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 / 吳子鵬)據央視新聞,有從業者表示,自開年以來,人形機器人的熱度持續攀升。當前,工廠訂單已排得滿滿當當,并且新訂單仍源源不斷地涌入。機器人正迅速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而對于生產廠商而言,已然進入 “比拼量產” 的階段。
?
?
春晚表演成功打破了公眾對機器人 “冰冷工具” 的固有刻板印象,充分展現了人形機器人在娛樂、藝術領域的巨大潛力。春晚過后,宇樹科技的產品銷量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在人形機器人全球出貨量方面暫居首位。宇樹機器人爆火之后,整個人形機器人市場需求急劇增長,各大人形機器人公司紛紛爭搶有限的可用產能。據相關報道,珠三角地區多家機器人制造企業近期訂單量呈現出井噴式增長。部分工廠為了在 “五一” 前完成交貨任務,生產線工作量飆升至日常的 10 倍,工人不得不實行三班倒作業。為了應對這一旺盛的需求,珠三角機器人產業園區新增了十余條自動化生產線,部分企業還向長三角、成渝地區拓展生產基地。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產量的逐步提升,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也在快速下降。整機制造成本從 2018 年的 300 萬元降至如今的數十萬元。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主要得益于伺服電機、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本土化率的提高,以及人形機器人技術標準化和系統集成能力的提升。
根據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分析,在單臺人形機器人成本結構中,各零部件產業價值占比分別為:行星滾珠絲杠 19%,無框力矩電機 16%,減速器 13%,力傳感器 11%,空心杯電機 8%,IMU 等平衡類傳感器 2%,其他零部件 31%。
?
因此,2025 年極有可能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特斯拉原本計劃在 2025 年生產 5000 臺 Optimus,隨后又將這一目標進一步提高到 1 萬臺。與此同時,國內的眾擎機器人、宇樹機器人和優必選也在積極提升產線效率,規劃產能在 1000 臺至 5000 臺之間。預計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 100 萬臺,2060 年保有量或許會突破 30 億臺。?
隨著人形機器人發展方向逐漸明晰,廣東、山東等多地將 “具身智能” 列為 2025 年重點工作,北京、上海等地也發布了相關激勵政策。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催化下,產業鏈融資規模急劇增長,2025 年前兩個月的融資額已接近 2024 年全年。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已呈現出多層級的發展特征,包括以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優必選為代表的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大型科技企業,以比亞迪、小鵬汽車為代表的整車企業,以及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企業。目前,國內機器人相關企業已超過 83.5 萬家,2025 年新增注冊企業 3.4 萬余家。?
?
央視新聞報道指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豐富多樣,不少高校的實驗室對人形機器人有著強烈的需求。深圳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李志偉表示:“以前只能利用工作站和服務器進行仿真實驗,有了實物機器人之后,對實驗的助力非常大,可以將平時學到的自動控制原理、編程語言應用到機器人上,還能進行一些上層開發。” 另外,成都錦城學院與企業合作推出人形機器人 “錦小智”,支持《機器人操作系統(ROS)》等課程實踐,學生可通過二次開發實現功能拓展,形成 “千人千智” 的創意生態。?
實際上,不僅高校有需求,K12 教育領域也引入了人形機器人。例如,北京二中通過人形機器人開展《初識機器學習》課程,學生通過手勢識別、語音交互等實踐操作,掌握算法模型開發邏輯。?
服務業的需求同樣在快速增長。通過大模型與多模態感知技術的融合,人形機器人實現了 “感知 - 決策 - 執行” 閉環,這使其能夠涉足更加開放的服務場景。目前,商場、景區對租賃機器人的需求十分旺盛,比如張家界景區日租 30 元 / 小時的外骨骼機器人,常常供不應求,即便排隊也不一定能體驗到。此外,在文化傳媒領域,機器人參與新聞報道、品牌營銷,有效提升了互動體驗。?
在租賃市場,需求更是多種多樣。從業人士稱,一手人形機器人價格相對較高,例如宇樹 G1 售價 9.9 萬元,H1 高達 65 萬元,且并不具備通用特征。因此,租賃人形機器人的需求異常火爆。租賃成本僅為日租 5000 元至 1.5 萬元,對于租賃企業來說,大約 10 天左右即可回本。對于客戶企業而言,通過租賃可以降低試錯成本,尤其適用于短期活動(如開業、展覽),能夠滿足 “嘗鮮” 需求。?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中,45% 用于商場開業造勢,30% 服務于科技展會,25% 用于景區引流。租賃商提供 “機器人 + 操作員” 打包服務,日租萬元級產品涵蓋運輸、保險等成本。
?
