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言模型能否解決傳統大語言模型在大規模數值數據分析中的局限性問題,助力科學界大科學裝置設計、高能物理領域科學計算?
高能物理是探索宇宙基本組成與規律的前沿科學領域,研究粒子在極高能量下的相互作用,是揭示宇宙起源、暗物質與暗能量等未解之謎的重要手段。高能物理實驗(如粒子對撞實驗、暗物質與暗能量實驗等)產生的數據量極為龐大且復雜,傳統的數據分析方法在處理海量數據和復雜物理結構時,面臨計算瓶頸。
2024年12月3日,arxiv上更新了一篇將多模態基座大模型運用于粒子物理科研場景的最新論文《Scaling Particle Collision Data Analysis》,從粒子對撞實驗出發,探索了大語言模型在大科學裝置數據分析與科學計算領域的全新應用場景。作者團隊來自超越對稱(上海)技術有限公司,與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大對撞機CEPC團隊、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合作,將其最新研發的科學基座大模型BBT-Neutron應用于粒子對撞實驗。模型應用了全新的二進制分詞方法(Binary Tokenization),可實現對多模態數據(包括大規模數值實驗數據、文本和圖像數據)的混合預訓練。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412.00129
代碼地址:https://github.com/supersymmetry-technologies/bbt-neutron
論文中對比了BBT-Neutron的通用架構模型與最先進的專業JoI模型(如ParticleNet和Particle Transformer)在粒子物理領域的Jet Origin Identification(JoI)分類任務上的實驗結果。粒子分類的識別準確率(圖1-3)表明,研究表明該通用架構的性能與專業模型持平,這也驗證了基于sequence-to-sequence建模的decoder-only架構在學習物理規律方面的能力。
這些模型在數據集大小擴展時都顯示出性能提升,Jet Flavor Tagging Efficiency, Charge Flip Rate形成了S曲線。然而,BBT-Neutron和專業模型之間觀察到不同的擴展行為,S曲線上的關鍵數據閾值表明BBT-Neutron中出現了涌現現象(在專業架構中未出現),不僅打破了傳統觀念認為該架構不適用于連續性物理特征建模的局限,更驗證了通用模型在大規模科學計算任務中的可擴展性。
二進制分詞:統一多模態數據處理,突破數值數據分析瓶頸
近年來大語言模型在文本處理、常識問答等任務上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處理大規模數值數據方面依然面臨挑戰。傳統的BPE分詞方法在分詞數字時可能會引入歧義和不一致,特別是在高能物理、天文觀測等領域,分析復雜的實驗數據成為瓶頸。
為了讓大模型更加適配科學計算場景,該研究通過引入一種創新的二進制分詞方法(Binary Tokenization),即利用計算機存儲中使用的二進制表示數據,實現了數值數據與文本、圖像等多模態數據的統一表示。以使其能夠在無需額外預處理的情況下,通過二進制分詞,實現對所有數據類型的統一處理,簡化預處理流程,確保輸入數據的一致性。研發團隊在論文中詳細展示了如何克服傳統BPE方法的局限性及其數據處理過程。
BPE方法的局限性
歧義和不一致性
BPE是一種基于頻率的token 化方法,它會根據上下文將數字分割成不同的子單元,這可能導致同一數字在不同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分割方式。
例如,數字12345在一個上下文中可能被分割成‘12’、‘34’和‘5’,在另一個上下文中可能被分割成‘1’、‘23’和‘45’。這種分割方式丟失了原始數值的固有意義,因為數字的完整性和數值關系被破壞了。
token ID的不連續性
BPE會導致數值的token ID不連續。例如,數字‘7’和‘8’的token ID可能被分配為4779和5014。
這種不連續性使得管理和處理數值數據變得更加復雜,特別是在需要順序或模式化的token ID時,這種不連續性會影響模型處理和分析數值數據的能力。
單數字token化的問題
