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AI時代正在來臨,而IoT產業也在往AIoT方向發展。從AI變成AIoT,看字面的變化只是加了AI,更底層的邏輯是IoT設備將會更加智能,而智能一方面是需要AI的算力與算法,另外一個方面就需要更多的傳感器提供數據。
IoT產品一個趨勢就是功能越來越多,要實現越來越多的功能,就需要越來越多的傳感器,而傳感器多了之后帶來的問題就是:成本會急劇增加,產品的功耗也會增加,產品的尺寸也會增加,這顯然與需求是相悖的。
解決這個矛盾點的方法就是讓同一顆芯片具備多樣化的能力,這樣就可以復用功能,結合AI,以實現產品的需求。
以上的引子就是為了引出我們今天的話題:UWB的雷達功能將會越來越重要。
熟悉UWB技術的人知道,它第一次被人認識是在20多年前作為一種短距離高帶寬通信傳輸技術,而第二次被大眾所熟知是在最近因為其優異的定位測距能力,但我們判斷,UWB的雷達感知能力將會在未來越來越重要。
主要邏輯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背景:通信技術的演進方向就是“通信+感知”一體。
以蜂窩通信為例,現在5G在積極推進下一步的演進,如果只是提升網速,這個賣點已經賣不動,畢竟需要高網速的場景有限,所以,5G演進的核心方向就是增加通信技術的感知能力,目前,5G演進最主要的方向就是:高精度定位能力(位置感知)、雷達感知、蜂窩無源感知(存在感知)。
同樣的,其他的通信技術也在不斷的演進,僅就通信傳輸層面來說,能創新的點也不多,增加感知能力也是一個重點方向,比如藍牙6.0增加的Channel Sounding就是位置感知。
而UWB,本身就具備雷達感知能力,不用額外去新增功能,在時代的需求之下,它的雷達感知能力將會更有用武之地。
第二,位置感知與雷達感知都是通用的感知數據,UWB恰好兩者兼顧。
如前文所述,在AI時代,產品將會越來越智能,智能的前提有兩個,一個是有更強的算力(可以通過端側實現,也可以在云端實現),另外一個是要有更多的感知數據的能力,因為沒有傳感器感知數據,再強的算力也沒意義。
眾多的感知數據中,位置感知與雷達感知是兩類通用的數據,而UWB其同時具備感知這兩類數據的能力,因此它未來發揮的空間會很大。
位置感知的重要性我們已經說了很多,先不贅述,未來的雷達感知在智能化設備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在可移動的智能化設備中,雷達的功能相當于這些設備的“眼睛”,感知周圍的環境信息,具體的場景有汽車的感知雷達、機器人、無人機等。也可以在活體監測與生命體征方便有諸多應用,比如活體檢測雷達、醫院/養老院的康養檢測、在居家養老環境中,老人摔倒檢測等。
不過UWB在通信技術領域屬于高頻段的技術,但在雷達技術中頻段就較低了,基于UWB的特性,在低成本、近距離雷達場景比較適用。
第三,就是它的性價比很高。
單獨加一顆雷達傳感器當然可以實現雷達的功能,但是需要增加額外的成本,即便是目前24G毫米波雷達的成本已經很便宜了,依然需要10-20元的模組成本,還需要增加一個通信模塊。
如果是對雷達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場景,比如存在性檢測、摔倒等明顯的動作檢測、短距離(幾米以內)障礙物測距檢測等,UWB的雷達可以實現這樣的功能,而且UWB是可以一顆芯片實現雷達感知+位置感知+通信連接的能力,性價比就大為提升。
所以,結論就是,雷達功能這個UWB的之前不起眼的功能,未來或許是它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利爾達首款UWB模組
近日利爾達基于MK8000EL28EGG芯片精心研發了首款超寬帶(UWB)模組MD01-UR。它巧妙地將天線、射頻電路、電源管理以及時鐘電路集于一體,實現了高度集成化設計。不僅能夠應用于雙向測距和TDOA定位系統,而且能夠以驚人的±5厘米精度進行測距。此外,MD01-UR模塊還支持高達27.2Mbps的數據傳輸速率,這意味著更快速、更精確的位置信息傳遞,以及前所未有的實時性。可廣泛應用于在化工煤礦、建筑工業、智慧物流、智能家居和汽車設備等關鍵領域。
-
雷達
+關注
關注
50文章
2930瀏覽量
117465 -
UWB
+關注
關注
32文章
1100瀏覽量
61146 -
IOT
+關注
關注
187文章
4202瀏覽量
19668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