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Go掀起了人工智能風暴后,人們驚異于人工智能代替人類智能的同時,對人工智能充滿了無奈。在充分享受人工智能智力替代的好處后,對日益膨脹的人工智能充滿了好奇、擔憂與恐懼,但更多的是茫然。大量工作崗位被AI替代,并不斷延伸到白領世界;共享經濟一閃而過,無人商店前途尚無定論時,區塊鏈概念開始熱炒。當老人們嘗試手機支付時,人臉支付又在叫板。人們不知道人工智能會將人類帶向何方,也不知道未來主宰世界的是機器還是人類?好在人類除了智力,還有智慧。“把智力轉移給機器,將智慧留給自己”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所在。
1.什么是人類智力與智慧?
人類誕生于知識萌芽。根據知識學原理的定義,人類智力是知識基礎上的行為能力,簡稱知識行為。它是人類獨有的智力行為,人與動物智力的本質差異就在于此。所有動物都是先天的智力,唯有人類智力,大多是后天知識環境下開發出的智力。新生嬰兒智力低下,只有在知識海洋環境中汲取知識,才能迅速提升智力。新生嬰兒被狼叼去,脫離人類知識環境成為“狼孩”,錯過了智力開發期,智力永運低下。
智慧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與思考,是超越知識的思維能力,有時是天馬行空的思考。智慧反映了人類智力器官的終極功能,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的現狀、過去與未來。
人類個體智力的高低,取決于它擁有知識的真實、準確、可靠程度;人類個體智慧的高低,則表現為知識基礎上的悟性、禪性、想象力、膽量等主觀因素。人類智力源于人類在生存斗爭中對客觀自然規律的認識與了解;人類智慧則源于人類文明、文化的發展與演化。人類智力經歷了百萬年進化歷程,而人類智慧只有以萬年計的發展歷程。
可以看出,進化到如今的現代人類不僅有智力還有智慧。當人們以人工智能方式將智力移到外部時,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來約束人工智能。
2.人類智力與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始于半導體微處理器誕生,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歷史。40多年的人工智能史是智能化工具的發展史,被專家們稱為弱人工智能。剛剛開始的強人工智能則是向人類大腦功能的人工仿真。
我們可以用下面最簡短的語言來描述人工智能是如何誕生的:“人類有知識,人類智力是知論基礎上的行為能力。工具中也有知識,將微處理器嵌入到工具中,并將其中的知識轉化成知識行為后,便成為具有人類知識行為能力的智能化工具。”
傳統觀念認為,人類只有兩種知識形態,即大腦的記憶態知識和語言文字的記述態知識。知識學原理告訴我們,人類還存在有第三種知識形態,即工具中的集成態知識,它表現為工具中永不變更的形態結構。知識學原理還告訴我們,半導體微處理器及其周邊的功能單元,可以(用數字化方式)存儲知識,并將這些知識轉化成知識行為能力,從而將人類工具轉化成智能化工具。
可以看出,無論是弱人工智能還是強人工智能,都是人類賦給工具(機器)的一種特殊智力。這種智力是知識成果基礎上的行為能力,體現了人類的群體智力。這種群體智力遠遠超過人類個體智力。深藍計算機國際象棋大師的能力超越國際象棋大師、沃森計算機的人類智力競賽勝過人類個體、AlphaGo的圍棋能力無人企及,如今智能手機的導航能力令人驚嘆。未來,最優秀的外科醫生也要依靠手術機器人,最好的醫生對疾病的診斷也不會有醫療專家系統來得高明。
3.人類用智慧駕馭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基礎是人類創造出的軟硬件平臺,人工智能的智力是人類已有科技成果的工具轉移。因此,人工智能體現的是有限平臺上的有限智力。AlphaGo只是集合了人類圍棋領域中已有的成果,未來的機器人醫生只是集合了人類現有醫術水平。而人類永遠會天馬行空地探索人類及自然的未知領域。一無所知的嬰幼兒,借助幾百萬年進化的大腦可以在極短的時間里開發出人類智慧,表明人類大腦具有智慧潛能。這種智慧潛能是任何機器、工具所沒有的。
眼下人們對人工智能的擔憂,主要是大量的智力工作崗位被機器替代,未來機器自學習、自繁殖能力還有可能增長智力。當人們最終了解到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的本質差異時,便可放心了。馬云在第4屆互聯網大會上說過,“未來要讓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就是基于對兩者本質差異的認識和對人類智慧的信心。未來,人類將智力轉移給機器,使機器更像機器,把智慧留給自己而更像人類。
中國古代哲學家用“形而上謂之道”與“形而下謂之器”,將人類的智慧與智力分割開來。“形”意指“行為”,“形而上”是由無形的精神升華而形成的法律、道德、制度、規范,是現代人類文明獨有的智慧;“形而下”是人們有形的日常社會行為。當人類將日常社會行為智力轉為給機器后,必然會用法律、道德、制度、規范的智慧來管理人工智能。
4.人類未來應該擔心什么?