盡管單數字token 化方法簡單直接,但它也會導致多位數數字的token ID不連續。例如,數字15可能會被分解為獨立的token ‘1’和‘5’,每個token 都被映射到獨立的token ID。這種分割可能會破壞數值信息的連續性,使得模型更難捕捉多位數數字內在的結構和關系。
數值處理方式
對于文本數據,使用UTF-8編碼將字符轉換為字節序列。
對于數值數據,提供了雙重策略:一種是當保留數字的確切格式和任何可能重要的前導零時,數字被視為字符串,然后使用UTF-8編碼;另一種是在進行算術運算或處理重要數值時,數字被轉換成其數值形式(例如,整數),然后轉換成字節數組。 這種方法保證了模型能夠統一且高效地處理各種數據類型。
對于科學公式或符號: 復雜的表達式被解析并序列化成字節序列,捕捉公式的結構和內容。 例如,公式E = mc^2被編碼為字節數組[69, 61, 109, 99, 94, 50],代表了公式的結構和變量。
對于圖像數據,使用patch方法將圖像分解為小塊,提高對高密度像素數據的處理效率。
BBT-Neutron模型架構:高效捕獲數值關系與多功能任務適配
BBT-Neutron模型架構主要由三個關鍵部分組成:Patch Embedding、Patch Self-Attention和LM Head,能夠將輸入序列通過字節分詞轉換為高維向量,使其具備了包括執行分類、回歸任務在內的多種能力。這些任務在許多科學應用中非常常見,目標不一定是生成新序列,也可以是對輸入分類或預測連續值。
Patch Embedding
包含兩個線性層,第一層將輸入patch投影到高維空間,第二層細化這一表示,產生最終的嵌入向量。
兩層之間引入ReLU激活函數,使模型能夠非線性地表達輸入字節patch,捕捉patch內部byte之間更復雜的結構。與通常只使用單一層線性嵌入的字節級模型相比,能夠提供更大的靈活性,更好地表示輸入patch的細節和非線性關系。
Patch Self-Attention
在patch自注意力機制中,注意力操作在patch層面執行,每個patch嵌入包含其所有點的信息,通過矩陣乘法促進不同patch之間的信息交換,同時促進單個patch內部字節之間的交互,使模型能夠有效捕捉局部和全局依賴。
LM Head
輸出維度定義為Patch Size × 257,其中257代表從0到255的字節值總數,加上由256表示的填充ID,Patch Size是文本序列被劃分的patch數量。這種設計允許模型獨立地為每個patch生成預測,保持基于patch方法的效率和有效性。
應用于粒子物理對撞數據分析:通用架構性能達到專業領域的SOTA
開發團隊在論文中分享了BBT-Neutron通用架構的首次落地實驗結果,輔助粒子物理學中的關鍵任務——噴注來源識別(Jet Origin Identification, JoI),并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噴注來源識別是高能物理實驗中的核心挑戰之一,旨在區分來自不同夸克或膠子的噴注。在高能碰撞中產生的夸克或膠子會立即產生一束粒子——主要是強子——朝同一方向運動。這束粒子通常被稱為噴注,是碰撞實驗中物理測量的關鍵對象。識別噴注的起源對于許多物理分析至關重要,尤其是在研究希格斯玻色子、W和Z玻色子時,這些玻色子幾乎70%會直接衰變為兩個噴注。此外,噴注是我們理解量子色動力學(QCD,描述原子核、質子、中子、夸克的相互作用機制)的基礎。來自不同類型色荷粒子的噴注在它們的可觀測量上只有微小的差異,這使得準確識別噴注的起源極具挑戰性。
實驗結果顯示,該研究與最先進的專業模型(如Particle Transformer和ParticleNet,將專業物理定律融入GNN架構設計)的最佳性能持平,達到行業的SOTA(圖1-3)。這個結果驗證了以sequence to sequence建模方式為基礎的decoder only通用架構,在學習物質世界和物理規律上具備與專業模型同等的學習能力。而傳統的觀念認為,seq2seq 建模不適用于時間、空間、能量等具有連續性特征的物理實在建模,只適合于人類語言這樣的離散符號的建模。而且從左到右具有位置特性的學習方式,不適用于具有時空對稱性的物理結構,要讓模型學習專業物理定律,需要在專業模型架構中融入該領域相關結構。該論文研究的成果證明了這種觀念的局限性,為表征時間、空間、能量等基礎的物理量提供了一種有效方案,同時也為物理化學等專業科學領域構建一個統一模型提供了基礎。
Scaling分析:發現涌現行為