隨著人形機器人落地速度的加快,具備制造能力的企業愈發重要,珠三角制造企業正迎來一輪全新的發展機遇。這些企業與人形機器人廠商攜手,正站在人類與機器人共生時代的破曉時刻,共同迎接未來的無限可能。?
?
人形機器人爆單,廠商緊急推進量產?
這一輪人形機器人需求的爆發,源于宇樹機器人在 2025 年央視春晚的精彩亮相。在一場科技與藝術完美融合的表演中,宇樹 H1 機器人順利完成 130 個復雜舞蹈動作,實現了全球首次全 AI 驅動的全自動集群人形機器人表演,這一事件成為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標志性里程碑,從多個維度有力地推動了行業的進步。?
春晚表演成功打破了公眾對機器人 “冰冷工具” 的固有刻板印象,充分展現了人形機器人在娛樂、藝術領域的巨大潛力。春晚過后,宇樹科技的產品銷量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在人形機器人全球出貨量方面暫居首位。宇樹機器人爆火之后,整個人形機器人市場需求急劇增長,各大人形機器人公司紛紛爭搶有限的可用產能。據相關報道,珠三角地區多家機器人制造企業近期訂單量呈現出井噴式增長。部分工廠為了在 “五一” 前完成交貨任務,生產線工作量飆升至日常的 10 倍,工人不得不實行三班倒作業。為了應對這一旺盛的需求,珠三角機器人產業園區新增了十余條自動化生產線,部分企業還向長三角、成渝地區拓展生產基地。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產量的逐步提升,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也在快速下降。整機制造成本從 2018 年的 300 萬元降至如今的數十萬元。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主要得益于伺服電機、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本土化率的提高,以及人形機器人技術標準化和系統集成能力的提升。
根據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分析,在單臺人形機器人成本結構中,各零部件產業價值占比分別為:行星滾珠絲杠 19%,無框力矩電機 16%,減速器 13%,力傳感器 11%,空心杯電機 8%,IMU 等平衡類傳感器 2%,其他零部件 31%。
?
因此,2025 年極有可能成為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特斯拉原本計劃在 2025 年生產 5000 臺 Optimus,隨后又將這一目標進一步提高到 1 萬臺。與此同時,國內的眾擎機器人、宇樹機器人和優必選也在積極提升產線效率,規劃產能在 1000 臺至 5000 臺之間。預計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 100 萬臺,2060 年保有量或許會突破 30 億臺。?
隨著人形機器人發展方向逐漸明晰,廣東、山東等多地將 “具身智能” 列為 2025 年重點工作,北京、上海等地也發布了相關激勵政策。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催化下,產業鏈融資規模急劇增長,2025 年前兩個月的融資額已接近 2024 年全年。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已呈現出多層級的發展特征,包括以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優必選為代表的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大型科技企業,以比亞迪、小鵬汽車為代表的整車企業,以及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企業。目前,國內機器人相關企業已超過 83.5 萬家,2025 年新增注冊企業 3.4 萬余家。?
三大場景引領人形機器人落地潮?
產業人士稱,原本大家都在期待工業人形機器人的爆發,預計這可能要到 2026 年或 2027 年,然而教育、租賃和服務業這三大市場卻率先實現了落地應用,訂單占比顯著上升。?
央視新聞報道指出,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豐富多樣,不少高校的實驗室對人形機器人有著強烈的需求。深圳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的李志偉表示:“以前只能利用工作站和服務器進行仿真實驗,有了實物機器人之后,對實驗的助力非常大,可以將平時學到的自動控制原理、編程語言應用到機器人上,還能進行一些上層開發。” 另外,成都錦城學院與企業合作推出人形機器人 “錦小智”,支持《機器人操作系統(ROS)》等課程實踐,學生可通過二次開發實現功能拓展,形成 “千人千智” 的創意生態。?
實際上,不僅高校有需求,K12 教育領域也引入了人形機器人。例如,北京二中通過人形機器人開展《初識機器學習》課程,學生通過手勢識別、語音交互等實踐操作,掌握算法模型開發邏輯。?
