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芯片制程堪稱是芯片成品好壞的重要生命線。CPU上的老冤家AMD和Intel都經常為生產制程問題所困擾,Intel最近甚至搞得工廠嚴重減產。相比之下AMD之前遇到的問題更多,在將晶圓廠拆分后,AMD那位“女朋友”(格羅方格簡稱GF)一直就沒有像樣的推出過一款工藝。
在GF宣布放棄新工藝研發之后,AMD正式選擇與女朋友分手,改用臺積電的工藝。今天要帶來的就是AMD與臺積電再次合作的游戲顯卡,RX 590,采用了后者的12nm FinFET工藝。
產品包裝與外觀:這次測試的產品是XFX的RX 590 8G黑狼版。顯卡采用的還是傳統的彩印紙盒包裝。
顯卡的附件除了紙質的資料外,還有一張驅動光盤,一個XFX的LOGO金屬貼,一根雙6PIN轉8PIN,一根雙4PIN轉6PIN。放在現在顯卡市場上附件算比較豐富的了。
顯卡正面采用了仿碳纖維紋路的外觀設計。
背面有一塊全覆蓋的金屬背板。
顯卡的顯示輸出接口為3*DP、1*HDMI、1*DVI-D。還是比較充足的。
顯卡頂部是不帶燈的,尾部有一個XFX的LOGO。
可以看到顯卡的PCB其實會比顯卡整體長度更短一些。
顯卡的供電接口為6+8PIN,對于中端卡來說供電要求算比較高了。供電接口左邊有一個小撥桿這是顯卡的雙BIOS開關。
顯卡總體的長度約為27厘米。
顯卡高度約為13厘米,比標準高度略高一點。
顯卡是帶保修易碎貼的,所以沒有特殊需要不要嘗試拆解。
顯卡拆解介紹:
接下來對顯卡進行了比較精細的拆解。顯卡可以主要分為風扇導風罩、散熱器本體、顯卡PCB、背板。
顯卡采用雙風扇設計。
風扇來自富士多,是一個10厘米規格的大口徑風扇,12V 0.45A,可以跑得很暴力。
顯卡背板面對顯卡的一面貼有一整張絕緣墊,但是沒有通過導熱墊輔助散熱。
顯卡散熱器上,顯存和供電MOS部分有導熱墊直接連接散熱器輔助散熱。
散熱器底座為一整塊銅底。
銅底打磨尚可,但是沒有鏡面效果。
顯卡采用四根熱管設計,兩根6mm和兩根8mm。
熱管與鰭片之間采用回流焊固定,可以看到熱管上的焊錫。
顯卡鰭片整體做工不錯,整齊通透。
最后來看一下顯卡PCB的用料情況。
XFX的PCB采用的是供電后置設計,核心供電放在了核心與顯示接口之間。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讓顯卡PCB更為緊湊。
顯示接口后面可以看到2顆電感和2顆保險絲,電路保護比較完整。
供電接口旁邊就是BIOS的切換開關,往供電接口一側是普通模式,往另一側是超頻模式。性能模式下顯卡其他參數不變,風扇曲線會更為激進,方便用戶超頻。
這次的核心由GF 14nm改為了臺積電12 nm。
上圖是590,下圖是580。兩者封裝大小基本相同,但是590基板上的電容尺寸有明顯的下降。590在電氣性能上應該有比較好的改善,在提高頻率的前提下對電流的挑食程度降低。可見AMD更換代工廠是明智的。
顯卡的核心供電為6+1相,XFX比較奢侈的把VCC的供電與核心采用了相同的方案。顯卡的PWM芯片為IR 35217;輸入電容為7顆固態電容,270微法 16V;MOS為每相一顆IR3578M DRMOS;電感為每相一顆,看不到感值參數;輸出電容為10顆固態電容,820微法 2.5V。供電方案還是選的不錯,用的是IR的數字供電,這已經優于同級別很多的N卡了。
顯卡的顯存為美光的DDR5,單顆容量1GHz,等效頻率8000MHz。
顯存供電為1相,PWM芯片為APW8722,供電輸入電容為1顆固態電容,270微法 16V;MOS為一上兩下,上橋為Sierra IC的SM4377,下橋為Sierra IC的4373NA;電感為一顆感值IR0的封閉式電感;輸出電容為2顆固態電容,820微法 2.5V。顯存供電相對顯得比較中規中矩。
風扇插座為一個4PIN,由于顯卡不帶燈,所以就沒有設計燈光有關的電路。
核心供電與顯卡插槽之間可以看到PCI-E插槽供電的電路。
背面相應位置則是一些為核心周邊部分供電的芯片。
顯示接口背面的低通部分做的比較簡單,畢竟已經是數字時代,低通重要度很低了。
產品測試平臺:
以下為測試平臺的詳細配置表。
主板是Z370-GAMING 5。
內存是海盜船的DDR4 8G*4。實際運行頻率是2666C15。
SSD是三塊INTEL,系統盤用的是比較主流的535,以保證測試更接近一般用戶。240G用作系統盤,480G*2主要是拿來放測試游戲。
散熱器是酷冷的冰神G360RGB。
測試平臺是Streacom的BC1。
性能測試項目介紹:
對于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對比性能的童鞋,這邊會提供詳細的測試數據。測試大致會分為以下一些部分:GPU理論性能、GPU基準測試、游戲性能測試、OpenGL測試、功耗測試。老規矩,數據量會比較大。這次新增了一個項目,3DMARK的NIGHT RAID,這是一個針對筆記本的測試項目,所以不會計入最終統計。期待中的RT測試項目還是沒有。
顯卡性能測試與分析:
GPU理論性能測試,是用AIDA64的內置工具進行的。RX 590的運算能力還是很強的,AMD為什么不考慮拿來做個低成本的運算卡。
3D基準測試,主要是跑一些基準測試軟件。
3D游戲測試,表格中將DX9~DX12不同世代的游戲進行了分類,這樣會更加清晰一些。由于性能測試時間上有先后,所以測試項目上會有所不同。
游戲性能總體上來看,AN之間依然是DX11 N卡優勢大,DX12 A卡優勢大的格局。DX11 RX 590只領先6%,但是在DX12下RX 590可以領先14%。
按照分辨率來看,1080P下,A卡依然會顯得更弱一些,RX 590與GTX 1066的優勢會收窄到5%左右。
4K下則又是A卡比較強勢的部分,總體差距可以拉開到10%。
OpenGL的性能測試簡單看一下就好了,感覺AMD在這塊還是整合的不夠好,以A卡的性能,如果可以有類似于CUDA這樣的影響力,妥妥的干翻N卡了。
最后上一個簡單的性能測試小結。
顯卡功耗測試:
從功耗測試來看,RX 590基本維持RX 580的水平,表現尚可。
實際運行參數:
這邊裸機運行下,頻率穩定在1.58GHz,顯存頻率等效為8GHz(乘4)。相比于RX 480普遍1.35~1.45GHz還是有比較明顯的提升,尤其整體功耗并沒有提高。
RX 590的顯卡默認電壓還是比較保守,降低0.05V之后能耗比有比較明顯的改善(電壓從1150改為1100)。從功耗儀上來看,VALLEY測試可以降低40W的功耗。
但是這并不是開箱即得的東西,所以不會計入對比中。
測試總結:
本次測試主要用到四張顯卡,對比組是華碩GTX1060 5G,影馳GTX1060 6G,藍寶石VEGA 56。
理論性能測試,由于架構上RX 590沒有大的改變,所以依然是具有很高的理論性能。
跑分性能,RX 590與GTX 1066的性能優勢在12%左右,游戲性能,RX 590與GTX 1066的性能優勢在8%左右。
OpenGL通用性能測試,這是A卡的傳統優勢,RX 590可以超越GTX 1066 46%。這邊放上VEGA 56作為參照主要是驗證RX 590是否有可能達到VEGA 56GTX 1070的水平,目前看起來即使對RX 590進行超頻也很難達到(需要超頻25%達到1.975G)。
功耗測試,RX 590與RX 580的功耗表現較為接近,總體比1066高32%左右。
由于我這邊RX 580測試的時候CPU是I7 6700K,所以功耗的對比是通過比較RX 580與GTX 1066的功耗差距來類比。同平臺下RX 580和RX 590與GTX 1066的差距都在30%出頭。在絕對數值上,RX 590的游戲功耗比RX 580高20W,這跟CPU帶來的功耗變化基本一致。所以可以認定兩者的功耗大致在相同水平。
歷史測試對比:
這邊對比一下我這段時間以來測試過的顯卡,圖中不包含功耗測試的測試都是之前用6700K測試的。
簡單總結:
關于顯卡的性能:
RX 590會比RX 580提升10%左右,目前RX 590+RX 580 2048sp在性能上基本可以保證對GTX 106X家族的壓制。
關于顯卡的功耗:
功耗上RX 590還是維持在RX 580的水平,相比于業界先進的水準還是有差距的。
關于顯卡的做工:
XFX這張黑狼總體做工上沒有明顯的瑕疵,核心供電部分方案和用料比較良心。
關于顯卡的散熱:
顯卡的散熱還是夠用的,不過如果可以再拉長一些,擴大散熱面積,會有更好的散熱效果。
總體來說,RX 590算是一次比較中規中矩的升級,在不增加功耗的前提下提升了10%左右的性能,可見AMD拋棄GF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也印證了為什么主機廠商會中意于臺積電的工藝。
后續也非常的明顯,AMD亟需更新架構,在與女朋友揮手告別之后,要盡快替換掉延續多年的GCN架構,這樣就可以讓顯卡如VEGA 56一樣,在能耗比上與NV比肩,將顯卡市場拉回雙強競爭的時代。
-
amd
+關注
關注
25文章
5490瀏覽量
134498 -
顯卡
+關注
關注
16文章
2454瀏覽量
68006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