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表示,也有很多人是先上班許多年才創業,也有更多的人一生都是上班,不創業的。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半導體業是鐵飯碗,絕對值得年輕人投入。而對于創業,張忠謀說,這要看每個人自己的特質、性格,主要還是看創意。年輕人假如是很早就有創意,畢業后就有創意,或者甚至在大學念書時就有創意,而且這個創意是有人會支持,有股東會資助的,不妨先創業。
那么,這么多苦逼的電子工程師到底是怎么了?心態為什么這么不踏實、這么浮躁?社會給電子工程師的定位到底是什么?
娛樂界的頒獎晚會、紅地毯炒的沸沸揚揚,吸引N多媒體的目光,而為什么沒有專門為科學家和工程師舉辦多一些這種活動?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提出建議,認為應該大力宣傳像是“英特爾科學獎”頒獎晚會這樣的活動,讓其現場實況能在MTV、ESPN等頻道轉播;他的理由是——應該塑造此類活動在大眾心目中的名望以及“酷”的感覺,甚至激勵迷戀好萊塢明星的莘莘學子們,為他們樹立新的榜樣。
這點子不錯,也有可能成真;但我想退一步問:我們是如何落到現在這步田地,讓各種日常瑣事、甚至是產業精英“過勞死”的事件充斥媒體頭條,讓那些是真正改革者、創造者的精英科學家與辛勞的工程師們,反而成為被忽略或是被嘲笑的對象?
從歷史到今天,為什么工程師聲望漸失?
以上的問題無法簡答,如此狀況的產生也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但我有我的理論,原因其實很簡單:科學家與工程師是在無意之間自己搞成這樣,可說是“始料未及定律”的一個例子。
我為什么這么說?回溯1940年代到1960年代晚期的大眾傳播媒體報導,那時候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往往是雜志、電視節目、勵志故事的主角人物,被譽為協助大眾更進一步認識周遭世界以及開發節省人力、改善生活產品的領袖級人物。那些贊揚、掌聲喝采與尊敬,都是曾經真實存在過的。
來到現代,被認定為工程師與科學家的族群,總被看成怪胎、宅男、書呆子──其中或許有少數人贏得大眾尊重(例如比爾蓋茲、張忠謀…),但那些實在是少數案例──總之幾乎達到了爹不疼、娘不愛的地步。
只是因為太優秀
這個教訓是,當你做一種工作做得太好而且看起來很容易,旁人賞識的眼光馬上就會消逝不見,事實上還出現殘酷的轉變。
日復一日,人們早就已經對眼前不可思議的科技進步習以為常,甚至只會要求;他們認為這一切都是常態、是自然發生的事情,就像呼吸一樣,沒有想到那些付出的汗水、辛勞,以及讓所有復雜的東西化為現實所需接受的、那些數不清的訓練。 (想想看,我們把電子設計專門知識、材料科學、測量科學等等化為一顆IC,而且單價可能不到1美元)
每次部分評論家對一支新手機品頭論足,而且隨口就堅持“他們應該加入某種功能”,或是“他們應該這么做、不是怎樣怎樣”,我就覺得別扭,心里面的OS是:老兄,你說的簡單,因為你不需要去做。
我的結論是,工程師與科學家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以來聲望逐漸消失,是因為他們的成就超出了所有人、甚至是他們自己的期望。
未來主義派作家Arthur C. Clarke曾說: “所有足以稱之為先進的科技,就跟魔法沒兩樣。”而我們已經擁有了魔法、敬畏之心已去,甚至將之視為日常可見、垂手可得;我們也發現,創造這些日常可見、隨手可得的成就,竟得來不被稱道、不受贊許的結果。
-
電子工程師
+關注
關注
252文章
769瀏覽量
95655 -
張忠謀
+關注
關注
2文章
59瀏覽量
21174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