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3d電視機排行榜_海信裸眼3D電視
早在2013年,海信就曾推出過一款裸眼3D電視,型號為“Glass-free”,55英寸,分辨率3840*2160。這款55寸裸眼3D電視采用了液晶開關狹縫技術,支持2D和3D兩種播放模式,觀看者可通過遙控器輕松實現2D和3D顯示的自由切換。
它搭載了ADSDS寬視角技術的超高清裸眼3D顯示屏,為國內廠商BOE京東方制造。相比于傳統的TN、VA和IPS顯示屏具有更高的透過率、亮度和 對比度,更具備了上下/左右視角均達到178度超寬廣視角,讓用戶可以在多角度觀看流暢清晰的3D影片,擺脫眼鏡的束縛。
然而此后,海信裸眼3D電視卻消聲滅跡了。
裸眼3d電視機排行榜_索尼裸眼3D電視
索尼推出裸眼3D電視的時間比海信還要早。2010年,索尼繼東芝之后宣布研發裸眼3D電視,2011CES展會上,索尼推出了EX720、EX520、BX420等多個系列裸眼3D電視產品。
2012CES展會上,索尼展示了全新的裸眼3D電視,效果較之前的電視產品有了極大提升。全新的24吋裸眼3D電視在細節的表現上已經非常不錯,同時顏色還原以及亮度也都表現優秀。而整個畫面也呈現出了非常不錯的立體感。
46吋裸眼3D電視中,整個畫面的表現更加銳利,這是由于其采用了4K超高分辨率設計,因此整體畫面才能得以更加優秀的呈現在用戶面前。而在圖形圖像的表現方面,較26吋3D裸眼電視看來,也更為優秀。
裸眼3d電視機排行榜_康佳裸眼3D電視
2015CES展,康佳將具備高技術水準的裸眼3D電視搬上了舞臺上,該電視由于具備裸眼3D技術,不需要佩戴眼鏡即可輕松的看出3D效果。采用了Stream TV 的 Ultra-D? 裸眼3D技術。
基于4K面板技術的 Ultra-D 是目前唯一的裸眼3D解決方案,既可以帶來震撼的圖像,還可以轉換任何2D或3D內容。憑借獲得專利的硬件、中間件以及先進軟件算法,用戶可根據自身的喜好定制可調深度,從而享受到無與倫比的真實3D體驗。
裸眼3d電視機排行榜_夏普裸眼3D電視
在CES 2014消費電子展上,夏普公司推出了采用夏普IGZO顯示技術的8K分辨率85英寸電視。是的,你沒有看錯,不是4K,是8K。這款電視的分辨率達到了驚人的7680×4320像素,足足是目前剛剛興起4K電視分辨率的4倍。
另外,這款85英寸不僅具有驚人的8K分辨率,同時支持裸眼3D顯示技術,讓消費者徹底扔掉惱人的3D眼鏡,不過實際播放效果差強人意。
裸眼3d電視機排行榜_海爾裸眼3D電視
2012美國CES展,海爾展出了全球首款無邊框裸眼3D云電視,連續三年成為CES展上的創新明星。值得注意的是,海爾的無邊框裸眼3D云電視解決了高清電視色彩失真、閃屏傷眼等問題,為用戶展現了更逼真的色彩和畫面,帶來了全新的使用體驗。
2014CES展上,海爾展出了一款可提供裸眼3D視覺效果的4K UHD電視。這款裸眼3D電視的可視角可達到140°,且采用Stream TV Networks公司研發的Ultra-D立體視覺技術。
裸眼3d電視機排行榜_三星裸眼3D電視
2014 CES上,三星就展示了旗下一款55英寸裸眼3D電視,名為“Glassless 3D UHD TV”,從屏幕來看,整機設計以簡潔為主,實際體驗中這款電視的裸眼3D效果頗佳,不輸于3D眼鏡的使用效果,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無論消費者站在任 何一個角度都可以體驗到3D身臨其境的感覺。
裸眼3d電視機排行榜_TCL裸眼3D電視
國際消費電子展CES2010上,國產品牌TCL攜旗下3D電視亮相CES展,其中一款具有裸眼技術的3D立體電視TD-42F現己經上市,售價高達18萬元,也是迄今最貴的42寸液晶電視,令人驚嘆。
這款3D立體電視采用全球領先2D/3D 兼容的高透過率高精密度的柱面透鏡技術,通過在液晶面板上加上特殊的精密柱面透鏡屏,將經過編碼處理的3D視頻影像獨立送入人的左右眼,無需佩戴眼睛,裸眼觀看立體影像即可獲得極具震撼的視覺沖擊。
裸眼3d電視機排行榜_利亞德裸眼3D電視
2014年4月9日,利亞德在國家會議中心InfoComm China 2014展利亞德展區推出了全球最大的裸眼3D LED110寸電視。利亞德利用全球領先的數學演算將3D視角與視角間的壞區(Dead Zone) 縮至人眼無法辨識的情況,因而讓觀賞者感覺了全無死角視點的寬闊空間。
顯示屏亮度高達1000nits,在室外公共顯示場所能夠實現高品質顯示,10bit色彩技術可呈現10.7 億色,遠高于主流顯示色彩數,使得色彩更加豐富艷麗,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了真實色彩。在顯示尺寸方面,該產品可以完全替代4臺55英寸的拼接墻產品效果,實 現畫面真人尺寸1:1的震撼再現。
而在最近,利亞德宣布公司的54寸裸眼3D電視已經可以量產。
-
裸眼3D電視
+關注
關注
0文章
5瀏覽量
866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