但由于其開發難度大、滲透率低,目前尚未成為市場主流。這些技術瓶頸需要通過規模效應和國產化替代來逐步克服。
未來發展趨勢
5.1智能化與模塊化驅動創新
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深入發展,線控底盤的功能將逐步從單一模塊化控制向多域集成化控制演進。底盤域控制器(CDCU)作為核心部件,能夠將制動、轉向、驅動等控制功能統一協調,實現車輛縱向、橫向及垂向的一體化控制。此外,模塊化設計將進一步增強線控底盤的靈活性,使其適應不同車型和場景需求。
5.2國產化替代與成本優化
中國汽車市場的規模優勢為線控底盤的國產替代提供了良好條件。通過自主研發與技術協同,本土企業在驅動、制動、懸架等關鍵領域逐步實現突破。未來,隨著國產替代率的提升,線控底盤的生產成本將顯著下降,為其在中低端市場的普及提供有力支撐。
5.3滑板底盤與新型開發模式
滑板底盤作為線控底盤技術與電動化的深度結合,是未來汽車開發模式的重要方向。滑板底盤通過高度集成的線控系統與車身模塊,實現了上下解耦和多場景靈活適配。以Rivian、悠跑科技等企業為代表的滑板底盤產品,不僅在輕型商用車中展示了潛力,也為未來智能汽車開發提供了新思路。
5.4域集中化與跨域協同
未來,線控底盤將逐步從獨立系統的模塊化控制轉向多系統融合的域集中化控制模式。底盤域控制器(CDCU)作為關鍵技術,通過整合底盤的轉向、制動、驅動及懸架系統,實現了橫向、縱向及垂向控制的一體化,從而提升車輛在復雜工況下的動態穩定性與駕駛性能。同時,CDCU可通過軟件升級(OTA)不斷優化控制算法,以應對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進一步延長系統的生命周期。
此外,跨域協同成為推動線控底盤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方向。通過與智能駕駛域(ADC)及座艙域的深度融合,底盤系統不僅能夠根據路況數據實時調整懸架剛度、轉向角度等關鍵參數,還能與自動駕駛系統無縫對接,優化路徑規劃與動態響應。例如,在L4級以上自動駕駛車輛中,底盤與智能駕駛域的協同可顯著提升決策速度與執行精度,從而實現更高階的自動駕駛功能。
5.5低速無人裝備與規模化落地
低速無人裝備是線控底盤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的重要領域。在末端配送、港口轉運、環衛作業等場景中,線控底盤通過其快速響應、高精度控制及模塊化特性,成功適配了各種低速無人裝備需求。例如,濟馭科技開發的魔毯M線控底盤,通過底盤域控制器(CDCU)、線控制動(EHB)及線控轉向系統的深度集成,實現了無人配送車在狹窄巷道及復雜環境中的高效運行。
低速無人裝備的規模化落地不僅驗證了線控底盤技術的可行性,也為其在更復雜場景的推廣積累了經驗。未來,隨著無人裝備在港口、礦山等場景中滲透率的提升,低速線控底盤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擴大,并逐步推動相關技術在高速車輛中的應用。
5.6滑板底盤與車體解耦
滑板底盤作為線控底盤與電動化的高度集成形態,是未來車輛開發的重要趨勢之一。其核心在于通過標準化接口實現底盤與車身的完全解耦,從而使整車制造商能夠基于同一滑板底盤平臺快速開發不同車型。這種開發模式不僅大幅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也顯著降低了制造成本。
以Rivian和悠跑科技為代表的滑板底盤企業,已推出涵蓋輕型卡車、物流車及中型乘用車的多款產品。例如,悠跑科技開發的UP超級底盤采用線控驅動、轉向及制動技術,并整合電池、熱管理系統及智能域控制器,為整車開發提供了高度模塊化的底盤解決方案。未來,隨著滑板底盤的技術成熟度進一步提升,其在非承載式車身(如皮卡、輕卡等)中的應用潛力將被進一步釋放。
5.7政策支持與國際化發展
線控底盤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強力支持。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線控底盤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以2023年12月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為例,該文件明確鼓勵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線控轉向系統及線控制動系統等相關技術的研究與推廣。此外,工信部等部門也提出要加速線控底盤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的制定,這將為國內企業提供更有利的研發和市場環境。
在國際化方面,國內企業需進一步加強與國際法規接軌,以提升技術的全球適用性。例如,聯合國UN/WP.29等國際組織已逐步制定線控底盤相關技術標準,這為國內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了規范依據。同時,通過參與國際技術法規的修訂,中國企業不僅能提升自身技術話語權,也能加快產品的國際化進程。
結論
線控底盤作為智能駕駛系統的重要基礎,正在從單一模塊化技術向多域協同化方向快速發展。其技術構成涵蓋了制動、轉向、驅動、懸架及換擋五大核心模塊,均為自動駕駛車輛的精準控制提供了關鍵支持。在市場層面,線控底盤已從低速場景的示范應用逐步向高速復雜場景擴展,并在乘用車與商用車領域展現了巨大潛力。
盡管技術的普及仍面臨成本高、法規不完善及技術壁壘較高等諸多挑戰,但國產替代的加速及政策支持為其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未來,隨著線控底盤實現域集中化控制與跨域協同,其在車輛智能化升級中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特別是在滑板底盤模式的推動下,線控底盤有望重塑汽車開發模式,為行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線控底盤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僅為自動駕駛系統提供了技術支撐,也將推動整個汽車產業向智能化和電動化方向邁進。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掌握線控底盤核心技術的企業將具備更大的市場競爭力,并在智能駕駛和智慧交通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審核編輯 黃宇
-
智能駕駛
+關注
關注
3文章
2505瀏覽量
48736 -
自動駕駛
+關注
關注
784文章
13784瀏覽量
16638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