人類智慧的進化總要領先于人工智能,可以用人類智慧來駕馭人工智能,那么人類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也許還有另一種值得人類擔憂的現象,那就是現代科技超高水平、超高速度發展的動蕩效應產生的破壞力量。
知識學原理指出,所有與知識相關的事物都遵循指數式的非線性發展規律。有人統計,在農業經濟后期,歐洲每年出版圖書約1000種,一個世紀才出版約10萬種;在工業經濟時代,每年出版的圖書就超過10萬種。在工業經濟時代,每過10年,科技期刊數量便增加10倍,在知識經濟時代則達到每5年翻一番。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后的30年間,全世界發表的論文數量超過人類歷史總和。人們熟知的“摩爾定律”就是人類知識非線性發展在集成電路領域中的一個具體實例。
數學原理指出,任何指數式發展的事物,最終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惡性的發散、震蕩,趨于崩潰,另一種是良性的趨于飽和后的穩定狀態。如今,從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到區塊鏈,人們日益明顯感覺它帶來的震蕩效應。從2G、3G、4G到5G,人們還未進入5G時代,高通又在籌劃6G;我國手機支付剛剛尚未進入實用期又出現了人臉支付。人們真實感受到現代科技超高速發展帶來的震蕩效應。有些精英人士已開始察覺并提出忠告,10多年前美國貝爾實驗室的一些專家就曾提出“現代科技是否發展過快?”。2006年霍金在網上提出了敲響世紀警鐘的難題求解:“在一個政治、社會、環境動蕩的世界里,人類如何才能繼續生存100年?”
5.人類用智慧駕馭現代市場經濟
人工智能將人類帶入倫理時代,現代科技超高速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動蕩時代。當有望用人類智慧來約束人工智能的非理性發展時,人們真正應該擔憂的可能是現代市場經濟引發的社會動蕩,即兩極分化與社會不公帶來的政治動蕩、自然動蕩與環境動蕩。
自然動蕩是指人類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已超過地球所能承受的范圍,而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有人統計2006年人類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已超過一個地球,美國人均消費5個地球,其它先進國家消費3個地球。對地球資源過度消費引發環境持續惡化,自然災害頻發。
兩極分化則是現代人類社會的一個毒瘤。在現代市場經濟追逐壟斷利潤的外部環境下,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兩極分化愈演愈烈。金融資本遠遠超越社會實體經濟需要,而成為投機資本,不斷引發金融危機。市場經濟拉動消費、拉動科技產業發展主要是為了滿足金融寡頭追逐財富的欲望。兩極分化帶來社會不公,引發持續不斷的社會動蕩。
現代科技生產力所生產的社會財富,已遠遠超越人類小康生活的平均需求。人們有理由相信,當今人類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社會生產力的不足,而是兩極分化與社會不公。人類應利用自己的智慧對現代市場經濟進行理性批判,將市場經濟畫地為牢,約束市場經濟,使之進入理性時代。
結 語
人類智力是知識基礎上的行為能力。人類工具也有知識,當通過微處理器將知識轉化成行為能力后,便是智能化工具,這是人工智能最常見的形態。
人工智能是人類群體智力的外部轉移,其智力遠遠超越人類個體智力,正是這種超越,使人工智能成為造福人類的普適工具。
現代人類不僅有智力,還有智慧。人們將智力轉移到外部成為人工智能,把智慧留給自己。未來,人類可以用智慧約束人工智能,使其進入理性發展軌道。
人工智能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類文明,由此帶來了人類現代科技的超高速發展。在現代市場經濟推波助瀾下,兩極分化、社會不公持續惡化,可能是未來人類真正的擔憂所在。
-
人工智能
+關注
關注
1792文章
47425瀏覽量
238952
原文標題:人工智能與人類智慧的較量
文章出處:【微信號:mcuworld,微信公眾號:嵌入式資訊精選】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發布評論請先 登錄
相關推薦
評論