服務業的需求同樣在快速增長。通過大模型與多模態感知技術的融合,人形機器人實現了 “感知 - 決策 - 執行” 閉環,這使其能夠涉足更加開放的服務場景。目前,商場、景區對租賃機器人的需求十分旺盛,比如張家界景區日租 30 元 / 小時的外骨骼機器人,常常供不應求,即便排隊也不一定能體驗到。此外,在文化傳媒領域,機器人參與新聞報道、品牌營銷,有效提升了互動體驗。?
在租賃市場,需求更是多種多樣。從業人士稱,一手人形機器人價格相對較高,例如宇樹 G1 售價 9.9 萬元,H1 高達 65 萬元,且并不具備通用特征。因此,租賃人形機器人的需求異常火爆。租賃成本僅為日租 5000 元至 1.5 萬元,對于租賃企業來說,大約 10 天左右即可回本。對于客戶企業而言,通過租賃可以降低試錯成本,尤其適用于短期活動(如開業、展覽),能夠滿足 “嘗鮮” 需求。?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中,45% 用于商場開業造勢,30% 服務于科技展會,25% 用于景區引流。租賃商提供 “機器人 + 操作員” 打包服務,日租萬元級產品涵蓋運輸、保險等成本。
?
結語?
人形機器人產業正以超乎預期的速度開啟全新紀元。春晚的破圈效應不僅點燃了消費端的熱情,更極大地促進了技術落地與商業場景的深度融合。當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產業鏈協同加速、政策紅利持續釋放,2025 年或將成為人形機器人從概念邁向大規模商業化的關鍵轉折點。教育領域的創新實踐、租賃市場的靈活模式、服務業的場景重構,共同描繪出一幅 “技術普惠化” 的美好圖景。?隨著人形機器人落地速度的加快,具備制造能力的企業愈發重要,珠三角制造企業正迎來一輪全新的發展機遇。這些企業與人形機器人廠商攜手,正站在人類與機器人共生時代的破曉時刻,共同迎接未來的無限可能。?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侵權或者其他違規問題,請聯系本站處理。
舉報投訴
-
產能
+關注
關注
0文章
67瀏覽量
13000 -
人形機器人
+關注
關注
4文章
593瀏覽量
17091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人形機器人市場即將迎來大爆發,馬斯克預測明年產量翻10倍
機器人,2027年產量繼續增加十倍,即50萬臺起。 ? 這也意味著,從今年開始,那些過去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產品,就將陸續的在我們生活中出現。而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也將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

2035年出貨量將達百萬!當下,人形機器人的商業拐點在哪?
Robotics表示,將在2025年底推出全球首款通過安全認證的人形機器人Digit,其能在較開放的工作區工作。3月12日,黑芝麻智能宣布,公司產品A2000和C1236芯片將用于

人形機器人涉及的化工材料
大模型的賦能下,從體能、技能、智能三方面,實現對人的模仿,終端可應用在特種作業、 工業、醫療、教育、娛樂、公共服務、家庭或通用等諸多領域。 從上個世紀60年代至今,人形機器人經歷了多個

MagicLab開發第三代人形機器人,洽談字節豆包大模型合作
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MagicLab近日宣布,正在積極開發第三代人形機器人產品,并聚焦于其實地應用與落地。據悉,這款機器人已在某家電
家電企業紛紛跨界機器人領域,人形機器人成為關注焦點
近日,有關多家家電企業涉足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消息廣為流傳。10月27日,美的集團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透露,美的當前的重點在于工業機器人
比亞迪工廠率先引入人形機器人
10月16日訊,優必選公司近日宣布,其最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已正式發布,并已成功入駐比亞迪汽車工廠進行實際訓練。這款機器人
直線電機生產廠家談正式上崗汽車產線的人形機器人
近期,深圳一家知名科技企業與一家知名汽車制造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由該科技企業研發智造的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將進入該汽車制造企業的汽車生產線,開展汽車制造過程中的安全帶檢測、車門鎖檢測

樂聚機器人與江蘇亨通攜手研發人形機器人專用線束
近日,樂聚(深圳)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與江蘇亨通集團達成重要戰略合作,共同致力于人形機器人專用線束及相關線纜產品的研發工作。這一舉措旨在推動
為何要做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在各個發展時期,都致力于在“仿人特征”上有一些突破。盡管有的人形機器人穿上衣服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幾
發表于 04-09 10:54
?821次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