文中通過與ParticleNet和Particle Transformer在JoI任務上的擴展行為的方式進行對比,在數據規模增加下的Scaling行為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訓練數據集從100到1000萬事件不等,實驗結果通過混淆矩陣(confusion matrix)、噴注風味標記效率(jet flavor tagging efficiency)和電荷翻轉率(charge flip rate)這三個關鍵指標來衡量模型的表現。
混淆矩陣(Confusion Matrix)即使用了一個11維的混淆矩陣M11來分類每個噴注,根據最高預測分數歸類到相應的類別, 塊對角化成2×2的塊,每個塊對應特定的夸克種類。混淆矩陣提供了模型分類性能的全面概覽,突出顯示了在各種噴注類別中正確和錯誤預測的情況。
噴注味標記效率(Jet Flavor Tagging Efficiency)定義為每個塊內值的總和的一半,不區分由夸克和反夸克產生的噴注。
電荷翻轉率(Charge Flip Rate)定義為塊中非對角線元素與塊總和的比率,代表誤識別夸克和反夸克產生的噴注的概率。
圖4顯示,這些模型在十一種類的粒子噴注來源鑒別的分類問題上表現出相似的性能,并且在數據集大小擴展時都顯示出性能提升,Jet Flavor Tagging Efficiency, Charge Flip Rate形成了S曲線。
開發團隊指出,該模型和專業模型之間出現了不同的擴展行為。BBT-Neutron的S曲線上的關鍵數據閾值,特別是Charge Flip Rate的數據發生到了性能突變,表現出顯著的涌現現象(Model Emergence),然而該現象在ParticleNet或Particle Transformer中并沒有被觀察到。
可能的原因是這些專業模型納入了特定領域的結構特征,它們采用專門設計的架構來表示粒子相互作用和分類,這可能導致隨著數據規模的增加,性能提升更快達到飽和。與此相反,研究中的通用架構模型,使用統一的數據表示來處理所有物理結構。專業模型架構通過消除位置編碼或相關操作來實現粒子的置換不變性(permutative invariance),BBT-Neutron不依賴置換不變性,而是采用從左到右的序列輸入,這與語言模型的seq2seq范式一致。雖然這種方法需要更大的數據集來推斷,但一旦超過臨界數據集閾值,它就能實現顯著的性能飛躍,這表明了該模型即使沒有像專業模型那樣明確在架構設計中納入置換不變性,也能夠通過足量數據的學習學到空間對稱性。
通俗而言,當數據規模逐步增加時,該模型在性能上出現了顯著躍遷。這一發現驗證了通用模型在大規模科學計算任務中的可擴展性,即該模型有望成為跨領域的科學計算基座模型。
該論文研究標志著大模型在多模態數據處理與科學計算任務中的巨大潛力。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與大科學裝置的深度融合,在未來或許能夠加速中國大對撞機CEPC等前沿科研項目的實施落地。該項目參與者、CEPC團隊成員阮曼奇曾評論道,“人工智能技術將助力大科學設施的設計研發,能大幅提高其科學發現能力,更好地幫助我們探索世界的奧秘、拓寬人類的知識邊界。反過來,通過總結對比在具體科學問題上觀測到的AI性能差異,也能加深我們對AI技術本身的理解,更好推動AI技術的發展。”
目前BBT-Neutron科學計算基座模型已經落地到粒子物理、核聚變、強磁場、石油化工、儲能、鈣鈦礦太陽能、飛行傳感器、基因編輯等真實科研工程難題。
關于超對稱技術
超越對稱(上海)技術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市徐匯區漕河涇開發區內,專注于研發跨學科、跨結構、跨尺度的科學基座大模型 BigBangTransformer[乾元],賦能科學計算、工業智能、空間智能、醫療健康等領域,致力于通過大模型技術攻克物理世界的復雜難題,推動人類邁進“Type II 文明“。
BBT模型發展歷程
BBT模型歷經三代迭代,持續探索大模型的科學應用路徑:
2022年:發布BBT-1,10億參數的金融預訓練語言模型;
2023年:推出BBT-2,120億參數的通用大語言模型;
2024年:發布BBT-Neutron,1.4億參數的科學基座大語言模型,實現文本、數值和圖像數據的多模態統一預訓練
審核編輯 黃宇
-
開源
+關注
關注
3文章
3342瀏覽量
42490 -
數據處理
+關注
關注
0文章
598瀏覽量
28564 -
數據分析
+關注
關注
2文章
1449瀏覽量
34056 -
大模型
+關注
關注
2文章
2442瀏覽量
2692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