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接收機結構我們從最傳統的超外差結構開始介紹。超外差結構能提供非常好的性能,但這種結構需要大量分離元件,像濾波器等。這種結構無法單芯片集成實現,因此出現了零中頻,低中頻接收機結構。
超外差接收機
超外差接收機自從1917首次出現以來一直作為接收機設計的主要結構。直到2000,出現了零中頻接收機,這種接收機結構適合完全集成實現。
圖1 一級混頻的超外差結構
圖1所示為單級混頻的超外差結構,混頻器利用本振信號將RF信號下變頻到IF頻率。超外差結構由以下模塊組成:輸入帶通濾波器,低噪聲放大器,鏡像抑制濾波器,混頻器,中頻濾波器,AD。
輸入帶通濾波器通常用于抑制帶外干擾信號,防止帶外強干擾信號阻塞低噪聲放大器。通常輸入帶通濾波器帶寬比較寬,由多個信道組成。鏡像濾波器用于抑制鏡像頻率,關于鏡像濾波器我們下面會做詳細介紹。混頻之后的IF帶通濾波器決定了接收機的通道選擇性,用于抑制鄰道信號功率,同時IF帶通濾波器也通常作為AD前端的抗混疊濾波器。
零中頻接收機
超外差接收機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鏡像頻率抑制問題。而零中頻接收機通過將信號直接轉換到基帶(0Hz),從而克服了鏡像抑制問題。其結構如下:
圖2 零中頻接收機結構
零中頻接收機本振頻率(LO)和射頻信號頻率(RF)相等,鏡像頻率也就是信號頻率本身。不存在鏡像頻率干擾的問題,原超外差接收機結構中的鏡像抑制濾波器及中頻濾波器都可以省略。這樣一方面取消外部元件,有利于系統的單芯片實現。
如圖2所示,混頻器后面是一個模擬低通濾波器,該濾波器作為通道選擇濾波器和AD前端的抗混疊濾波器。如果接收機的通道選擇性完全由該濾波器實現,那么要求該濾波器的截止頻率為信號帶寬的一半,以有效抑制鄰道和更遠端的信道干擾。
由于該濾波器工作在低頻,因此可以用有源模擬濾波器實現,注意上下兩個分支幅度響應匹配。有源模擬濾波器相對于超外差接收中的無源中頻濾波器輸入動態范圍有限,并且阻帶衰減有限。
零中頻接收機結構雖然減小鏡像信號抑制問題,但同時帶來了其他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由于輸入信號的放大組要集中在基帶。這些問題包括:1、接收機的偶次非線性失真;2、本振泄露和直流偏置;3、直流偏置;4、Flicker噪聲。
低中頻接收機
低中頻接收機嘗試解決零中頻接收機的直流偏置及flicker噪聲問題,但同時保持零中頻接收機的高集成性。很多無線標準要求鄰道干擾的抑制度相對于其他信道的干擾要相對較弱。低中頻接收機充分利用這樣的規定,選擇合適的中頻頻率將鄰道信號作為其鏡像信號。
圖3 低中頻接收機結構
信號經過第一級混頻,輸出低中頻信號。I,Q兩路信號經過低通濾波器(抗混疊濾波器),然后抽樣。正如前面提到的,由于I,Q兩路幅度和相位不匹配,很難獲得超過40dB的鏡像抑制比。如果不進行較正,通過能過獲得25dB到35dB的鏡像抑制比。如圖所示,AD后面有兩個放大器和加法電路組成的校正支路,通過這個支路可以顯著提高鏡像抑制比。
-
芯片
+關注
關注
456文章
50884瀏覽量
424151 -
射頻
+關注
關注
104文章
5591瀏覽量
167826 -
接收機
+關注
關注
8文章
1182瀏覽量
53506 -
混頻器
+關注
關注
10文章
680瀏覽量
45705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